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平潮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57元;2008年为4.57万元,是1992年的17.87倍,年均增长19.7%。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2.38亿元,是1992年的7.16倍,年均增长32.5%;2008年为162.94亿元,是2000年的9.26倍,年均增长32.1%。
平潮镇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淡水养殖业较为发达。1993年,耕地面积2.87万亩,总产粮食大豆1.71万吨、油料作物722吨。栽植银杏树4.5万棵。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16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130万元。1997—1998年建设省商品粮基地和省节水灌溉示范区(片),农业经济逐步向基地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5.17万亩。当年总产粮食大豆3.13万吨、油料作物2618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2002—2004年实施农业开发项目11个,利用外资投入农业实现零的突破。建特种水产养殖、蔬菜设施栽培、花卉苗木种植等8个示范基地和花卉果品、笤帚加工等专业村10个。沈川、平西、三官殿、云台山村步入亿元村行列。2006—2007年建绿久食品、绿润冷冻等农业项目40多个。2008年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0个,新建乾润飞禽等专业合作社2个。全镇种植粮食大豆6万亩、总产2.87万吨,油料作物9791亩、总产1677吨。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6.98万头、9.14万只、445.31万羽,水产品产量1878吨。拥有农机总动力1.68万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
该镇工业有电子元器件、船舶配套及钢结构、重型机械、电器电缆、精细化工、光学仪器、生物技术等40多个门类,产品有“江海”牌铝电解电容器、“海星”牌电极箔、“南明”牌服装、“ZOS”牌瞄准器等800多种,并拥有一批省级以上名优产品。1993年有工业企业140多个、职工772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亿元。1994—1997年先后组建江海电容器集团等5个企业集团,其中,省级3个。锅炉安装公司跻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单位行列。沪通联合灯泡厂、南通防火门厂通过国家级质量认证。1998年建办平潮民营经济区,68个工业企业改制。2000年区划调整后,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370多个、职工1.09万人。是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47亿元、利税80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8亿元(其中工业4.09亿元)。全市首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江苏中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江海电容器厂晋升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建工业园区,至2003年入园企业48个,投资近7亿元。2006年,平潮镇被评为中国船舶钢结构之乡,工业产值破百亿元。2007年,江苏蛟龙重工跻身省船舶钢结构10强企业行列。200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556个、职工2.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60.7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8.89亿元、利税14.22亿元。出现亿元村6个、亿元企业23个。第二产业增加值24.47亿元(其中工业21.9亿元)。至2009年6月,全镇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个,36件产品被评为市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
1993年,全镇有国有、集体商业企业9个、个体商店370个,从业人员1200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523万元、外贸供货额8017万元。是年起,发挥沿江、沿河、沿路、沿城优势,加快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从事饮食服务、装饰装潢、文化娱乐、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信息咨询、中介和技术服务。1998年新建、扩建改造平潮农贸市场、九圩港农贸市场、云台山农贸市场和九圩港猪肉批发市场等8个市场。2000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02亿元。2003年培育摩托车、自行车等新的专业特色市场,依托南通市肿瘤医院和平潮高级中学,拓展“医源经济”“校园经济”。2004年提升农贸市场档次,办起五大超市,建成小吃一条街。2005年抓住南通城区改造扩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成功引进南通汇晟建材市场,经营户150多户;2007年,该市场年营业额15亿元。是年,建设投资2.5亿元的精品陶瓷市场和投资3亿元的钢材配送中心。2008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单位365个、从业人员2.2万人,有商业零售网点258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58亿元,其中,交通运输6160万元、批发零售4.9亿元、住宿餐饮4726万元、商务居民5235万元、房地产业1.29亿元、`其他服务业1.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