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民生活

2008年,川姜镇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4平方米,楼房占住房总面积72.6%。农民人均纯收入1.13万元,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6.39亿元。全镇有敬老院2所,供养五保老人48人,百岁老人8人,569户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8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每百户拥有电冰箱53台、彩色电视机130台、洗衣机72台、空调36台、热水器50台、摩托车75辆、家用小汽车9辆、电脑38台、电话(含手机)106部。
附1:川港镇
川港镇位于通州市南部,总面积50.3平方公里。2008年1月撤销,所辖8个村划归张芝山镇,13个村(社区)划归新设的川姜镇。
1993年,川港镇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00年4月与南兴乡合并设立新的川港镇,辖3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01年行政村(居)合并调整,5个村(立新坝、积南、新沙、邻江、江海)划归南通市富民港办事处竹行镇管辖。2004年6月安置三峡移民10户40人。2007年辖20个行政村(志浩、志南、川北、川港、川南、荣兴、保通、通海、竖积洪、大成、安东、八字桥、南兴、培德、保障、斜桥、川西、启江、双桥、三合口)和1个社区(川港)。
2003—2005年,川港镇先后被评为省家用纺织品名镇、中国家纺绣品名镇、省文明镇,2006年入选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镇。
1993—2007年部分年份川港镇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表32-19
年份年末人口(人)年末户数(户)耕地面积(亩)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993358541351625485106177261192759321935
19993532714171253954002421036881383694005
200059121240734230063467307351309654544125
2001550232266236570763173187015445224164380
200752862216593774021365214307890200183759986
1992年,川港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37元,2007年为4.04万元,是1992年的20.87倍,年均增长22.5%。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10.92亿元,是1992年的6.27倍,年均增长30.0%;2007年为90.45亿元,是2001年的4.85倍,年均增长30.1%。
川港镇种植薄荷有较长历史,“白熊”牌薄荷脑在国际上曾获得金质奖。1993年,耕地面积2.55万亩,总产粮食大豆7725吨、油料作物1201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61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533万元。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4.23万亩。农业经济逐步向基地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建孔雀、蓝狐等1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是年,总产粮食大豆1.83万吨、油料作物4767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2002年起,先后建成国家级“双低”油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2007年总产粮食大豆1.26万吨、油料作物4886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亿元。
该镇拥有纺织、铝铂、铸造、机械等10多个工业门类200多种产品。1993年,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50多个、职工2977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93亿元、利税45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514万元。1998年,江苏亚伦集团跻身全国乡镇企业1000强。2000年区划调整后,有各类工业企业480多个、职工4410多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利税50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7亿元(其中工业2.53亿元)。2000—2003年建成志浩工业园区、川港工业园区,川港工业园区被评为省示范工业园区。2007年,全镇有工业企业2011个、职工2.12万人,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个、亿元以上村21个。实现工业总产值89.0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7.93亿元、利税6.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56亿元(其中工业7.94亿元)。
1993年,全镇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808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570万元、外贸供货额200万元。1996—1997年,志浩市场改造开发,并先后成立志浩印花布美术图案设计所和志浩市场版权管理办公室(2005年被评为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单位)。2000年,志浩市场被评为全国百强市场、AAA级资信企业。2002—2003年,通海农贸批发市场建成,川港新小商品市场投入营运。2004年兴建家用纺织品集散基地——中国南通家纺城。2007年,全镇有商业零售网点5477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亿元。
1993—2007年,全镇疏浚河道249公里,修建桥梁58座,改造水泥或柏油路120公里。1996年11月实现村村饮用水管道化。1997年、1998年分别建成通州市第一个电话镇、第一个有线电视镇。1999年建成省卫生镇。2007年,自来水普及率100%、绿化覆盖率17%、有线电视开通率44%。
1993年起加大对教育投入。1995年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省级验收。1997年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镇。1999年,川港小学升格为省实验小学,2000年成为省教育学会、书法美术专业委员会科研基地。2007年,全镇有中小学6所、在校学生4906人,幼儿园3所。
1993年、1999年,川港镇先后被评为省文化先进镇、省体育工作先进镇、省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先进镇。2007年,全镇有医院、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初级卫生保健普及率85.4%。
1993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3.9平方米,2007年为56平方米;1993年,楼房占住房面积17.7%,2007年为77.7%。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986元,是1992年的6.74倍。至2007年,全镇有2310多户贫困户脱贫。
附2:南兴乡
南兴乡位于川港镇南,总面积21.52平方公里,2000年4月撤销,辖地并入川港镇。
199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81万元、2298万元、1171万元)、财政收入286.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7万元、工业总产值8633万元。1999年有耕地1.69万亩,辖19个行政村、9831户2.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44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844万元、5859万元、4408万元),人均5852元,是1992年的2.68倍,年均增长15.1%。财政收入23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99元。粮食大豆、油料作物总产分别为8992吨、1866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35万元。有各类工业企业110多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42亿元、利税1250万元。农民大病统筹医疗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83.8%。南兴乡被评为省体育先进乡。
附3:姜灶镇
姜灶镇位于通州市中南部,总面积52.11平方公里。2008年1月撤销,所辖5个村划归先锋镇,13个村(社区)划归新设的川姜镇。
1993年,姜灶镇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00年4月与正场镇合并设立新的姜灶镇,辖4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01年行政村(居)合并调整,江边村划归南通市富民港办事处竹行镇管辖。至2007年,辖17个行政村(磨框镇、义成、姜中、姜川、望海台、三圩埭、朝东圩、夏四店、大石桥、金普、民平、董家埭、利民、周照港、正场、双池头、复兴)和1个社区(姜灶)。
2005年、2006年入选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镇,2006年被评为中国家纺名镇。
1993—2007年部分年份姜灶镇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表32-20
年份年末人口(人)年末户数(户)耕地面积(亩)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9933310112651245701028074482179910421650
19993292213035244952800018572908718314018
2000636022474545555475622664013423114423538
20076025324097426751478291212210210111025610242
1992年,姜灶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35元,2007年为2.45万元,是1992年的10.08倍,年均增长16.6%。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10.94亿元,是1992年的6.97倍,年均增长32.0%;2007年为103.31亿元,是2000年的6.42倍,年均增长30.4%。
姜灶镇种植瓜类蔬菜远近闻名。1993年,耕地面积2.46万亩,总产粮食大豆6573吨、油料作物988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48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187万元。1997年,多种经营产值1.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2%。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4.56万亩。当年总产粮食大豆1.7万吨、油料作物4260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8329万元。2003年形成蔬菜、药材等5个生产基地,利民村蔬菜基地被定为省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7年总产粮食大豆1.29万吨、油料作物5282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8443万元。
该镇工业门类主要有床上用品、塑料制品、纺织机械等,主要产品有绣花枕套、床罩、塑料包装、钢丝包等700多个品种。1993年,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40多个、职工2904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629万元。1994年5月,全国妇联、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人员考察姜灶民营经济工作。2000年区划调整后,有各类工业企业1150多个、职工5660多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42亿元、利税997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3亿元(其中工业2.28亿元)。完成外贸供货额1.24亿元,自营出口创汇1257万美元。2001年建镇工业园区。2002年,南通唐盛纺织品有限公司投入1亿多元引进喷气织机,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3年6月18日,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镇工业园区。2007年,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2076个,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3个,职工2.04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02.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0.63亿元、利税7.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35亿元(其中工业8.82亿元)。
1993年,全镇有4000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地销售床上用品。有集体商业企业和个体商店316个、从业人员699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464万元、外贸供货额3663万元。1998年、2002年新建小商品市场,异地新建正场农贸市场。2003年建成姜灶镇南路商业景观一条街。2007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单位5010个、从业人员5640人,有商业零售网点3321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58亿元。
1993—2007年疏浚河道53条,修建桥梁79座。1997年创建卫生一条街,至2005年镇村主干道均为沥青或水泥路面。2001年,镇自来水厂被评为省先进农村水厂。2003年起居民饮用上长江水。2007年,自来水普及率90%、有线电视开通率58%。
1993年起逐步调整学校布局,添置现代化教育设备。2004年,姜灶小学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文化礼仪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全镇有中小学5所、在校学生4801人,幼儿园4所。全镇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12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280人。
1993年,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评为二级文化站。1999年、2004年,姜灶镇先后被评为省体育先进镇、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2007年,全镇有医院、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个,初级卫生保健普及率90%。
1993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2007年为53平方米;1993年,楼房占住房总面积17%,2007年为68.5%。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2万元,是1992年的6.83倍。2006年新建镇敬老院。
附4:正场镇
正场镇原称正场乡,1994年9月撤乡建镇,位于姜灶镇北,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2000年4月撤销,辖地并入姜灶镇。
199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34万元、3247万元、1231万元)、财政收入26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5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36万元、工业总产值1.07亿元。1999年有耕地2.11万亩,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5万户3.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77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341万元、6638万元、4888万元),人均4787元,是1992年的4.01倍,年均增长21.9%。财政收入24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2元。粮食大豆、油料作物总产分别为7284吨、1869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51万元、工业总产值3.1亿元。
1996年,正场镇被定为省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继续保持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称号。1999年被评为省体育先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