区应急管理局供稿(翟耀华)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执法监管的核心重点。区应急管理局始终坚守红线意识,以规范有力的执法检查为抓手,不断创新监管机制,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营造持续稳定的安全环境。
精准施策,提升监管质量水平。着力平衡“不扰”与“精准”的关系,全面推行“精准画像+动态调控”的分类分级监管模式。在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基础上,依据企业风险等级精准设定检查频次,对低风险企业实行“年度抽检”,切实做到“无事不扰”;对高风险企业实施“靶向监管”,确保监管资源有的放矢,有效杜绝“一刀切”。同时,加强“亮灯管理”预警应用,对系统提示的及时介入提醒,引导执法人员科学规划、合理统筹,着力解决检查频次过高、过滥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深挖根源,筑牢隐患治理防线。坚持“溯源治理”原则,从根源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一方面,深入剖析隐患背后的管理漏洞与机制成因,推动企业从制度完善、设施改进、培训强化等方面系统整改,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强化过程管控,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动态跟踪、清单管理,确保整改闭环、不留死角。同时,夯实执法基础,严抓案卷质量建设,通过季度研讨、案卷互评等方式,持续提升执法文书的规范性与证据采集的完整性,筑牢依法行政根基。
优化服务,彰显执法为民温度。秉持“执法+服务”理念,以“执法一家、帮扶一片、规范一行”为导向,着力实现“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通过公众号提前公示重点检查事项,充分给予企业自查整改提高的机会,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主动性;依托安全指导、专题宣讲等多样化活动,助力企业补齐能力短板,加强风险辨识管控。积极探索“说理式执法”、“预警式执法”等柔性方式,在执法中传递温度,在服务中体现力度,推动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筑牢安全生产的群众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