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刘桥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49元。2008年为2.48万元,是1992年的13.42倍,年均增长17.6%。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2.8亿元,是1992年的2.6倍,年均增长14.6%;2006年为43.09亿元,是2000年的8.06倍,年均增长41.6%;2008年为72.14亿元,比2007年增长0.8%。
刘桥镇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素有“银刘桥”之称,历史上是长江下游北岸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1993年,耕地面积2.55万亩,总产粮食大豆1.4万吨、棉花438吨、油料作物552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95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854万元。1998年秋粮总产1.03万吨。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5.02万亩。蚕桑生产复苏,产茧34万公斤。新扩商品蔬菜580多亩,种植日本大蚕豆、早熟扁豆、香芋、蒿菜等名特优蔬菜。是年,全镇总产粮食大豆3.31万吨、棉花292吨、油料作物1803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976万元。2001—2002年建立南通永昌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和南通休闲农庄等一批农业项目;发展订单蔬菜1590亩。全镇拥有各类农民经纪人400多人。2003—2004年新建、扩建奶牛场、金桥药材基地、测震蔬菜大棚等16个农业项目;吸引“三资”2000万元,投入农业加工企业;十五里庙村、苏池村被列为市蚕桑发展专业村。2007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8.12万亩。当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1亿元,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个、葡萄示范基地2个、农业龙头企业6个、特色园区7个、休闲农庄1个。2008年种植粮食大豆12.87万亩、总产6.33万吨,棉花1476亩、总产128吨,油料作物9804亩、总产1974吨。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21.83万头、10.99万只、620.65万羽,水产品产量2922吨。拥有农机总动力3.14万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01亿元。
该镇主要工业门类有机械电子、纺织服装、船舶产业,主要产品有电容器、船用阀、白布、旅游船等。1993年有镇村办工厂40多个、职工3788人。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利税66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24万元。1997年,南通阀门厂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区划调整后,有各类工业企业230多个、职工3240多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6亿元、利税187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696万元(其中工业8390万元)。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3.1亿元;3个企业获得ISO 9000族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新建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个,新增有限责任公司27个、规模企业7个,形成纺织服装、石油阀门、钢结构、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板块,3个村工业产值超亿元。2005年,长虹电容器厂开发的绿色节能环保电容器获省高新技术产品奖,海狮船舶公司开发的液位开关获国家专利。2008年,九圩港沿线船舶钢结构及配件产业带初具规模,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20多个。全镇有工业企业252个、从业人员1.37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7.3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6.72亿元、利税6.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18亿元(其中工业7.8亿元)。
1993年,全镇有个体工商户586户。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456万元、外贸供货额3527万元。民营运输发展到235家。1995—1996年,83户农民进镇经商;零散的经营木材市场相对集中,经营户发展到30多家。1997年新建农贸市场,日成交额7万元左右。1998年成立通州市第一个乡镇商会——刘桥商会;兴建工业品市场,完善农民街基础设施,进镇经商农民200多户。2007年建文峰、圣水农联等连锁超市。2008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单位2145个、从业人员7579人,商业零售网点3441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其中,交通运输1.14亿元、批发零售1.87亿元、住宿餐饮2629万元、商务居民9383万元、房地产业8626万元、其他服务业1.45亿元。2009年6月,全镇有规模超市18家,集贸市场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