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略

李俊民(1905—1993)  学名李守章,字俊民,西亭镇人。民国12年(1923年)考进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参加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周刊》。翌年参加董必武创建并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左派)工作,任省党部候补监察委员。民国1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任中共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中共湖北区委组织部干事,主编湖北共青团刊物《湖北青年》,并参加中共湖北区委地下报纸《楚光日报》的编辑工作。民国1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历任中共湖北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秘书,汉口市委宣传部长等职。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上海寻找党组织期间,开始创作文艺作品。民国17年下半年到民国18年上半年,创作小说《哑钟的破碎》《秋之汐》等,小说集《跋涉的人们》由鲁迅交北新书店出版,后遭国民党查禁。由于环境恶化,民国18年到河南、北平、山东等地从事8年教书生涯。在北平教书期间,参加筹建左翼文联北方分盟,任筹委会秘书长。在山东教书时,为当地报纸编辑副刊《未央》,撰写小说在《写作与阅读》刊物上发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创办并主编《新通报》,为中共江北特委机关刊物《大众周刊》撰稿,宣传抗日。为配合中共江北特委争取改造杂牌部队抗日,曾任特务总队秘书长、参谋长,帮助整顿部队纪律。民国28年,协助共产党员黄逸峰做苏北地方势力的统战工作,在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任主任秘书,为苏北八县代表会议起草“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吁电和建议书。民国29年,任苏北地区联合抗日司令部(即“联抗”)副司令,时人称其为“才子司令”。翌年2月,由粟裕和刘炎介绍,李俊民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苏中四分区专员公署任主任秘书。民国31年末,调任兴东泰地委宣传部部长,后又兼紫石县县长。民国34年起,先后任苏中四地委、华中一地委宣传部部长,华中九分区副专员兼宣传部部长。民国37年起,历任华中行政委员会民政教育处副处长、苏北行署文教处处长、支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文化局局长,江苏省文化局局长。1953年10月调往上海,先任新文艺出版社社长,后又兼任古典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副主任与总编辑、辞海编辑所主任,精选出大批祖国古典文学作品向读者介绍。“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四人帮”的迫害和审查批判。1978年复出后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组织力量用最快速度在两三年中修订出版文史古籍500多种,解决社会上一度出现的“书荒”。后又制定古籍出版长远规划和近期出书计划,培养建设编辑队伍,使古籍编辑出版工作走上正轨。1984年,李俊民退出一线,被聘任古籍出版社名誉社长,仍亲自审阅书稿,关注古籍出版。1993年《李俊民文集》出版发行。1993年6月29日在上海病逝。
陆植三(1905—1998)  原名陆景槐,字泽山,曾用化名骆警顽、刘国良。江苏省如皋县人。民国9年(1920年)考入江苏省第二代用师范(今如皋师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认真阅读进步书籍,研究社会主义。民国13年,与同学组织进步团体“劲社”,开展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活动。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和“劲社”学友上街头发表演说、贴标语、游行,并组织同学罢课,声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当年从师范毕业后,赴上海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暑期演讲会,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由党组织安排参加国民党。随后回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创办农民补习班,建立农民协会。是年4月,以陆植三等共产党员为首成立如皋县国民党党务筹备委员会,继后成立国民党如皋县党部,陆植三担任国民党如皋县党部执行委员会主任兼农工部长,吸收一批进步青年加入共产党,他运用灵活巧妙的斗争策略,使共产党人基本控制了如皋全县局势。9月,经中共江浙区委批准,创建中共如皋县独立支部,陆植三任支部书记,如皋县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民国16年1月,陆植三由中共江浙区委派往上海参加农民运动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安排到南通以国民党特派员的身份做掩护,开展中共党组织建设工作,分别在通师、农科大学、纺校建立中共党支部。7月,陆植三被调往上海,先后任中共闸北区委组织部长、浦东区委宣传部长。9月底又调回南通,11月创建中共南通县委,陆植三任第一任中共南通县委书记。民国17年3月,他在领导大生一厂工人罢工斗争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暴露,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民国23年出狱后,在国民党当局制造的白色恐怖下,他多次寻找党组织未果,仍坚持参加抗日斗争活动。民国34年1月,苏中行政公署安排他参加革命工作,10月重新入党,任苏中第一专员公署沙垦局局长。翌年8月,任如皋县民主政府县长。12月调任苏中一分区供给部部长。民国38年1月,任苏北军区供给部部长。1950年7月,任南京市第一区人民政府区长。1953年,任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陆植三遭受迫害和打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平反。1979年离休后,担任江苏省党史编纂委员会驻会委员。1998年8月2日在南京病逝。
蔡金涛(1908—1996)  骑岸镇人。童年时在乡村私塾读书,后入县立小学、省立南通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民国15年(1926年)8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民国19年7月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进上海中国电气公司电话机厂实习,年底调广州市自动电话局,任维修工程师。民国20年3月初,调国立中央研究院上海物理研究所,任助理员。民国22年8月,考取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资格,实习一年后赴美国,在华盛顿国立标准局实习精密电磁测量。民国24年8月,进入波士顿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课程,一年后取得电信工程硕士学位。尔后,在美国联邦电话电报公司纽奥克工厂实习高功率真空管的制造技术。民国26年初,受上海物理研究所委托,采购电磁标准仪器,并在美国商务部国立标准局及英、法、德等国的计量标准部门进行校准和对比。他将美国标准局赠给的恒温盒和标准电阻器携回交给祖国,一直珍藏在中国计量科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批“国际伏特”和“国际欧姆”的候选单位标准。蔡金涛的名字也作为中国电磁计量创始人之一,被载入电磁计量技术发展史。是年9月几经周折,蔡金涛经意大利乘船回国,年末到湖南湘潭协助筹建中央电工二厂真空管车间,于民国27年生产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空管。蔡金涛成为中国真空管制造技术的奠基人。7月,负责上海物理研究所迁往广西桂林的工作,建立桂林工作站,任研究员,在该站研制无线电收发报设备,组建无线电话通信队,培训300多名机务员、报务员。民国29年8月,在广西省桂林科学试验馆任研究员。翌年7月,被聘任中央无线电厂研究室主任,主持研制成功扫雷探测器、军用通讯机、交流稳压电源、战地宣传用的扩音机等无线电产品。民国33年5月,受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担任内迁至遵义的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教授。民国34年8月,在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工作。民国36年1月回上海,任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原中央无线电器材厂)总工程师,兼任该公司研究所所长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此期间,组织和领导研制成功弹速测量仪、张力计、无线电探空仪、印刷电路、汞电池等产品。1949年5月,任上海电工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52年6月,进苏州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年底结业,分配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通信研究室主任、研究院总工程师,带领有关科技人员,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晶体管脉冲位置调制的多路通讯样机,为微波多路脉冲接力通信系统的建立奠定技术基础。蔡金涛成为中国电信技术领域公认的技术元老之一。1958年1月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1958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技术大校军衔。1960年起,先后任二分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兼第二总体设计部主任,负责和领导几种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1982年任航天部技术顾问。1988年任航空航天部(1993年后改为航天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从1962年起,蔡金涛连续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电子学报》主编,还曾当选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电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兼仪器仪表组组长、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电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并被推选为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的名誉理事。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元老会员)。并先后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9月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5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从事科技工作50年的奖状。1990年,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蔡金涛发表过许多论著,撰写多篇回忆录,整理和总结了一批科技报告,为促进中国无线电技术理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96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
赵仰霞(1909—1996)  学名赵胜标,字仰霞,金沙镇人。民国30年(1941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小学教师、校长、区文教股长、南通中学教师、南通县政府文教科督学、金沙初级中学校长、苏北南通财经学校校长等职。民国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起,任南通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届至第五届委员、第一届和第二届副秘书长。1956年3月起任中共南通县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56年9月任南通县中学(现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首任校长。1963年6月任南通县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中下放金中公社保养。1978年4月任南通县中学副校长。1980年4月退休。1982年退休改办离休。赵仰霞一生虚心好学,潜心教育,工作敬业,为南通县教育界的一代典范。1960年出席江苏省群英会,被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8月24日在通州病逝。
韩念龙(1910—2000)  原名蔡仁元,曾用名蔡廉,贵州省仁怀县人。民国19年(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4年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江苏崇明县工委委员兼游击队政治部主任、崇启海常备旅政治部主任、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三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九团政治部主任,南通县军政党委员会委员。民国32年冬任南通县委副书记,兼县警卫团副政委、政治处主任。民国33年2月任苏中四分区特务四团政委,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八支队政委、三纵队政治部主任。民国34年夏起,历任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军调部驻淮阴执行小组代表,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纵队十师政委、四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三十三军政委,淞沪警备司令部副政委。曾先后率部参加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1949年12月调入外交部。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俘管团团长。朝鲜停战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驻瑞典大使,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外交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顾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党组书记等职。1982年、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0年6月2日在北京病逝。
瞿树滋(1911—2007)  金沙镇人。民国17年(1928年)8月毕业于省立南通中学,曾任五里庙初级小学校长兼教员。他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思想,教唱抗日歌曲,并发动组织读书会,团结进步青年阅读《西行漫记》《论持久战》等革命书籍。民国29年12月,在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发起组织金沙区堤南3乡联合抗日自卫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毅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于民国30年7月担任金沙区区长。民国3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敌后斗争环境中,他出生入死,依靠和发动群众,坚决贯彻党的方针,受到苏中四分区通令嘉奖。特别在反“清乡”斗争中,日伪烧掉他家的房屋,他仍坚持敌后抗日。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南通县民主政府副县长、县长,苏皖边区九专署秘书长兼九分区支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敌我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情况下,他的两个弟弟和母亲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为南通的解放付出重大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通专署主任秘书兼民政处长、南通市市长、南通专署副专员等职。1956年10月调南京工作,先后担任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教务长、省工商联副秘书长、省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民革江苏省委秘书长等职。他服从组织安排,勤恳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此后,因入党时已向党组织交代清楚的一般政历问题而被开除党籍,蒙冤2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冲击,但他仍然坚信党,坚信组织,扎扎实实为党工作。1978年12月恢复工作后,任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1980年,江苏省委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党籍。此时他虽年近古稀,仍发奋努力,认真做好政协工作和文史资料的征集、编印工作。1982年12月离休后,仍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的革命斗争历史资料征集和地方志编纂工作。2007年9月15日在南京病逝。
季鹤松(1911—1996)  又名海林,通州五甲苴(今属五甲镇)人。民国27年(193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通县余西区队班长、副排长、排长,县警卫团余西区短枪班班长、三连连长,县保卫队队长等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多次与县短枪班战士一道杀汉奸、除恶霸,先后铲除了七匡河(今属南通市小海镇)恶霸伪乡长、白龙庙(今属五甲镇)大汉奸葛大龙,被群众誉为“除奸能手”。后负伤致残,被评定为二等甲级残疾军人,改任余西区余中乡指导员。解放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9年4月,出席全国烈军属和残废军人先进分子代表大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烈军属残复退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是年5月1日受到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6年10月31日在通州病逝。
孙卜菁(1913—1997)  原名孙衍,字以素,南通市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加入东北军一一一师抗日义勇宣传队、战地服务团,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活动。民国30年秋任苏北试验乡村师范教师。民国31年任海门县余东区公所区长。民国32年1月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民国32年11月起,历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代县长、县长兼县人民自卫总队总队长、九分区军政干校副书记、教育长、通如工委书记兼通如行署主任、通如支队支队长和政委等职。民国38年2月起,历任南通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南通市委宣传部部长、《江海报》社长、南通地委统战部部长、南通市委常委兼市长、南京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扬州专署教育局局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7年2月任南京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1984年退居二线后,仍关心学校的改革和建设,热情支持和帮助一线同志工作,对师生员工从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1985年12月离休后还认真组织老干部深入大学生中开展思想辅导,关心下一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1997年3月12日在南京病逝。
沈汉卿(1913—1996)  江苏省海门县人。民国30年(194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起,历任南通县三余区广运乡农抗会副主任兼总务,广运乡组织干事、党支部书记,区委委员兼指导员。民国38年1月起,任三余区副区长、区长、区委委员。1951年6月起,历任川港区委书记、三余区委书记、中共南通县委委员。1955年12月,任南通县人民委员会县长。1957年10月起,在江苏文化干校学习,任党支部书记。1960年2月,任南通专员公署农林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60年10月,任南通县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9月,任三余区委书记。1962年8月,任南通县委监察委员会书记、县委常委。1969年7月,任通海区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县革命委员会常委。1979年3月,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3月,任县政协主席。1983年3月离休。1996年4月6日在通州病逝。
徐建楼(1914—2005)  原名李守淦,西亭镇人(李俊民的六弟)。民国17年(1928年)3月在南通师范学校求学时加入共青团组织,参加办工人夜校宣传革命,在童工中组织儿童团,散发革命传单。因活动太过暴露,借暑假回乡暂避,又在西亭建立团支部,组织儿童团,在区公所、警察局和土豪劣绅家墙上书写革命标语。暑假后回校,校方欲将其开除,经其姑父顾怡生疏通,以降一级留校。他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担任通师学生自治会主席,组织新民剧社,出版进步刊物《文艺组合》报,经常到南通东乡宣传发动农民。民国20年初,任通师党支部书记。民国21年任中共南通中心县委秘书长。曾发动四五千人“吃麻雀儿饭”(吃大户),分大地主家的粮食。是年5月在大生纱厂散发传单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刑五年。当年夏因病保外就医,病愈后逃至上海,找到党组织,先后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农委干事、秘书处油印科长、文书科长、秘书长、《少年真理报》编委兼发行科长,编印地下刊物,指导工人斗争。民国24年12月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他只承认是反日会会员,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被判刑两年半,在狱中与其他党员组织成立“同难社”群众组织,带领难友学习马列著作,与监狱当局开展合法斗争。民国27年6月刑满释放,改名徐建楼,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寻找党组织,随东北救亡挺进队到皖西金寨县参加武装服务队,经中共鄂豫皖区委批准重新入党,后任英山县工作团团长,工作结束后被派到舒城县重建县委,翌年11月任舒城县第四任县委书记,在国民党反共逆流中,以织布厂账房先生身份为掩护,领导舒城县委工作,被敌察觉后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敌斗争。民国29年5月被敌包围,率队突围到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先后任定远县委宣传部长、凤阳县委书记、省委宣教科长、仪征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路东区党委秘书长、路东“总文抗”党团书记,后兼任《新路东报》总编辑。民国33年任《淮南日报》总编辑,路东地委宣传部长。翌年随部队挺进浙西天目山地区开辟工作,两月后奉命撤回,任苏南一地委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上到中共华中分局,参加工作队下基层开展反奸除霸斗争和土地改革试点。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九地委民运部长,与地方武装一起坚持内线斗争。民国37年8月调任东南县委(今海门、启东)书记兼任东南警卫团政委。苏北解放后任南通地委组织部部长。民国38年8月,调苏北区党委任秘书长兼统战部长、苏北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及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1952年5月调任苏北区党委工业部长。1954年,江苏省委抽调干部去东北参加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建设,他负责带队,1个月后调中央重工业部(后为冶金工业部)工作,1955年初任钢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1958年被派到山东大办钢铁,他反对群众性的土高炉炼钢铁,1959年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下放到山东莱阳动力机械厂任负责人。1978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济南铸锻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任山东省机械工业厅顾问,1984年离休。离休后仍笔耕不辍,用10多年时间撰写出《徐建楼回忆录》(李守淦自传)一书。2005年2月3日在济南病逝。
黄士敏(1915—1993)  江苏省启东县人。民国30年(1941年)在海门县友南乡六保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夏收、减租反霸斗争,表现积极,被选为保农会主任,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南行署海八区友南乡党支部书记,东南行署农抗会总支书记,东南县委海八区区委组织科长、副书记,东南县委海东区委副书记兼组织科长,东南行署海东区委书记,东南县委农会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东南县委海东区委书记兼游击营政委,启东县海复区委书记,启东县委农会书记、组织部长、民运部长。1952年,作为中国农民代表团成员(南通地区唯一的代表)访问苏联,受到斯大林接见。1953年4月任启东县委书记。后调任南通专区合作办事处主任。1956年10月起,历任南通县委第一书记、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1959年9月,服从组织调动,举家赴疆,参加边疆建设,历任新疆昌吉自治州党委统战部长,奇台县委副书记、书记兼县长、人武部政委,昌吉自治州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76年4月,从新疆退休回南通市,后改办离休。1993年5月25日在南通病逝。
康  林(1916—1995)  江西省于都县人。小时放牛,读过两年书,跟木匠当学徒两年。民国21年(1932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警卫员、班长、特务员、副指导员、参谋、教导大队大队长、营长、如皋警卫团参谋长等职。民国33年4月任南通县警卫团团长。抗战胜利后,奉命率部上升主力部队,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朝鲜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康林参加了中央根据地1~5次反“围剿”斗争,后跟随陈毅在赣粤边区坚持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在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斗争中,坚持战斗在第一线,指挥部队进行过多次伏击战、攻坚战,取得一系列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率部参加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枣庄攻坚战及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解放青岛和长山列岛等重大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部参加了上甘岭保卫战等多次战役战斗。回国后,率部守卫东南沿海。调北京军区工作后,先后分管国防工业、作战、民兵等项工作。1995年7月9日在北京病世,其骨灰安葬于通州市干部公墓,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冲为墓碑题词“戎马一生,丹心报国”。
梁灵光(1916—2006)  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24年(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翌年2月参加党的秘密组织上海抗日青年团。6月,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组建了“雪兰俄邦反帝大同盟”“华侨抗日救国会”“左翼作家联盟”3个进步团体并担任主席。“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回国,在苏北参加抗战。民国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苏中三分区如皋县县长兼警卫团团长,苏中军区第四分区游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兼保安旅旅长、警卫团团长、苏中第四专署专员,在苏中地区开展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斗争和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他受命组建华中九分区,历任新四军华中九分区司令员兼专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三旅第一任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参谋长、军党委常委。参加著名的黄桥决战和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率部队先行入闽,参加福州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厦门市第一任市长、市委书记,福建省工业厅厅长兼省财委副主任、省委工交部部长。1956年3月后任福建省副省长、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主持省政府常务工作,并兼任省计委、物委、编委及省支前委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5年恢复工作,任福建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1月调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0年11月调广东工作,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3年3月任广东省委书记、省长,兼任暨南大学校长。1985年7月任广东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兼任香港中旅集团第一任董事长。1988年5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灵光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二、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仍热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下一代的成长,担任福建泉州黎明大学董事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会长。1996年,梁灵光写的《梁灵光回忆录》出版。2006年2月25日在 广州病逝。
顾尔钥(1919—2000)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国27年(1938年)10月参加工作,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如皋动员委员会政工队长、抗战支队中共支部书记,中心县委民运部长,中共崇启海县委员会书记、海东行署主任兼海门县长、海门和海启警卫团团长,海启军政党委员会书记,通西行政公署主任,东南行政公署主任等职,民国32年12月,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民国33年12月起,历任南通县县委书记兼南通县警卫团政委,东南县委书记,南通地委民运部长,分区干部学校副校长,华中党校校委委员兼三队支部书记等职。1949年8月起,先后任南通专署副专员,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苏北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副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后期,任句容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卫生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省医药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1980年2月,任江苏省高等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1983年任省高教局顾问。1985年离休。2000年3月18日在南京病逝。
韩金茂(1920—2005)  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国34年(1945年)8月参加工作,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如东县栟茶区宣传委员、区文工团团长、栟茶区情报站分站长等职。民国37年1月入伍后,历任华中九分区如东县栟丰区区队政治干事、如东县栟茶区队副连长,苏北军区南通军分区如东县栟茶区队连长、如东县警卫团人事参谋等职。民国38年2月南通解放后,先后担任南通市人武部政治干事、南通军分区文化轮训队政治指导员、南通军分区政治部群工助理员、南京军区第五工区政治协理员、南京军区第三军事建设工程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南京军区舟嵊要塞区炮兵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南通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69年10月任南通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派到地方参加“三支两军”工作。1969年9月起,先后任中共南通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中共南通县委书记、南通县革命委员会代理主任、主任。1975年3月回南通县人民武装部工作。1978年12月离休,享受副师职待遇,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1次,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9月6日在南通病逝。
俞  隐(1920—2005)  女,二甲镇人。民国31年(1942年)1月参加革命,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苏皖边区政府货管局科员,大生一厂地下党女工支部书记、上海信和纱厂南通党支部书记。南通解放后,历任大生一厂工作组长兼厂党支部书记,南通市总工会女工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唐闸区委书记,市委工业部纺织工业科科长、市委工业部副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市委劳动工资部副部长兼市总工会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至“五七”干校劳动。恢复工作后,任南通市城市工作局副局长、卫生局副局长。1978年1月任南通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3月起,兼任市委组织部部长、党校第一副校长。1981年1月,任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1983年3月,任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5年11月离休。2005年1月8日在南通病逝。
易素之(1921—1998)  原名徐汉明,又名王素,金沙镇人。民国34年(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7月就读于江苏省立南通中学,在金沙参加抗日宣慰队、抗战支队政工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0年9月起,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处干事、南通县西亭办事处副主任、西亭区区长、通海行署民政科科长,袁港区、金沙区、十总区、金汇区区长,中共金沙工作委员会书记兼金沙镇办事处主任。后随军渡江南下,接管宝山县。民国38年5月,任宝山县(现上海宝山区)副县长、县长。1953年6月起,先后任江苏省松江专署财委副主任、中共松江地委办公室主任、财贸部部长、松江专署副专员。1956年8月起,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副团长、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省级机关党委宣传部长。1959年12月起,先在北京外交学院分院学习,以后历任中国赴西欧艺术团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大使馆一等秘书、领事部主任、临时代办。1969年8月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在山东兖州“五七”干校劳动。1974年8月,在日内瓦中国驻联合国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常设代表处任参赞衔副代表、临时代办。1980年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部副部长。1998年2月23日在北京病逝。
张学成(1921—1996)  骑岸镇人。小学毕业后,因家贫未能读中学,随父亲租种地主土地生活。民国27年(1938年)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张沙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金沙区农会农工组长、副区长、区长、南通县人民自卫总队副参谋长。在领导家乡群众参加反“清乡”斗争中,不怕流血牺牲,顽强拼搏,英勇善战,远近闻名,被南通人民誉为“张铁头”。民国35年6月起历任紫琅区、刘桥区、十总区、骑石区区委书记,民国37年1月任南通县警卫团一营营长、团副参谋长。民国38年3月任苏北军区南通县人民武装大队大队长。1950年8月后任苏北军区特务五团、警卫二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华东军区第三工区指挥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工程兵部计划科科长。1957年5月任浙江省军区司令部工程处副处长、处长。1957年,被国防部授予三级解放勋章,1977年11月离休。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6年8月8日在杭州病逝,其骨灰安葬在通州市干部公墓。原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梁灵光为其墓碑题词“坚持斗争的英雄、国防建设的模范”。
赵云宏(1922—2002)  姜灶镇(今川姜镇)人。民国28年(1939年)6月参加新四军,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一支队后方医院医生,旅卫生部医政股股长,第三野战军第四纵队后方医院院长,纵队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参加过黄桥决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51年9月被选调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1955年7月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第二军医大学卫勤师资班,后留校任工勤教研室教员、教研室主任。1960年1月任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部长。1966年3月任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副院长、院长。1975年军医学院改称第一军医大学,赵云宏任校长。197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0年6月退居二线后,在学校发展面临新的困难时,他再次领衔为学校开辟“第二战场”,具体指导校办企业局的筹建与运作,与外商合作,创出科技推广应用的新途径。1994年离休。2002年11月9日在广州病逝。
张绍仪(1922—2004)  原名黄心惕,江苏省海门县人。民国30年(1941年)10月参加革命,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通海地区学联主席、常熟县工委梅李区代区委书记、通海地区区大队政治指导员、中共汇通区区委书记等职。民国34年9月任南通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民国35年12月兼任通海工委书记和通海独立营政委。民国38年3月任南通县委书记。1951年任南通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北党校南通地区整党工作队政治指导员、苏北区党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苏北整党工作团副团长。1954年3月任一机部112厂副厂长。1954年11月任二机部第四总局计划处处长。1958年6月进北京机械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学习。1962年任三机部第四总局第三生产处处长。1963年1月任六机部441厂厂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1971年3月任福州军区“214”指挥部副参谋长。1974年任江西省第六机械工业局副书记兼副局长。1978年8月任江南造船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80年10月任江南造船厂党委书记。1983年2月任上海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1985年12月离休。2004年8月在上海病逝。
袁静思(1922—2005)  江苏省海门县人。儿时在海门立新镇小学读书,后到上海天潼路车行学徒、做工。民国31年(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4年1月起,历任南通县汇通区正民乡乡长、乡指导员、汇通区副区长、金汇区副区长等职。民国37年1月由地方转入部队,历任苏中九分区南通县紫琅区队政治指导员,通海独立营一连政治指导员,南通警卫团二营副政治教导员,苏中军区特务五团一营副政治教导员等职。解放后,先后担任苏北军区南通军分区军队土改工作队分队长,苏北军区二十四团政治处组织股代理股长,南通军分区后勤处政治教导员。1952年7月以后,历任南通县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南通县兵役局副局长、南通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等职。1964年6月调离南通县后,曾在江苏省军区“五七”干校学习,后任江苏盱眙红光化工厂党委书记、南通市人武部部长等职。2005年12月28日在无锡病逝。
王智信(1922—1996)  江苏省启东县人。民国29年(1940年)9月参军,民国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盐城联络站站长、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二科参谋、南通军分区司令部情报科科长、启东县兵役局副局长、启东县人武部副部长等职。1960年10月任南通县人武部副部长、部长、人武部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兼任南通县人武部生产办公室主任,1968年3月任南通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2月任江苏大丰县人武部部长。1971年11月离休后享受副师职待遇。曾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1次。1988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6年7月29日在无锡病逝。
王广华(1922—1998)  山东省淄川县人。民国32年(1943年)1月入伍,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淄川县金镇区区中队通讯员、副班长、班长、排长、警备七团副连长、济南市警备机枪连连长、华东军区警备旅四团七连连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上海市公安总队四团参谋处副股长、情报科副科长、江苏军区司令部公安部队处侦察科副科长、公安军边防十一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南通军分区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如东县人武部副部长、如东县军管会生产办公室主任。1970年8月任南通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党委副书记、中共南通县委常委。1982年7月离休,享受副师职待遇。他曾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1955年,荣获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8年3月13日在无锡病逝。
张  平(1923—1989)  女,江苏省如东县人。在邱陞中学读书时参加青年抗日协会,积极投入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9年(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如东掘南民运工作组党支部书记,岔河区委、双甸区委委员、宣传科长、组织科长,农民协会宣传部长,景安区小学教师党支部书记,东台县三仓区委、城区区委委员、宣传科长、民运科长等职。民国35年任如东县苴镇区委书记,县妇联委员、景安区委常务委员。民国36年调任九地委巡视员,参加南通县土改复查工作。民国37年2月任南通县骑石区委书记。1949年调任松江县委职工部副部长、县委委员兼重点区区委书记、南通地委妇委副书记、苏北区民主妇女联合会南通专区办事处主任。1951年11月起任南通县委委员、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政委、县委第二书记。1955年12月起历任南通地委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副部长、南通地委委员,南通专署财贸干校副校长,南通农校副校长、校长、党总支书记。1973年11月任南通地区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主任。1978年6月任南通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89年6月1日在南通病逝。
洪善贻(1924—2000)  曾用名洪德生,祖籍安徽省歙县。民国13年(1924年)8月出生于南通县金沙镇,从小随父经商。1951年11月起,历任南通县工商业联合会临时筹备委员会主任,县第一、二、三届工商业联合会主任,第四届工商业联合会顾问,第五届工商业联合会名誉主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合和发动工商业者参加各项政治活动,为发展工商业和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1950年4月起历任南通县第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南通县第五、第六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12月起,历任南通县人民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1956年2月起,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通县委员会第一届常委、副主席,第二、三届副主席,第四届常委。1957年5月任南通县商业局副局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81年3月起,历任南通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第八、第九届副主任。先后当选为江苏省第五、第六、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8月退休。199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1月28日在通州病逝。
茅桂林(1924—1999)  骑岸镇人。民国30年(1941年)1月参加十总区队,民国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队通讯员、南通县警卫团后方医院管理员、南通县警卫团二营管理员、苏南军区特务团二营管理员、苏南淞江分区特务营管理员、淞江分区川沙县大队管理员,华东三野后勤干校一大队、二大队区队长、三大队干事,总后运输学校摩托大队助理员、常熟县兵役局副科长、科长,省军区独立大队股长,南通军分区后勤部科长、司令部科长等职。1970年2月任南通县人武部部长。1970年8月任海门县人武部部长、党委副书记。1978年12月离休,享受副师职待遇。3次荣立三等功,5次被评为五好干部,参加过国庆观礼。1999年2月22日在南通病逝。
陶景泉(1924—2005)  曾用名陶金铨、陶云,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国30年(1941年)参加民兵,历任民兵队长、农会组长、农会理事、财工队员、惩奸队员。民国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下漫乡、饮泉乡粮管员,桐本区政府事务长、文书、区委会秘书。民国38年6月任如东县委组织部干事。1951年7月起,历任南通地委组织部干事、整党工作团检查组组长、地委组织部组织员、科长。1958年3月任南通县石鼎乡(公社)党委书记。1959年10月任南通地委组织部科长。1959年12月任海安县委书记处书记,海安区委书记。1962年8月任南通县金沙区委书记。1965年6月任南通县委副书记。1967年3月任南通县人武部生产办公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被下放劳动。1971年恢复工作,当选为县委委员,2月任兴仁区委书记,3月再次被诬陷冲击。1973年2月复出,到刘桥区帮助工作,8月任南通地区农科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1977年5月任南通县委副书记。1981年3月任南通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1984年3月任南通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85年12月离休后,任县老龄委名誉主席,并参与关心下一代、革命老区开发等方面的工作。2005年6月27日在通州病逝。
刘  光(1924—2005)  曾用名邱守训,南通县星云乡(今属兴东镇)人。在南通城读高中时走上革命道路。民国31年(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南通县中学党支部委员、副政治指导员、四安区委委员、科长,南通县警卫团二连紫琅区队政治指导员,骑石区委委员、军事科长、西亭区游击营教导员、区委委员、区长兼区队长等职。南通解放后,历任南通市城南区委书记兼区长,城郊工委委员、青委书记、办事处副主任,大生三厂党总支书记,南通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副部长、部长,市委工业部部长,市委常委,中共南通市委书记处书记、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人委党组书记,市煤炭指挥部政委,市“五七”干校革委会副主任,市革委会副主任、主任,苏州医学院党委书记等职。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005年1月25日在南通病逝。
苗雨田(1925—1990)  江苏省响水县人。民国33年(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4年起历任滨海县张集区委委员兼民兵大队长,区委副书记、书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带领民兵群众,坚持原地斗争,被授予区一等民兵模范和县二等民兵模范称号。1949年任滨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2年任中共滨海县委副书记、书记兼县长。1955年3月调任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巡视员。1957年3月调回滨海县任县委书记。1959年任东台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县委副书记。1964年4月任南通县委副书记。1965年6月任南通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第一政委,南通地委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1968年3月,任南通县革委会副主任、南通地区革委会常委。1975年任盐城地区行署工交办公室主任、顾问。1978年任盐城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盐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督导员。1985年6月离休。1990年2月在盐城病逝。
吴胜凯(1927—2008)  南通县进中乡(今属金沙镇)人。民国33年(1944年)6月参加新四军,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参谋等职。参加过著名的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因英勇善战和杰出指挥,两次荣立战功。1950年被选拔为长春空军第6飞行学校第一批学员,学会驾驶“米格-15”战机,并第一次参加抗美援朝的实战锻炼。1951年6月毕业,分配到空军航空兵第15师45团2大队任大队长。1952年12月,第二次参加抗美援朝,从1953年1月至6月,先后带领部队击落美机19架,击伤7架,其中自己击落美军“F-86”飞机4架,击伤1架。其间,升任43团副团长。1953年7月,作为空军战斗英雄代表之一,受到彭德怀司令员和金日成主席的接见,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崔永健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以及三级国旗勋章。1953年8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1953年以后,历任团长、航校校长、副军长兼参谋长等职。曾以军事顾问团团长的身份,带领有关人员援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空军建设。1968—1978年,任空九军军长,尔后任兰州军区空军顾问。1982年12月离休。吴胜凯是全国四届人大代表。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2年10月26日,参加英模代表团赴朝鲜访问,被金日成主席授予二级友谊勋章。作为英模代表,曾先后受到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7年8月1日,出席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空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2008年6月26日在西安病逝。
唐真寿(1929—2001)  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国33年(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参加和领导当地农村“二五”减租工作。是年8月任如皋县栟茶区马庄乡党支部委员、区委惩奸工作队组长。民国35年4月起,任如东县海辰乡农抗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栟茶区委委员、民运科长、组织科长,栟茶区区长,栟丰区委书记,栟茶区委书记。1949年10月起,任如东县委青委书记,共青团南通地工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南通地委工作队队长兼南通县石港区委书记。1954年6月起,任南通县委副书记、县委第二书记、县委第三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县长。1960年5月任南通地委财贸部副部长。1962年10月,任南通县委副书记。1965年3月任南通地委副秘书长、秘书长。1968年3月起,历任南通专区(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兼南通专区“五七”干校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南通地委常委。1977年3月任南通地委副书记、南通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83年3月任南通市委副书记、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4年8月任南通市委副书记。1988年1月任政协南通市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1994年12月离休后,积极倡导建立南通市革命老区开发促进会,关心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并为创建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奔走呼吁。2001年3月17日在南通病逝。
黄惠钧(1930—2005)  南通县新开港(今属南通市经济开发区)人。民国38年(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起历任村财办员,乡团支书兼调解主任。1950年2月任新开乡乡长。1951年4月起任紫琅区助理、区委组织委员。1952年10月任南通县整党委员会秘书。1953年10月任县直机关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副书记。1957年10月任东沙乡党委书记。1965年4月任县手工业管理局局长、政治教导员、党委书记。1965年11月任三余区委副书记。1972年11月任通海区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5年5月任南通县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1976年9月任南通县农林办公室主任。1979年3月任南通县委常委、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3月任南通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5年任南通市富民港经济开发区领导小组副组长,他过细的群众工作,排解了许多矛盾,既维护当地群众利益,又帮助经济开发区完成征地3000亩的重大任务。1985年4月任南通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后,针对农村工作中的问题写出的调研报告,被《新华日报》和省《党员》杂志刊载。1990年9月退休后,仍被南通经济开发区聘请专做群众思想工作。2005年2月3日在通州病逝。
严尔益(1938—2009)  四安镇人。195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海军某观通站当报务员,后历任排长、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师政治部干事、组织科科长。1984年起,任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海军舟山基地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90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调任海军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他多次深入一线部队和南沙、西沙等艰苦地区检查指导,多次参加重大演习和执行重大任务,多次率领工作组到部队巡回开展法制教育,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重大案件和棘手问题时,坚持原则,敢于负责,亲临现场正确指挥。2009年1月13日在宁波病逝。
马明生(1938—1995)  观音山镇(今属南通市崇川区)人。1960年参加工作,任观音山邮电所营业员、投递员。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从事投递工作30多年中,担负着10个村、94个村民小组和5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投递任务,风雨无阻,行程相当于绕地球11圈多,投递报刊340多万份,收送邮包50多万件,从未发生差错;还先后把1000多封误址信件千方百计投递到户。他每年所做的工作相当于3个投递员的工作量。1977年、1981年、1988年分别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2年5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投递员,1985年被邮电部评为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198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被评为全国邮政系统优秀投递员,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3年8月退休。1995年1月在通州病逝。
季永春(1956—1999)  金余乡(今属金沙镇)人。1976年入伍,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荣立三等功3次。1979年退伍回乡后,在大庆建筑工地做材料员和保管员,多次被通州市政府驻大庆办事处评为先进工作者。1995年4月到二窎乡落盐砖瓦厂当运土工。1999年8月7日傍晚,落盐村二组一户人家发生火灾,季永春闻讯后,立即放下运土车,第一个爬上屋顶救火。当他再次爬上竹梯,向屋脊上泼水时,不料从墙头上掉下几块砖头砸到身上,从竹梯上摔下,后脑部撞到砖堆上,经送往医院抢救无效而牺牲。南通电视台、《南通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事迹。中共金余乡党委、二窎乡党委分别作出开展向季永春学习的决定。2000年初,季永春被追认为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南通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季永春为革命烈士。
成  岗(1961—1997)  东余乡(今属三余镇)人,中共预备党员。1979年5月在乡砖瓦厂任机修工。1982年10月起在三余供销合作社东余分社任营业员、柜组长。他长期利用休息时间帮助顾客修理家用电器,从不收取分文报酬。曾先后6次奋不顾身抢险扑火,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7年2月10日中午,东余乡集贸市场突然起火,他闻讯后奔赴现场,在爬上9米高的棚顶扑火时不幸坠地,身负重伤,经多方抢救无效,于14日下午6时40分逝世。12月,被中共江苏省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共通州市委、东余乡党委、南通市和通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分别作出向成岗同志学习的决定。
谢  飞(1961—2007)  东社乡(今东社镇)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9年11月应征入伍,在海军北海舰队37141部队护卫艇五大队任舰艇机电员。1981年加入共青团,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7月转业到通州地方海事处任海事管理员,负责现场监督工作。2007年11月9日上午8时30分,在通扬运河对安徽祥顺908船进行护航时,因船体突然倾斜,致船上装载的钢结构件发生滑移,击中谢飞头部而当场牺牲。2007年12月,中共通州市委决定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谢飞同志学习的活动。2008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谢飞为革命烈士。
王建峰(1972—1999)  石港镇人。1991年10月参加工作,在石港化肥厂当工人。1995年6月,被招收录用为人民警察,后任通州市公安局特警大队二中队队长助理,三级警司。199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6月21日上午,王建峰在处警攀爬某住户阳台时,因瓷砖突然折断,从五楼坠下致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王建峰从警4年,共出警处警2200余次,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0余名,为民排忧解难1400余次,收到锦旗、感谢信、表扬信92封(件),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他牺牲后,公安部发唁电表示哀悼;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组织人员撰写王建峰事迹材料,《人民公安报》《江苏法制报》、江苏卫视等诸多新闻媒体分别作专题报道;社会各界群众自发组织各种吊唁活动。中共通州市委、南通市公安局等单位分别作出“向人民的忠诚卫士王建峰同志学习”的决定;南通市和通州市团委分别追授他新长征突击手和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王建峰为革命烈士。年末,公安部追授王建峰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
汤小锋(1974—2007)  平潮镇人。二级飞行员,海军少校军衔。1990年9月在平潮中学高中部学习,1993年8月招入空军飞行学院保定分院学习,1995年5月转入空军第五飞行学院学习。199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6月毕业分配到海军航空兵训练师二团任副连职飞行员。1999年6月起,历任海军航空兵正连职、副营职飞行员、副营职中队长、大队长。2006年6月任海军航空兵第二十五团飞行二大队正营职大队长。他曾先后参加并出色地完成紧急拉动、海上实兵拉动、“南字-13”、掩护登岛部队登陆、“砺剑-12”、超低空突防、零陵低气象训练等重大演习和训练任务。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多次受嘉奖。2007年5月31日,在担任长机率僚机执行飞行训练课题任务中,不幸坠海牺牲。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汤小锋为革命烈士。
郭晓峰(1975—2001)  平潮镇人,南通市津通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驻山海关工地临时工。2001年12月26日上午,在津通公司驻山海关船厂HOB1101方驳甲板上劳动时,听到船仓内有人喊救人,即同工友进入船仓内扑火救人。仓内浓烟笼罩,郭晓峰为抢救他人生命在舱内窒息牺牲。2003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郭晓峰为革命烈士。
孙  浩(1984—2004)  新联乡(今属刘桥镇)人。2002年12月入伍,任四川省武警总队阿坝支队三中队九班副班长,授上等兵警衔。2004年1月25日11时,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303省道20公里处,突发一起两车相撞的重大交通事故,其中一辆客货两用车坠入距地面23.5米的水库中。孙浩与战友火速赶到现场营救落水群众。他来不及脱掉衣裤鞋袜,纵身跳下寒冷刺骨、深达10米的水中。在救出1人后,又返身去营救其他落水群众,终因体力耗尽而沉入水底,壮烈牺牲。孙浩在入伍一年多时间里,先后3次受到嘉奖,被评为优秀士兵。2004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追授孙浩“爱民模范”荣誉称号,武警四川省总队党委批准孙浩为革命烈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4月,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授予“舍己救人好战士”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