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五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94元;2008年为2.57万元,是1992年的23.52倍,年均增长21.8%。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2.77亿元,是1992年的8.72倍,年均增长36.3%;2008年为38.35亿元,是2000年的7.04倍,年均增长27.6%。
五甲的传统农业以种植粮棉为主。1993年,全乡耕地面积2.35万亩,总产粮食大豆9397吨、棉花676吨、油料作物754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6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38万元。1997—1999年建办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1个,建“十里鱼池”,培育乳鸽等7个基地,成立美蛙养殖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营销协会,建立小杂粮、豆制品、水产品营销队伍。2000年区划调整后,全镇耕地面积3.88万亩。当年,总产粮食大豆2.06万吨、棉花433吨、油料作物2482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7亿元。2001—2003年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规模稻田养殖、新品水产养殖和肉犬养殖等8个示范点;形成白扁豆、茗荷等4个生产基地;建成白龙庙翠绿苗圃园,组建农副产品营销公司。2006年实施农业项目建设工程,建成设施蔬菜、獭兔养殖等4个基地。2007—2008年实施农业项目“1155工程”(建1个百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培植100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发展50户年销售万羽以上的禽类养殖户;5个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认证)。兴隆灶蔬菜专业合作社得到省专项资金扶持。2008年,全镇种植粮食大豆3.48万亩、总产1.35万吨,棉花8006亩、总产746吨,油料作物1.82万亩、总产3801吨。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8.44万头、6.63万只、362.5万羽,水产品产量2847吨。拥有农机总动力1.09万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
五甲的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建材加工、皮革加工等门类,主要产品有环保设备、服装、床上用品等。1993年有乡、村办企业27个、职工754人。全乡完成工业总产值249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46万元。1996年企业改制,部分企业倒闭歇业。1997年通过发展私营企业、创办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挂靠集团企业等措施,歇业倒闭企业复工投产。同年建立五甲民营经济区。2000年区划调整后,有各类工业企业90多个、职工1450多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484万元(其中工业6469万元)。2002年建办工业园区。2004年投资1.2亿元建办绿康环保工业园,次年进入全国环保企业前10强。2006年围绕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两大产业引进项目20个。2007年在平海公路旁建两个工业集中区。五甲籍驻沪成功人士投资2.50亿元兴办南通源展精密模具、南通百润纺织、南通金旭金属制品、通州金宏华纺织等8个项目;6位留学博士生创办博思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82个、职工3441人。工业投入5.89亿元,完成技改项目3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5.9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5.99亿元、利税2.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亿元(其中工业3.08亿元)。2009年上半年,南通华新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开发成功非金属链板式项目,获得省科技厅的补助。
1993年,全乡有集体商业和个体商店35个、从业人员340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70万元、外贸供货额1095万元。1998年,流通企业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2001年10月,五甲市场实行股份制。2006年起,市场化开发人民路两侧,为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2008年,全镇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778人、商业零售网点1648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2亿元,其中,交通运输1.01亿元、批发零售5356万元、住宿餐饮576万元、商务居民3970万元、房地产业3710万元、其他服务业45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