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石港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74元;2008年为2.6万元,是1992年的9.36倍,年均增长15%。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9.25亿元,是1992年的10.95倍,年均增长40.8%;2008年为89.77亿元,是2000年的5.71倍,年均增长24.3%。
石港镇传统农业以种植粮棉为主,盛产优质大米。1993年,耕地面积2.96万亩,总产粮食大豆1.7万吨、棉花693吨、油料作物559吨、蚕茧61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5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206万元。1995年起,养蚕、养鸡和养螃蟹三大养殖业蓬勃发展。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8.17万亩。同年,建立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和绿色农业园区1.32万亩。总产粮食大豆5.55万吨、棉花84吨、油料作物2231吨、蚕茧372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02亿元。2001—2003年优化种植养殖业结构,稻田虾蟹一年两茬混养、巴西七彩龟养殖等逐步推广,农业经济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镇形成养殖专业村、蚕桑专业村各3个。一批外国专家前往考察稻田养殖基地。2008年,全镇种植粮食大豆12.58万亩、总产6.3万吨,棉花48亩、总产5吨,油料作物1.17万亩、总产2429吨。湖桑8953亩,产蚕茧981吨。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24.31万头、7.42万只、1029.66万羽,水产品产量3654吨。拥有农机总动力4.94万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06亿元。
该镇工业主要有塑料包装、纺织化纤、建材、化工等18个门类,主要产品有服装、布、铸件、蓄电池、食油等385种。1993年,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40多个、职工580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74万元。1996—1998年,分别以通州卫生材料厂、石港塑料厂、南通玻璃钢纤维厂为核心组建江苏白兰集团、江苏神牛集团和江苏通盛集团。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晋升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被评为全国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省科技进步先进企业,承建的6项工程获“鲁班奖”。1999年,部分企业由股份合作制转为民营企业。新中牌乳腐的“新中”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2000年区划调整后,有各类工业企业210多个、职工6260多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8亿元(其中工业2.45亿元)。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产值、销售额、利税分别占全镇工业总量44.1%、42.8%、30.6%。2002年,南通中银纤维制品公司等研制的超吸水纤维填补国内空白。2003年,南通化肥厂、南通医疗器械厂、南通恒信铸锻有限公司、新中酿造有限公司等市属国有企业划归石港镇属地管辖。2004年,江苏通盛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白兰集团有限公司相继破产倒闭。200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544个、职工2.88万人。工业投入6.10亿元,完成技改项目4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84.6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4.63亿元、利税8.5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02亿元(其中工业7.88亿元)。
石港自古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每年农历五月十八、六月十九的庙会,成为区域性的小商品交易会。1993年,全镇有商业企业、个体商店747个,实现商品零售额1.4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5万元。1995年,国营商店改造为百货大楼。1996年建成石港华荣宾馆。2001年,南大街改造工程和水产品综合市场竣工后,大量剩余劳力投入第三产业。2008年11月,占地1.73公顷的农贸市场投入使用。是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单位241个、从业人员4407人、商业零售网点2105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76亿元,其中,交通运输5735万元、批发零售1.8亿元、住宿餐饮2818万元、商务居民9998万元、房地产业8662万元、其他服务业1.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