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通高新区作为通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找准自身定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南通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一期读书交流活动,我们为委员推荐的书目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研析》,各位委员认真研读,并围绕“区域协同发展视野下南通高新区的新定位与新作为”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们来看看委员都说了什么
喻健:区政协委员、南通高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产业方面,南通高新区作为通州区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要继续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资源优势,积极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致力于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孵化地。通过深化与通州区其他产业园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区域整体产业升级;在创新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平台,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并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前沿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同时,积极与周边园区及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动形成跨园区的产业集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与周边区域交通网络的无缝对接,优化内部交通布局,并配套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此外,还应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从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高新区建设,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林欲金:区政协委员、纳琳威纳米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总经理
南通高新区应立足“江海交汇”区位特质,以创新协同突破区域边界,构建"双向辐射"发展格局,从而打造长江北翼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创建飞地技术研发中心,利用北沿江高铁建设机遇,与上海临港共建“飞地技术研发中心”,在上海浦东设立离岸创新基地,形成“上海研发-南通转化”模式,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打造技术人才高地,建设长三角技术高端人才市场南通中心,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升级版,与上海交大、东南大学等高校共建人才高地,推行柔性引才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探索区域共建模式,与上海崇明共建“长江口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南通高新区与苏锡通园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重大项目布局,推动长三角北翼协同共建;强化立体开放枢纽功能,依托江海交汇特色,建设长三角北翼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规划长江口跨江创新走廊,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发展中心。
张剑枫:区政协委员、南通中信税务师事务所所长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南通高新区需以“跨江融合、双向开放”为支点,定位为“创新策源地、产业协同区、开放枢纽港”,实现高质量发展。定位突破:从“节点”到“枢纽”。高新区应主动对接上海、苏州,打造“沪苏通”创新链关键枢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推动“研发在沪苏、转化在南通”的协作机制。深化“三个协同”。创新协同:联合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离岸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吸引高端人才团队。产业协同:与苏州工业园、昆山开发区共建产业联盟,打造特色产业带,避免同质化竞争。交通协同:依托沪苏通公铁大桥、北沿江高铁等,构建“1小时通勤圈”,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优化政策与生态。出台跨区域税收分成、土地指标共享等政策,建设数字化协同平台,打造“产学研金服用”六位一体创新生态,强化金融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
【书香政协 书籍推荐】本期推荐《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