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通州生态环境局将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主线,围绕“党建引领再提升、监管执法再精准、环境质量再改善”三大目标,确定“一二三”工作思路及创新举措。
(一)深化“一个理念”。
按照我局《“12369工程”2017-2020年工作规划》安排,牢固树立“绩效环保共筑碧水蓝天”工作理念。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根据机构改革和新的要求,对出台的60多项制度再梳理、再完善,形成政治管理、行政管理、廉政管理、保密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健全的管权管事管人制度体系。二是全面推行执法规程。抓住执法关键要点、关键环节,固化规程、优化流程,最大限度地规范执法行为、预防执法问题,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合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案件承办人负责制落实,制定《环保行政处罚规程及文书文本汇编》,做到流程统一、时效统一、文本统一、标准统一,提高案件办理质量。三是深化“环保与法同行”百村千企宣传活动。结合环保业务“月讲坛”、“6·5环境日”系列宣传和“走帮服”、“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编制个性化教育专题,走村、进校、入企、访户,送去《环境保护倡议书》、《生态文明公约》、《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等宣传资料,让群众养成低碳环保习惯,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四是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跟踪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的整改落实,坚决杜绝问题反弹和回潮。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监管机制,强化清单式管理、网格化监管。解决重点难点信访,实施领导包案、“一案一策”,化解一批遗留问题。五是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根据新的指标要求,全面实施省、国家生态文明示范镇、村创建,确保省级示范镇达到80%,力争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争取更多生态名片。
(二)突出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全面从严治党再压实。一是实抓融合党建。开展“党章在心中激扬、党旗在执法中高扬、党徽在监测中飞扬”“三党三扬”党建品牌建设。坚持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和专题党课“三会一课”正常化、固定化、标准化。在全局党员干部中开展争当“好班长”、争当“好助手”、争当“好标兵”、创一流“好班子”“三争一创”活动。二是实化作风建设。开展“脚下有泥土、胸中有企业、心里有群众”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把初心和使命转化为真抓实干、服务发展、解决难题的自觉行动,以“党旗红”引领“生态绿”。三是实用“五联防”机制。进一步深化“官清则水清气清、吏勤则政勤事勤”廉洁文化,有效落实“廉情生态卡”月体检制度、行政执法廉政监督告知制度,以防范廉政风险、执法风险、复议风险、失职风险、职务犯罪风险为重点,构建生态环境系统特色惩防体系,打造“业务精通、勤勉干事、清正廉洁”的通州生态环境干部队伍。
第二个重点是污染防治攻坚再夯实。一是综合施策保蓝天。立足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紧扣PM2.5浓度和AQI“一降一升”目标,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重点推动工业锅炉(炉窑)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行动、移动源污染防治、扬尘管控等重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完成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努力实现“通州蓝”。二是破解难点护碧水。围绕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目标,针对重点河流水质达标难点,推行考核断面一级二级保护区,开展水质异常预警预报,及时实施应急减排管控,确保考核断面、水功能区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三是管控源头守净土。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落实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科学有序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建立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清单,落实企业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例行监测主体责任。严格用地准入,做好建设用地收储、出让、划拨等环节监管,确保人居环境安全。
(三)实施“三个提升”。
1、提升短板治理水平。一是持续整治“散乱污”。针对“散乱污”企业特点,逐镇街进行持续排查,对新摸排出来的“散乱污”企业,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实施分类整治,做到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全面开展“散乱污”整治“回头看”,消除“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集中整治、分类处置不到位等现象。二是固废管理建机制。建立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全覆盖监管机制,按照“全国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和“江苏省危险废物动态管理系统”申报频次要求,对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贮存、转移等情况进行网上申报、线下管理、不留死角。三是环境容量严考核。做好“河长制”、“断面长制”、“点位长”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区域水环境生态补偿、重点断面、镇级空气质量考核机制,牵头做好通启运河、通甲河、小李港的综合整治。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推进减排工程实施,为环境提升、项目落户增加环境容量。
2、提升监管执法能力。一是聚焦主业严执法。开展“绿盾2020”环保亮剑执法行动,通过组织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突出“水平衡、废平衡”专项执法。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做到“比质量、比数量、比配套办法、比到账率”。对社会关注高度、群众长期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出击,做到有访必查、违法必究、超标必罚,形成环境监管执法的压倒性态势。二是强化基层网格作用。进一步落实镇级环保办初信初访、日常巡查、属地管理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三四级网格运行机制,对全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加强考核,有效地构建起“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环境监管体系。三是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对敏感区域、重要部位、重点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实施拉网式排查,建立“一源一档”和重点风险源电子库。组织一次以化学品泄漏为背景的环境应急救援演练,形成领导统一、职责明确、反应灵敏、决策科学、处置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全面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风险的实战能力。
3、提升监测预警体系。一是加快标准监测站建设。根据市级环境监测站功能定位的要求,在通州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实验室、办公房异地改造,形成南通地区一流、全省领先的环境监测能力。二是构建自动监测体系。在完成14个镇级空气自动站、10个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村级延伸,重点建设空气监测传感器、“蓝天卫士”智能报警系统,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联动,形成快速有效的污染预警预报机制,增强实际预警能力。三是拓展新的监测能力。加强重点源和污水处理厂、辐射重点监控企业监督性监测,着力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污染源监控。针对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辖区内特征污染因子,加强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发,加快形成适应新要求的监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