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体局供稿 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助力教师专业成长,6月16日,南通市乡村小学语文教育带头人培育站、王笑梅生命美育研究中心、南通市王笑梅瞿卫华名师工作室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读写新融合”专题研修活动。
实践展示,碰撞智慧火花。活动中呈现了三节AI技术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的精品课例。
报告剖析,共探技术奥秘。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作《AI赋能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变革》主题讲座,围绕AI赋能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课堂变革的实践创新、课堂样态的实践突破、写作教学的价值重塑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AI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课例阐释了AI赋能的具体方法。
高屋建瓴,指明前行方向。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对培育站的人工智能教学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建议:新时代、新征程,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举起一面旗帜,弘扬教育家精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引领更多在教育星辰大海中追梦的老师驶向理想的彼岸;需要我们探出一条新路,抢占先机,在读写、课堂、社团等多维度,主动试、用、思,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一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阳光大道;需要我们培育一代英才,培养更多会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时代新人,既借力人工智能,更注重人文关照,从文化发展的源头汲取教育的智慧,构建阳光、自由、开放、多元的教育生态。
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通州区中小学名师(校长)培养导师团相关负责人对三节课例进行点评。他强调,AI技术具有局限性,需要警惕AI对学生思维灵性的影响,避免学生丧失自主创作能力,教育者既要善用技术赋能教学,更要守护学生的思维独特性与创作灵性,让AI真正为教育服务,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共生。
南通市教育学会、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相关负责人提出探索AI赋能教育的路径,读写理念的先导性探索,面对读写融合的神经运行新机制和生态系统的颠覆性重构需重新定义读写创作边界;课堂教学的前瞻性实践,深度探讨、保持质疑、协同创作,努力构建“人机课堂”新范式;育人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变浅层思考为深度辨析、变单一取向为综合建构、变知识积累为素养培育。AI对教育的影响已不可回避,身为教育者,既要做时代的“弄潮儿”,也要守护教育的本质,让AI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素养培育与个性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