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张芝山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02元,2008年为3.25万元,是1992年的20.3倍,年均增长20.7%。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74.94亿元,是1992年的44.6倍,年均增长25.8%。2008年为138.63亿元。
张芝山镇传统农业主要为种植粮食作物和药材等经济作物。1993年总产粮食大豆8133吨、油料作物811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8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68万元。1996—1998年出现种植中药材及培育反季节蔬菜等专业村;冷落近10年的薄荷种植业复苏,全镇种植4950亩。1999—2000年完成二号滩江海堤防达标工程;全镇减少粮食种植面积3000多亩,用于扩大中药材和蔬菜种植;引进美国落地王鸽、罗氏沼虾等特种养殖品种。2000年由私营企业主租赁二号滩。2001—2002年分别成立药材协会和养鸽协会。兴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形成连片大棚蔬菜70亩;全镇种植药材、反季节蔬菜9000多亩。2003年建成光明奶牛养殖场、万羽种鸽场、苏通苗圃、鹿场、贝母种植等7个基地,建成糖坊村乳鸽、薛沙村绣品、民安村蔬菜和兴北村药材等生产合作社。2004年,全镇有年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上经纪人100多人。2008年种植粮食大豆3.78万亩、总产1.35万吨,油料作物2.28万亩、总产4373吨。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1.38万头、5.12万只、42.71万羽,水产品产量595吨。拥有农机总动力8451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23亿元。
该镇工业主要有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机电、机械冶金等8个门类,主要产品有玻璃制品、钢丝绳、床上用品、生铁铸件、钢绞线等10多种。1993年有工业企业30多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45万元。1994年,南通玻璃器皿厂生产的微晶玻璃制品填补国内空白,南通电力线路器材厂开发的锌铝合金热镀钢绞线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6年,23个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家庭工业呈现区域性发展趋势,有床上用品加工、木制品加工、食品加工、小五金生产、运动鞋及皮鞋生产等专业村13个。1997年利用濒临倒闭的精制棉厂厂房和设备创办南赛纤维素厂。2000年建立民营经济工业园区。全镇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86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二。2001—2002年,7个企业通过ISO 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建办外资企业3个,实现外商独资企业零的突破。2005年,全镇有亿元以上企业3个、亿元以上村6个。2007年,“紫罗兰”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投资2亿多元启动大桥工业区核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镇有工业企业670个、职工1.7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36.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34.1亿元、利税1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57亿元(其中工业10.03亿元)。
1993年,全镇有集体商业企业和个体商店263个、从业人员1120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847万元。199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亿元。1998—1999年,镇区主干道两侧商业区初具规模,农贸市场扩建改造。全镇形成以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商为主体、多元化投资发展格局。2001—2002年建成民安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完善小商品市场服务功能。2003—2004年,超越、供销、文峰等大型连锁超市开张,星级大民宾馆开业运行,华盟大酒店落成。镇区医疗卫生、邮电通讯、信息服务、饮食娱乐、建筑装潢、服装、家电等各类门市悄然兴起。2008年有商业零售网点370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2亿元,其中,交通运输1.32亿元、批发零售1.6亿元、住宿餐饮1263万元、商务居民3779万元、房地产业6352万元、其他服务业86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