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四安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74元,2008年为3.3万元,是1992年的22.41倍,年均增长21.5%。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6.29亿元,是1992年的6.87倍,年均增长27.2%;2008年为69.34亿元,是2001年的9.92倍,年均增长38.8%。
四安镇是通州市粮食重点生产基地,饲养家禽、家畜较普遍。1993年耕地面积4.71万亩,总产粮食大豆3.04万吨、棉花735吨、油料作物1343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22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776万元。1996年粮食亩产1007公斤,首次达到“吨粮田”目标。1997年以庵东村省级丰产方为导向,建镇级丰产方5400亩,形成千亩良种繁育基地。1998年,多种经营产值首次破亿元。1999年建四安国家粮食自给工程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双和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全镇农机综合作业率83.3%,在全市率先建成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镇。2000年,全镇有花卉生产、银杏栽培和农民经纪人等专业协会10个。2001年建成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区。2002—2003年,全镇建立家禽养殖基地12个和蟹苗繁殖、稻田养殖等基地9个。利用“三资”建东兴饲料和王氏酿造企业。2006年建南通世安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4个农业龙头企业,建成通州商品粮生产基地。2008年种植粮食大豆6.28万亩、总产3.13万吨,油料作物1.14万亩、总产2511吨。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10.81万头、3.84万只、949.99万羽,水产品产量2406吨。拥有农机总动力2.18万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91亿元。2009年6月,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入股土地807亩,建永发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1.95万亩的国家标准良田项目通过验收。
该镇主要工业门类有纺织服装、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主要产品有机械机件、机电配件、球墨铸铁件等10多种。1993年,全镇有镇村办工厂40多个、职工315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714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77万元。1996年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32个企业实行“先售后股”。1997年,酒庵纺织有限公司等5个骨干企业工业产值、利润、税金分别占全镇总量56%、68%、96%。四安球墨铸铁厂获得自营出口权。1999年,通达电力设备厂生产的钢板冷冲压强扣件填补省内建筑行业配件的空白,仪器设备厂通过ISO 9002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2001年起,以民营工业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和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至2004年末,有46个民营企业新项目落户,其中,外资项目4个,累计投入3.5亿元。2007年—2009年6月,投资2.5亿元的风力发电铁芯项目完成基建,小泉机电项目和翔龙钢构项目建成投产,一期投资3亿元的南通宏德机电有限公司风电装备项目开工建设。2008年,通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安球墨铸铁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年,全镇有工业企业258个,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个,亿元以上的村5个,职工1.14万人。工业投入6.55亿元,完成技改项目86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6.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8.07亿元、利税总额6.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83亿元(其中工业7.59亿元)。
1993年,全镇有集体商业企业和个体商店216个、从业人员1318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895万元、外贸供货额2670万元。建筑劳务输出实现零的突破。1996年、1997年先后建成“农民城”和集批发、零售、仓储于一体的镇农贸市场。2002—2007年,四安牛肉批发市场建成营运;文峰、超越、上海联华、华联等大超市联锁店落户四安;镇农贸市场改造、改制;建成225省道镇区段商贸一条街,完成投资额2.9亿元;镇区东扩,建成占地1.33公顷的“东方丽都”商住楼群。2008年,全镇有从事第三产业单位1841个、从业人员5933人,商业零售网点1972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9亿元,其中,交通运输2305万元、批发零售5024万元、住宿餐饮1296万元、商务居民3101万元、房地产业4484万元、其他服务业66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