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海洋与渔业工作取得新成绩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渔业为重点,以政策推动、服务促进为主要措施,创新思路,奋力争先,全区海洋与渔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2年,全区投产水产养殖面积12.71万亩,其中淡水养殖面积11.18万亩、海水养殖面积1.53万亩,淡水养殖中池塘养殖面积7.64万亩、河沟养殖面积3.54万亩。全年新增亩效益2000元以上高效规模渔业面积1.34亩、总量达到8.57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60.2%,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新增设施渔业面积0.56万亩、总量达到1.76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12.3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6.23万吨,较上年增长4.81%,其中淡水养殖34730吨、海水养殖12700吨,预计实现渔业总产值18.14亿元。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服务工作、提高海域监管能力
1、深入贯彻实施海域管理“三项基本制度”。根据国家、省、市海洋主管部门的要求,对我区的海洋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经过多次与省局沟通,完成了23宗、计608.07公顷用海项目的海域确权发证工作,共征缴海域使用金27408.15万元。
2、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工作。今年,我们根据省海洋局下达的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重点工作任务,以“立体化监测、精细化服务”为工作宗旨,切实加强了海域使用动态监管工作。争取省级扶持资金,在沿海建成2个视频监控点,并与省、市动管中心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对周边海域使用动态的实时监控。同时,添置有关配套仪器设备,派员参加技术培训,改善了海域使用动态监管工作的手段,提升了工作水平。对滨海新区滩涂围垦南区连接段工程、新开河港港池疏浚工程、三夹沙滩涂等用海项目和重点地段进行了定点监测,全面掌握了项目的用海信息和重点地段的海域基础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海域使用动态监管工作在年度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3、开拓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市场。为落实海域物权制度,发挥海域物权作用,今年,我们与区财政局一起,积极探索利用海域使用权融资的价格评估、抵押登记等工作。先后办理了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业务,抵押海域使用权证16宗、面积6000多亩,融资了100多亿元人民币,为沿海乃至全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4、配合市中心开展业务化工作。对沿海三大入海河闸近岸海域和养殖集中区的水环境监测,对重大用海工程开展跟踪监测。积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开展了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工作,提交了《海平面变化影响沿海实地调查报告》、《海平面变化影响信息采集报告》。
5、建立了区域用海单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今年新确权的16宗用海项目均办理了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加强典型示范、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1、发展规模生产。2012年,我们以培育规模基地、园区、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渔业生产水平和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高效规模渔业建设。全年新建和改造池塘面积7230亩,新增微孔增氧面积1340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基地5个、面积1680亩,新建特色渔业示范典型3个、面积1050亩,重点建设了五接镇开沙岛市级现代渔业产业园、面积达2400亩,加快了以南通润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的渔业龙头企业建设,全区规模养殖得到了拓展。我们以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为重点,加快推进特色品种的规模化养殖,2012年全区新增南美白对虾、乌鱼、鳜鱼、等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15000多亩,区域特色逐步显现。我们加快推进河沟养殖,大力推广河沟主养四大家鱼和套养河蟹等特种水产品种等产量高、效益好、生态型的河沟养殖新模式,新建了平潮镇花坝村、西亭镇李庄村、东社镇香台村、四安镇温桥村、十总镇志新村等5个河沟养殖示范村,创建市级示范村3个。2012年全区新增河沟养殖面积6000多亩,总面积超过了3.5万亩。
2、加强组织服务。2012年,我们以政策引导、项目建设、村示范服务站建设等为载体,深入开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出台了《关于2012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新建钢架水泥池工厂化养殖温室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建扩建钢架土池大棚温室养殖连片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达到河沟养殖市级示范村标准的,每村奖励5万元;新增连片200亩以上的高效水产养殖池塘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利用废沟呆塘和道路建设形成的河塘建立水产精养基地,当年新增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组织实施了部级农财专项1个、省级高效设施渔业项目2个、省级三项工程项目1个、省海洋与渔业专项7个,市级高效渔业项目10个。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继续抓好了上年建立的西亭镇亭东村等10个村级技术指导服务示范站、区渔场、三余镇一社村2个鱼蟹种配送点、三余镇1个中心示范服务镇的业务化工作开展的指导,新增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组织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全区渔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成为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3、推进科技入户。2012年,我们按照“三到位、四定、五落实”的要求,紧紧围绕“群众满意、基层欢迎、领导认可”三大目标,以缢蛏、南美白对虾、河蟹扣蟹、鳜鱼、黑鱼、淡水家鱼等为主推品种,以缢蛏健康养殖技术、南美白对虾高效养殖技术、池塘套养鳜鱼技术、优质高产扣蟹培育技术、黑鱼标准化养殖技术、鱼池标准化改造与优质大宗淡水鱼高产养殖技术等为主推技术,不断强化科技示范,有效提高了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应用率。培育示范户450个,选择10个村整体推进,示范总面积17526亩。示范户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分别达到了96.6%和97.2%,示范户亩均净利润达2983元。共辐射带动了6763个养殖户参与,面积达2.83万亩,92%的受辐射渔农户养殖主导品种、应用主推技术,辐射户亩均净利润达2661元。全年组织开展科普宣传、考察学习、夏季行动等渔业科技入户专题活动8次;举办指导员培训、交流活动9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4期,培训示范户、辐射户3370多人次;发放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9480多份;技术指导员平均上门指导达到395户次。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和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开展了职业渔民培训52期,培训渔民1400余人次。在省、市、区等多种媒体宣传报道12次,在省、市相关网站录用信息196篇。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水平。2012年,我们有2项成果获市级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1项成果获得通州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上发表水产科技论文14篇。
(三)加强执法检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切实开展执法管理。2012年,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和专项任务,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了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建立了以岗位目标责任为重点的工作体系。添置了75吨大马力海监执法船、执法小艇等硬件设施,通过加强市县(区)联动、部门协调,不断提高区域内行政执法能力。有序推进了沿海春汛管理、长江春禁管理、打击内河非法捕捞等各项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了鳗苗管理、长江禁渔期管理、水产品安全质量执法检查等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全年共组织巡查34航次,港口检查15次,查处非法捕捞案41起、无证捕捞案21起,查获浮子船装载人员起捕花蛤案3起、内河电捕案42起、长江团伙电捕案2起,收缴罚没款8万多元;调处渔业污染事故18起,为渔民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年收缴资源保护费等规费38.67万元,实现捕捞证换证率、渔船检验率、电台年审率100%,无线电台频占费、资源保护费收取率100%。积极开展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工作,全年回收废旧电池2万多节,推广使用环保电池361个;社会公开招标,放流各类鱼苗215万单位,资金43900元。按规定和程序,发放渔船渔业燃油补贴680.215万元,惠及渔船341艘。加强了海监专项执法,对管辖区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及养殖用海单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全年完成案件数2宗,实施处罚1.5万元;配合中国海监东海五支队查处临海高等级公路跨海大桥海洋环境损害案,配合中国海监南通市支队查处了通州滨海新区连接段超面积围垦案,两案共实施处罚231.3万元。协助围垦指挥部协调多起养殖用海矛盾,配合南通滨海新区三夹沙区域建设用海项目维稳,新建了三座航标,为服务沿海发展保驾护航。全年采编发布执法信息86条,市电视台报道1次、区电视台报道6次,区海监大队被省海监总队授予了机构和装备二级达标大队称号。
2、强化质量安全建设。2012年,我们以自身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病害测报与防控的覆盖面。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宣传培训、制定专项方案、明确考核目标、争取专项经费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和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强化宣传培训。在养殖集中区悬挂横幅8条,召开大养殖业主交流会2次、集中培训渔药经营人员1次、举办培训班9次,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14次,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1次。三是提高能力水平。积极配合省、市开展水产品抽样监测、定点水样检测,对10个水产品质量整治推进村,6个基地、2个监测点、5个产品进行了抽检采样,合格率100%;积极配合省、市开展无公害产品产地淘汰管理以及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产品抽检,完成青蛤、泥蚶2个无公害产品产地的复查换证,到期复查换证率100%;新增乌鳢、花蛤2个无公害产品、面积10600亩。四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水产品质量全程监控示范基地2个;建立“通阳”河蟹品牌1个;发布地方标准1项、市级标准2项。五是健全相关制度。严格执行水产品整治要情周报和整治总结月报制度,建立了产地准出、投入品使用管理、质量安全追溯等相关制度。健全了生产示范基地、苗种生产及规模养殖单位档案,与之签订了《质量承诺书》,发放《养殖业主告知书》200余份,全面实施企业联系人和塘口档案制度,覆盖率100%。六是强化日常监管。对生产、销售、投入品使用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组织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检查4次、水产养殖专项检查6次、渔用投入品专项整治3次,共出动人员145人次,检查苗种生产企业12家,检查养殖单位38家,共整改16家,覆盖率达95%以上。七是为养殖户提供病害诊断、水质检测等服务。争取省资金20万元,利用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开展水产品监测抽样,对10个养殖单位、5个品种的病害、水质情况进行了定量监测,及时完成省下达的80个指标的检测任务。
(四)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我们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巩固和深化提高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三化五覆盖”工作为抓手,以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为重点,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一是全面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合作社与会员船主签定了安全责任书,共签订安全责任状220份,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和奖惩措施。二是健全安全生产关键制度。着重抓好编组生产制度和定时联络制度的落实,利用已建成的渔业安全生产救助信息系统,使海上生产渔船规避险情。三是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悬挂安全宣传横幅6幅,向渔民发放了《致渔民朋友一封信》168份,举办安全生产培训3期、206人次。四是促进渔业互助保险深入。渔业从业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年完成保额69.3万元,投保渔民达629人、船只108艘,完成指标任务的153%;全年理赔11起,落实理赔资金28.13万元。五是加强渔船安全生产督查和养殖业安全生产管理,深入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先后组织了8次较大规模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共排查整改隐患8起,有效地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六是严把渔船检验质量关。严格按照国家小型机动渔船检验操作规范开展了沿海、沿江、内河机动船检验工作,检验渔船341艘,对船龄到期渔船强制报废,进行更新改造。七是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在新中闸建设了岸标灯,在新团结闸和排咸泵站处建成两个视频监控点,为夜航的作业渔船提供服务。八是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等平安渔业建设。5艘渔船和1艘执法船参与海难救助,获得农业部海难救助资金2.3万元。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2012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情况和问题:一是受沿海、沿江开发及区域调整等影响,养殖面积锐减,涉及海洋的职能工作减少;二是受土地流转及资金、技术等的制约,规模基地、设施渔业发展不快,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三是受传统养殖观念的约束,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展能力不强;四是渔业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服务仍是薄弱环节,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五是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在逐年减少,发展的后劲不足。这些情况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重点。
二、2013年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2013年,我们要继续探索管理和推进的新机制,充分挖掘可开发利用资源,发挥好政策引导、科技支撑、组织服务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发展现代渔业。要继续推进“三强工程、十项活动”,力争基础工作求扎实、常规工作求深度、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求创新,促进全区渔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作目标
1、全年实现水产品总量6.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7.2亿元。高标准改造池塘5000亩;新增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规模渔业面积0.65万亩,新增设施渔业面积0.4万亩;培育高效渔业示范典型3个;培育河沟养殖市级示范村3个,新增河沟养殖面积6000亩以上。
2、新建规模养殖基地或市级以上园区1个,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新增无公害产品2-3个、淡水三品面积达90%以上,新增名牌产品1个,新增渔民经济合作组织3家。
3、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400个以上,示范户增收10%以上,建设10个渔业科技入户整体推进村,创省级渔业科技入户先进县。
4、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1项,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渔业、科技项目5个以上,申报成果1项。
5、配合市局相关处室(支队、站、中心)开展好一些专项工作和常规工作,积极参与作风建设、宣传培训、上下联动等各类活动,发布信息80条以上,刊录论文3篇以上,报送调查调研文章1篇以上。
6、着力开展渔政执法检查工作。切实抓好渔业安全生产,确保全年无渔业安全责任事故。加大渔业投入品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工作重点
1、抓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南美白对虾、乌鱼、扣蟹、鳜鱼等特色品种养殖的规模生产,建立2-3个新的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区域集约化养殖。
2、抓政策扶持。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扶持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将更多好的养殖方式列入区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奖补的对象,鼓励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促进规模高效渔业快速发展。
3、抓河沟养殖。大力推广高效养殖模式,扩大立体养殖规模,辐射带动全区的河沟养殖发展,新培育5个500亩以上的“五有”河沟养殖示范村,争创市级示范村。
4、抓科技入户。遴选一批更具代表性的养殖户,突出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围绕目标任务,开展好各类活动,强化入户指导与技术培训,提升示范作用,促进增效增收。
5、抓质量安全。强化水产品质量建设,开展好政策宣传和日常监管工作,重点是渔业投入品管理,在全区推行水产养殖管理记录制度,规模养殖基地要实现管理记录全覆盖。
6、抓执法管理。突出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好各类专项执法行动,狠抓长江禁渔和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落实好长江捕捞渔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管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7、抓业务拓展。深化疾控中心工作,及时完成省疫病检测任务,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工作,组织好渔医培训,做好病害普查和疫病流行预报,为基层养殖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创新工作
1、加强与镇、村沟通,紧抓土地流转这个关键点,促成规模连片开发。重点放在西亭、骑岸、东社等地,在已建成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基地、河蟹精养基地的基础之上,再建设3-5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通州集约化养殖示范园区,打造通州新的渔业亮点。
2、在已创建的12个南通市级河沟养殖示范村中进行深度挖掘,挑选1-2个基础条件最好的示范村进行重点包装与宣传,建设河沟养殖专业村。
3、建立健全环保、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制度,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对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查处力度,切实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四)工作措施
1、全力发展渔业生产。一是拓展对外科技合作领域,围绕重点、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科技攻关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合作水平。二是加大项目扶持。重点抓好促进地区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提高科技含量,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果。三是抓好各地道路建设取土形成大面积养殖池塘这一机遇,通过土地流转、指导服务等有效措施,新建一批高标准、大规模、高效益的渔业生产基地。四是认真总结推出一批高效渔业发展模式,扩大优势品种养殖规模,大力推广微孔增氧、投饵机等设施养殖,推进特色渔业高效化。五是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强、对带动本地养殖户增收效益好、利益联结紧密的区域合作社、协会,促进渔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六是搞好优质服务。利用现有的服务体系和平台,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渔业推广服务体系,为基层养殖户提供零距离服务。
2、强势推进河沟养殖。一是大力宣传。通过多种媒体开展政策、措施等宣传,扩大河沟养殖的社会影响,助推全区河沟养殖的平衡发展。二是挖掘潜力。抓住区域和生产特点,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综合开发各地三、四级河道,进一步完善河沟养殖推进机制,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点等措施,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河沟利用效率。三是服务指导。通过技术培训、入户指导,示范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广以特水品种养殖为主的适养模式,切实提高河沟养殖单产和效益。四是典型示范。抓好河沟养殖管理典型的培养、总结和推广,通过组织观摩、培训等措施,以点促面,拓展示范效应。
3、切实开展专项工作。一是创新举措,实现实验室业务工作常态化。强化业务培训,完成资质认证,使实验室在病害测报、疫病防控、药物检测和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技术培训为关键措施,通过加强对渔民培训、指导的力度,切实提高全区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水平,示范培育一批高效养殖模式来推动全区的渔业生产。三是以专项执法活动为抓手,加强渔业行政执法工作,突出渔船管理、打击长江非法捕捞、增殖放流等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实施联系人和塘口档案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水域环境、苗种、投入品、产品质量的监控,规范水产养殖管理记录,强化对已认定的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的监督管理,切实将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引向深入。五是紧紧围绕“平安渔区”这条主线,重点围绕基层、基础、基本“三基”,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六是加强宣传报道,提升渔业的社会知晓率,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水产事业,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全省有影响、南通有特色的渔业县区。
4、着力加强效能建设。一是要增合力。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新模式、新办法、新举措,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管理,通过打造一支专业、敬业、团结、和谐的团队,不断增强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二是要树形象。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升工作境界、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确保“在岗、在行、在状态,用心、有为、作贡献”,创造务实、高效、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三是要强执行。要强化学习风气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投入工作,落实责任,勇于担当,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和质量。四是要比作为。要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百姓,勤下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总结养殖生产中的新经验、新方法及新问题,努力把受基层和广大渔农民欢迎的服务措施转为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内涵,努力让基层和群众满意。
二○一三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