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五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41元;2008年为3.37万元,是1992年的27.19倍,年均增长22.9%。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2.53亿元,是1992年的6.03倍,年均增长29.3%;2008年为77.18亿元,是2000年的13.09倍,年均增长37.9%。
五接的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副业有捕捞、编织、养殖等。1993年,全乡耕地面积1.83万亩,总产粮食大豆1.04万吨、棉花41吨、油料作物548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60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万元。1996年,开沙岛围垦造田工程列为省复垦项目之一。1999年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宁通公路沿线商品粮基地农业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2.94万亩。初步形成传统农业、高效农业、特种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建水产、家禽、西瓜三大基地。有农民经纪人1000多人。是年,总产粮食大豆2.12万吨、油料作物1796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79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557万元。2001年,开沙农副产品开发公司和馨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产,订单农业实现零的突破,首次订单销售西瓜10万公斤。2002年建长江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养殖品种由单一草鱼转向长江河豚、鳜鱼等名贵品种。2004年兴办江中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的泥鳅外销韩国。2008年,全镇种植粮食大豆4.18万亩、总产1.94万吨,油料作物7507亩、总产1133吨。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2.75万头、6.09万只、40万羽,水产品产量1395吨。拥有农机总动力1.66万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258万元。至2009年6月,兴办梅花鹿等特种畜禽养殖项目2个,成立开沙村、复成圩村等多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建江心洲水产养殖公司、开沙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华能休闲管理中心等。围绕长江养殖产业发展,组建兴五养殖等5个专业合作社。
五接的工业主要有光学仪器、船舶修造、电梯制造安装、钢结构制造、化工轻纺等门类,主要产品有枪瞄镜、望远镜、大型储罐、工业铝型材、海绵、织带等。1993年,全乡有工业企业40多个、职工185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57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24万元。从小作坊起步的南通馨源海绵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平泡、圆泡、连续发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8000吨。1999年进行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2000年区划调整后,有各类工业企业110多个、职工2180多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1亿元、利税309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5亿元(其中工业1.12亿元)。2002年,皮件厂获得国家安全生产许可证。2003年建工业园区,逐渐形成以钢构件、儿童玩具、外贸服装、铝材制品等为主导产品的工业区,并成立清华——环宇钢结构研究设计中心,后被建设部批准为钢结构制造安装国家一级资质企业。2005年,五接镇被确定为省船舶修造及钢结构制造业生产基地。2006年,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生产第一艘万吨远洋轮顺利下水。2007年,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首制5.7万吨散货轮下水。200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246个,实现工业总产值7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5.34亿元、利税8.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6亿元(其中工业7.59亿元)。
1993年,全乡有集体商业企业和个体商店235个、从业人员370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72万元、外贸供货额253万元。1996年新建、扩建商品市场2个,新增交易面积3000多平方米。2000年开工建设华能休闲中心,启动开沙岛旅游度假区工程。2002年华沙大桥通车,开沙岛内先后建起多处集休闲旅游为一体娱乐场所。2005年修建五接福慧寺,百姓洗浴中心投入服务。2008年,五接镇江心寺奠基,投入资金1.3亿元建设滨江花苑安置小区。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432人,有商业零售网点2335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42亿元,其中,交通运输851万元、批发零售6047万元、住宿餐饮2672万元、商务居民3564万元、房地产业5155万元、其他服务业595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