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通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总结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以及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能,扎实推进发展和改革工作,努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预计年初制定的全市经济发展指标可望全面超额完成。
一、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取得的基本成效
今年是我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亮点频现的一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在南通六县(市)中继续名列前茅,社会发展水平名列南通六县(市)第一,社会发展评估工作获得一等奖。我们主动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工业(民营)经济既快又好并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步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㈠经济规模跨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我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1~9月,地区生产总值递增16.3%,增速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预计今年将突破300亿元,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将调整为9 : 59.6 : 31.4,其中农业由13.4下降为9;工业由57.3上升为59.6;服务业由29.3上升为31.4。工业的占比创出历史新高,这表明我市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由历史高点回落后,正在快速提高。在国际市场原油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宏观经济紧运行的形势下,我们立足高点定位,奋力争先,努力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在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逼近质量改善的转折点。从总体上看,我市工业的发展质量在管理创新、组织重构、技术进步、体制变革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已跃升至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步入新的发展期、量变到质变期。
㈡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我市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2003年初开始,工业经济增长进入上升通道,持续五年,产值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今年来,工业经济继续在高平台上实现高增长。1~9月,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36.5亿元、销售收入533.8亿元、利税5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5%、33.1%和44.6%。。随着工业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上升达到50.6%,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㈢民营经济开创新局面
更加放胆、放心、放手地推动全民创业,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通州的主流经济,亮点纷呈。截至目前,全市工商登记注册中小企业16144家,注册资本255.75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409.6%和95.4%,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949家,增长301%;个体私营工商户42988户,增长112.3%;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0.4%。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增势强劲,已成为投资的主导力量,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㈣竞争实力得到新提升。
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和层次也得到有效提升,涌现出一批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地域特色鲜明的企业群体,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21家,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7.8%和62.3%。一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做大做强,有的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江苏综艺集团股份公司和江苏东源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分别为51.19亿元和13.86亿元。江苏中联科技集团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其电极箔及相关设备产量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全球排名第五。南通江海电容器公司电容器年销售收入在国内连续14年名列第一,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成为行业的单打冠军。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通过兼并重组,产能迅速扩大,年产销量达40万吨,跻身“中国啤酒工业十强”。江苏银河面粉有限公司的面粉产量突破30万吨,综合实力列全国同行业十五强。农业龙头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建成省级龙头企业2家,南通市级龙头企业9家。随着企业实力的壮大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市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较高知名度的产品不断涌现。由5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并形成了一批名牌企业群,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㈤产业集聚形成新态势
我市经济发展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今年来,集聚式发展的模式初步确立,产业集聚、空间集聚、资源集聚得到了有效加强,进入集聚发展的加速区间。通过“三区三园”的规划和布局,形成了我市产业发展的主体框架,发挥和支撑作用。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船舶及钢结构、机械电子和食品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基地已经初显形态,产业链的组织和发展出现了新的面貌。以家用纺织品为例,主要布局在川港、姜灶两地,集聚了上千家企业,实现的产值占全市总量的1/4强。在结构形态上,企业的集聚正加快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在组织层次、经营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走上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的集聚发展道路。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市场也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服务性市场体系,产业的集聚使经济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
㈥项目建设获得新成效
今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创新举措,全力以赴抓投入、抓项目、抓后劲,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1~9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71个,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9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41亿美元;引进市外民资64亿元。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百日推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千万元以上工业在建项目400个,完成工作量80.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在建项目42个,完成工作量24亿元。今年以来,全市已有63个投资总额超5000万元的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重大项目申报论证进展顺利。目前,已报和拟报国家或省发改委审批的项目9个,其中3个项目获得省发改委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另有2个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现已启动项目申请报告和环评报告的编制工作。
今年来,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不高,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能够带动相关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项目偏少,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缺乏产业“巨人”仍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一大“软肋”;三是工业经济高增长、低质量,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缺陷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主要的工作体会
今年来,我们在组织发展和改革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㈠强化组织指导,努力保持工业经济良好发展态势
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工兴市、全面小康”发展战略,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职能作用,树立奋发进取的意识,自我高点定位,不断确立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坐标,努力保持工业经济良好发展的态势。首先,一着不让抓每年的开局。年初,就如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及早充分准备,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全年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研究制订具体的对策措施,自我加压,突出重点,狠抓突破,奋力推进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其次,在年中,认真搞好分析评价,组织推动工业企业目标任务“双过半”。拟在年底进行考核检查,组织表彰激励,在全市上下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总结提出新一年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不断上新台阶。
在组织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市深入组织开展“学昆山、赶太仓、超丹阳”活动,以及企业规模效益翻番等活动。并围绕活动的开展,积极创新举措,努力构筑全市工业经济“五大”发展新平台。一是构筑政策导向平台。制定并实施《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民营经济考核奖励办法》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激励办法》等考核激励文件,在全社会形成争先创优、尊重创业的良好政策导向,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实行分类指导,落实工作责任,力争升档进位。二是构筑企业升级平台。实施大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滚动培育发展计划,抓好分类指导,提升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做大做强。三是构筑发展平台。规划完善全市生产力空间布局,组织编制了家纺、机械电子、船舶及钢结构三大产业园的发展规划,通过了省级专家组的论证。专家组认为:通州把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互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造产业园区,具有创新性和先导性。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任务,完善了功能布局,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四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深入推进企业研发、科技孵化、科技合作和科技服务的建设,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二次开发的能力。五是构筑“创四名”平台。在全市持续开展创建名企、名牌、名人、名镇活动,扎实开展企业名牌名标建设,扩大了名牌产品的数量,提升了质量,有力地拓展了产品市场空间,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㈡深入实际,统筹研究经济发展中重大问题
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全市发展和改革的实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以“集聚集约”为着力点,放大发展的竞争优势。
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我们潜心研究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推进产业集聚工作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突出“三个围绕”,引领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即围绕做大做强产业核心企业,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关联度大的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产业集聚的核心主体;围绕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推进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产品开发的条件;围绕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深入开展“名企、名人、名品、名镇”工程,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市产业初具集群化发展态势,五大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的60%以上,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家纺集群模式,这是典型的创业富民集群。我市有着百年的纺织史,积淀了深厚的纺织文化和经商传统。改革开放之初,一批能工巧匠开始从事家纺产品生产销售,当地农民纷纷仿效。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家纺业异军突起,在我市以川港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集聚了上千家家纺企业、数万家庭工商户,已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相互配套的纺纱、织布、印染、成品制造、整理、包装、研发等较为完善的生产分工协作体系,在国内家纺业中具有明显的技术品牌和产能优势,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三分之一强。二是电子电器集群模式,这是典型的技术创新型集群。企业优而强是其一个重要特征。以江苏中联科技集团公司、南通江海电容器公司和江苏东源电器集团公司为核心,集聚了200多家电子元器件及配套企业,其中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12家,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电极箔、铝电解电容器等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组建了省电子元器件功能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容器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市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级电子电器材料及原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市”称号。三是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集群模式,这是典型的地域资源优势型集群。我市滨江临海,有16.27公里海岸线、15公里长江岸线,以及连接长江可供船舶修造的内河岸线70多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船舶及钢结构产业的地理优势。呼应江苏省沿江沿海大开发,近几年来,船舶及钢结构产业依托临港临江岸线的优势、区域内发达的建筑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内外资的强劲投入而迅速崛起,产业起点高,发展后劲足,近两年共有总投资额近30亿元的船舶修造项目在建,将形成年百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和百万吨的钢结构生产能力。
主动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生产要素制约加剧,我市工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逐步显露。我们将工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建设新兴制造业基地上,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重点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突出提质态、走高端、扩载体、出新招。在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扶持导向上实现“四个转变”:由扶持所有行业向扶持有优势、有潜力、有较长产业链的重点行业转变;由扶持少数重点企业,向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企业转变;由注重重点企业的投入,向围绕重点行业技术改造的目标和重点转变;由注重项目的投资规模,向注重项目的技术水平、关键设备转变。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我们大力推进科技项目建设。通过技改,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装备和主导产品水平的提升。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切实加强研发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市拥有国家创新基金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有36家企业被认定为产学研示范企业,产学研联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㈢突出关键,切实加大有效投入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业已形成的产业特色优势,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这一关键点,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外资增活力、以项目强主体、以创业带民富,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围绕打通项目的生成渠道,加强项目管理。每年组织编制项目建设计划,突出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推进工作,建立了市领导与重点项目挂钩联系、月通报、季点评、半年和年度考核等制度,及时总结交流和考核各地各部门项目建设情况,营造争先进位的氛围。二是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集聚集约发展。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研究,强化“进盘子”、“进笼子”的衔接工作,向上争取产业政策的扶持,取得了积极成效。三是围绕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加强组织协调。针对用地矛盾突出的问题,强化“亩产”观念,提高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用地,大力推进工业区标准厂房建设,积极推进银企合作,缓解了企业项目建设资金难的矛盾。四是积极推进产业招商,集中向外宣传推介,为项目落户搭建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三化”方略,即突出信息收集“全员化”。在全市广泛营造人人关心参与招商引资、个个支持促进项目开发的良好氛围,强化项目储备和开发。突出“专业化”。深入研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密切与国际国内高层次风险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挖掘一批重大项目信息。突出“链条化”。创新招商引资策略,更加注重高新项目的定向招商和产业链的补链招商,以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项目落户的承载力。
三、明年的总体工作思路
㈠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努力实现“三大转向”,即从主要靠规模扩大转向到结构优化,从外延扩大为主转向内涵提升,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体现“四个优化”,即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内外并举,更注重内涵;优化投资结构,量质并举,更注重质的提升;优化产业布局,点面并举,更注重产业链的聚合,形成产业发展高地,增强经济的自主增长力、科技创新力、产业聚合力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形成优势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更好更快更新的发展。
㈡主要工作思路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市经济更好更快更新的“三更”发展是明年我委工作的总定位。目前,我市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体现出三个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从总量上看,2007年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00亿元大关,这标志着我市迈进了重量级经济县市的行列。二是从均量上看,2007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000美元,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预示着我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将加速转型。把握好这一“拐点”,就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发展。三是从小康进程上看,2008年我市要力争实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需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更好更快好新发展,既是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对于我们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后发争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有效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做到“四个更加关注”。一是更加关注有效投入的力度。保护好、引导好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热情,呵护好企业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做大规模增强竞争能力的干劲,狠抓有效投入。二是更加关注投资结构的优化。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注重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注重提升产业层次和有利于推进本土化,引导企业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道路。三是更加关注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把找准、选好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四是更加关注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技改贴息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继续开展工商企业融资洽谈活动,提高利用外资总量和水平,加大对民间资本的招商力度,鼓励民资加大工业投入。
2.加快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引导和鼓励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推动组建区域共性和关键技术平台,努力培育一批市场容量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二是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施“二次”创新。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上来,加大技术合作力度,形成在行业中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三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抓好推进工作。把实施名牌战略与加快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企业为主、社会促进、政府推动”的工作机制,制定争创名牌产品发展规划,推动名牌产品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提升我省产业和产品竞争力。
3.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主线,按照产业结构调优、产品水平调高、企业竞争力调强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从加工组装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营销环节延伸,向配套产品和产业延伸,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带动力。突出高新技术应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挖掘其增长潜力,努力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消耗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制造业发展的高技术平台,在抓好成本和消耗上下功夫。二是优化企业结构。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走出去”等多种途径,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发挥大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的基础配套作用,通过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延长产业链,推动集聚集约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4.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认真贯彻实施市委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和全民创业的加快发展,努力营造一个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的最佳发展环境。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指导各镇区、各部门把各项扶持全民创业的政策落到实处,维护好民营企业和创业者的合法权益。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中面临的有关突出问题,强化服务,拓宽思路,努力为民营企业和创业者排忧解难。引导民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快技术进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激活创业环境,激励创业热情,激发创业能量,增强全市经济的发展力。
二○○七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