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财政局紧紧围绕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走在苏中新一轮发展前列的总体要求,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主线,积极履行职能、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做大地方财力,强化资金保障。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为核心,做好收入组织工作。完善收入征管考核办法,合理细化分解收入任务;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税源分析,提高税收分析质量;采取税收相关激励措施,做好限售股减持税收;开展综合治税试点,充分挖掘增收潜力。1-6月,我区(含滨海园区)预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72亿元,增长11%,占人代会预算77.92亿元的51 %,占南通市工作目标79.43亿元的50%。区本级预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5亿元,增长10.8%,占人代会预算75.58亿元的50.9 %,占南通市工作目标77.02亿元的50%。
2.科学整合资金,加大支农力度。进一步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2015年统筹安排区本级水利建设资金3.2亿元,比上年增加0.45亿元;预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2.35亿元,比上年增加0.58亿元。积极向上争取涉农项目资金政策,上半年已申报省、市级各类项目110多个,预计争取资金2.7亿元,目前已到账资金1.6亿元。以水利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目前已整合农桥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8600多万元,整合面达85%以上。加大财政奖补力度,进一步突出对高效设施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庄环境整治、土地规模流转、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农机化等方面的支持。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及时兑付涉农补贴,加强基础信息维护,实行“一折通”动态管理,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1-6月,通过“一折通”发放各项补贴逾1.5亿元。同时,以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和基层财政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坚持民生优先,实现发展惠民。始终把服务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一是教育方面,安排教育经费23.65亿元,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国家助学政策;推进校舍安全工程;保障城区学校新建及高标准高中筹建;支持学校塑胶操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卫生方面,安排专项资金1.57亿元,支持实施药物零差价制度;投入6320万元,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安排财政补助1亿元,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并轨;安排1.1亿元,用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就医环境。三是社保方面,拨付社会优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征地保障等社会保障资金15.22亿元,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着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四是民生设施方面,围绕老有所养,加大养老床位补贴力度,激励社会力量投入;新增运营补贴,保障养老机构正常运行;实施“三有三能六达标”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敬老院品质。
4.深化财政改革,提升理财绩效。一是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拟定区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办法,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企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二是积极推进“阳光预算”建设。除涉密部门外,2015年区级及62家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5月底全面公开。同时,推进镇区园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预计6月底全部公开到位,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不断提高。三是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定公务卡结算管理改革办法,在区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并于201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四是加快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机制,对部门预算50万元以上的项目和政府专项资金项目全面编制绩效目标。选择2014年科技创新、农村绿化等21个财政专项支出项目列入绩效评价扩大试点,涉及预算资金3.8亿元。五是改革财政资金扶持方式。设立产业发展母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社会、金融资金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企业技改投入贴息政策,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适度扩大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六是推进政府投融资机制改革。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惠通公司已开始实体化运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探索社会福利中心PPP运作模式;发布成本控制线,不断优化融资结构,合理控制融资成本;推进直接融资项目及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工作,为我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加强监督管理,推进依法理财。以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为目标,修改完善财政检查工作规程,建立健全财政监督组织机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强化政府投资评审,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区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管理,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继续执行省、市、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差旅费管理办法,草拟培训费、会议费管理办法,从制度入手强化管理,控制行政经费增长。截至目前,已审核概算项目209个,送审金额约28.41亿元,审定金额24.09亿元,核减约4.31亿元,审核拆迁概算14个,拆迁面积约38万平方米。
6.加强队伍建设,转变政风行风。按照区委统一部署,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深入开展 “五走进、五服务”、“百千万”工程、“三解三促”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同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关精细化管理绩效考评、党员干部进社区服务、党员服务示范岗评选等活动,不断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财政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通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健全监督问责机制、严格落实两个责任,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确保财政干部和财政资金两个安全,为财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上半年工作存在问题:一是经济形势总体低迷,收入增长难度较大;二是征管联动不够紧密,综合治税需要强化;三是刚性需求增长较快,公共保障压力空前;四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推进力度仍需加大;五是转变职能要求更高,作风建设有待加强。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围绕全区重点工作部署和全年财政工作安排,下半年,具体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挖潜增收,夯实财政基础。一是及时总结二甲、兴仁两镇试点经验,将综合治税工作引向深入。完善综合治税信息化系统功能,进一步扩大涉税信息应用功能,从源头上堵塞征管漏洞。突出抓好涉税信息的整理和分析等重点环节,形成完整的综合治税信息工作链条,强化信息利用和处理,加强税源排查和预警应对,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控管。二是加大税源特别是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税源分析力度,继续关注上市企业股权减持、企业资产转让等交易情况,实时了解掌握全区税源状况。推进财税库行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共享,为收入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密切关注国家税制改革方向,主动研究建筑安装、销售不动产等重点行业“营改增”对我区相关产业的影响,研究制订相关措施,着力加强我区营改增税源的培植和保护。四是继续做好直接融资工作。加大适宜中长期项目的包装力度,夯实融资基础,加大与金融机构对接的力度,推进江苏银行、农发行等的重点融资项目,积极申报惠通公司二期企业债,鼎通公司沿海集合债,为我区到期债务还本付息和工程款的支付提供保障,确保社会稳定。
2.优化扶持政策,助推创新转型。全面贯彻落实全区推进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暨加快南通高新区发展大会精神,突出财政政策引导激励作用,不断提升财政扶持绩效,进一步激发我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基金化管理、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支持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州行动计划”。二是实施企业技改投入贴息政策、整合专项资金扶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通州行动纲要。三是建立公共财政稳定投入机制、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促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四是对四大服务业集聚区实行“一对一”政策倾斜、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加快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五是完善高新区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载体平台投入、落实扶持政策做大高新区经济总量,支持加快南通高新区发展。
3.保障民生支出,增进百姓福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一是稳步提高城乡低保、重残人员、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体救助标准,不断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并按93号令落实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资金,保障被征地农民正常生活。二是规范民生资金发放,部署开展民生保障基础信息工作检查,按项目统一全区的基础信息报送要求,进一步提高监督比对成效,为实现困难群众固定类补助性资金全部通过“一折通”财政专户发放打好基础。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原则,合理区分政府、市场、社会、集体和个人的责任,科学安排民生领域的财力投入,保持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政府财力的增长相适应,着力“补短板、保重点、惠民生”,切实增强惠民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在更有效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4.坚持科学统筹,支持农村发展。按照“整合项目内容,统筹使用资金”原则,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项目安排由‘做点’向‘做面’转变”,以河道集中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龙头,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将农路建设、农桥改造、绿化造林、环境整治、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安排与农村河道整治项目库有机对接,集中各类项目资金向农村河道整治项目重点区域倾斜。同时,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理,努力形成农村河道整治到位、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的良好局面。
5.加快机制创新,提高改革实效。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找准财政改革的着力点,切实优机制、激活力,努力构建新常态下财政事业发展新优势。一是调整区镇财政管理体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明晰镇级支出责任,充分调动镇区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强镇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二是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建立项目库,核定项目总体概算,根据工程进度分期付款,实现项目资金滚动管理。改革201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方法,按收付实现制核定当年收支。尝试将部门预算编制到主管单位,健全预算安排与执行进度、财政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结果相挂钩机制,进一步增强主管部门资金管理意识和统筹调度能力。三是加快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开展期中绩效跟踪检查工作,扎实开展绩效再评价,实行评价结果网上公开制度,建立评价结果应用制度,对绩效一般的项目予以削减或停止财政资金安排,通过增强预算单位支出责任,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四是实质性推进国有公司实体化改革,加大富通公司、神辉公司等国有公司的实体化进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公司活力,从而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继续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研究社会福利中心PPP模式的操作方案,遴选并上报其它符合PPP模式的项目,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不断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
6.践行三严三实,加强队伍建设。以开展“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及区人大代表评议财政部门工作为契机,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一是以激发活力为导向,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以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加快建立行政管理与党员管理相一致的组织责任体系。以党务公开为抓手,进一步提升财政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积极参与“五位一体”服务型党组织、“党员服务示范岗”等争创活动,进一步激发财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在动力。二是以强基固本为导向,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学用结合目标,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提升财政干部政治业务培训实效。加强财政所长和总预算会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所长的领导能力、统筹能力和协调能力及总预算会计的综合业务素养和协调指导能力。完善“星级财政所”、精细化管理绩效考评机制,促进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再提升。三是以“两个安全”为导向,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围绕“守纪律、讲规矩、做表率”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意识,“点面结合”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内外并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层层传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四是以提升效能为导向,加快机关作风转变。严格执行作风建设各项规定,积极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加大对“中梗阻”现象的追究问责力度,对一切“松散、消极、懈怠,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常态化开展“五走进五服务”等实践活动,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