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南通市通州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情况说明
来源: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2-27 10:01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1年初,《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区“十四五”区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把《南通市通州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列入区重点专项规划,我委对编制“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形成了《南通市通州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51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通政办发〔2021〕63号)已于近期印发。根据工作安排,现就《规划》编制情况、大纲框架和内容作简要说明。

一、规划的起草背景和过程

1. 精心组织谋划。2021年初,我委按照国家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的要求,初步提出了我区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到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水平和能力、以及参与了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规划和承接了南通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情况,委托南通大学负责编制“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 强化调查研究。今年3月中下旬,我委联合南通大学规划编制组专家赴高新区、川姜镇、兴仁镇、平潮镇、五接镇、刘桥镇、石港镇、兴东街道等地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走访了制造业领域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企业运行情况、发展目标、以及对“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的设想。4月,我委召开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调研座谈会,规划编制单位南通大学,通州区统计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以及南通高新区、五接镇、川姜镇、石港镇、西亭镇、刘桥镇、平潮镇等负责同志参会,会上通报了“十四五”制造业发展目标要求,并共同研究确定了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和目标。南通大学编制专家组于6月初形成了《规划》文本的初稿。

3. 注重发扬民主。6月,我委先就《规划》初稿向委内科室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完善补充了相关内容。7月初,在前期委内意见征求的基础上,我们向统计局、科技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征求了意见,之后又向重点板块征求了意见,其中有5个单位反馈了修改意见,其他均反馈无意见,对于各部门反馈的意见我们进行了汇总梳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充分吸收采纳。9月19日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南通市委、南通发改委、南通市工信局、南通市统计局的相关领导参与了评审,对规划提出了中肯而又细致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按照意见要求对规划文本进行了修改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七章28节内容,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发展现状。在简明交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意义和定位的基础上,回顾了“十三五”以来通州区制造业发展成效,简要分析了发展质量上的不足和问题。

第二章,发展环境。对“十四五”时期通州区制造业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十四五”时期通州区制造业发展处于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能级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充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把握机遇挑战的新变化,把握通州区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要求、新特征,建设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安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第三章,总体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通州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通州区制造业发展定位是:“长三角北翼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国内汽车核心零部件重要制造基地、长三角北翼智能装备产业标杆区、国际高端家纺名城”。提出通州区“十四五”制造业发展目标是基本建成质量效益好、规模总量大、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的南通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样板区,成为南通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的“排头兵”,并围绕质量效益改善、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五个方面列出了目标指标。

第四章,发展方向。提出按照“强龙头、补链条、促集群、明特色”的总体思路,建设“3+1+1”的高质量产业体系,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坚定不移做大做强3大主导产业,推动1个传统优势产业全链条升级——高端纺织产业,大力培育1个成长型产业——航空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第五章,空间布局。提出打造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一核引领、两带支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突出打造南通高新区产业创新主力平台和核心载体功能,沿南北轴推动南通高新区、石港科技产业园、南通家纺城联动发展,打造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沿东西轴推动平潮高铁产业园、兴东空港产业园、南通高新区、二甲临空产业园联动开发建设,打造新兴产业创新崛起带。

第六章,重点任务。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通州的九大重点任务和具体推进举措,包括突出创新驱动、突出项目招引、突出产业链建设、突出数字化转型、突出结构优化、突出开放合作、突出质量提升、突出绿色转型、突出人才培养等重点任务。

第七章,保障措施。包括坚持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政策保障,提升载体建设水平,推进目标考核、提升营商环境。

原文: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