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十总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24元;2008年为3.13万元,是1992年的19.26倍,年均增长20.3%。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4.95亿元,是1992年的7.87倍,年均增长34.3%;2008年为70.38亿元,是2000年的8.3倍,年均增长30.3%。
十总镇盛产水稻、棉花,饲养业较发达。1993年,耕地面积2.55万亩,总产粮食大豆1.07万吨、棉花494吨、油料作物654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07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83万元。1996年推广中稻塑盘旱育等10项新技术。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4.34万亩。当年,总产粮食大豆2.36万吨、棉花669吨、油料作物2875吨、蚕茧117.5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06亿元。2001—2002年新建百亩蔬菜大棚基地2个,千亩湖桑种植基地、千亩科技示范园区各1个。利用“三资”新建农业项目4个。2003—2004年建成蔬菜、水稻、水产、生猪4个无公害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15个项目列入南通市重点农业项目。2007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建成志新蔬菜、于家坝蚕桑、中雁肉鸡、张家坝河蟹等特色产业基地和柏树墩龙富休闲农庄。2008年新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4500多亩,完成农业项目22个。全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志新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被定为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年,种植粮食大豆5.11万亩、总产2.26万吨,棉花6405亩、总产525吨,油料作物1.52万亩、总产3110吨。产茧147吨,蚕农收入75.6万元。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6.22万头、5.19万只、236.9万羽,水产品产量1.11万吨。拥有农机总动力2.32万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
该镇主要工业门类有电器、机械、钢缆、服装等,主要产品有高低压开关柜、针织时装、玩具等28种。1993年有镇、村办企业30多个、职工175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818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97万元。1996年,28个企业进行改制。1997年,十总建筑工程公司被评为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2000年区划调整后,有各类工业企业150多个、职工2430多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7亿元、利税276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5亿元(其中工业1.35亿元)。2001年、2003年先后建工业园区、东源科技园。2003年,东源电器集团生产的永磁操动机构真空断路器荣获国家专利,填补国内空白。2004年,东源电器集团被省政府命名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全国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行列。2006年,东源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在深圳成功上市,“顶塔”牌开关柜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8年,新建规模工业项目15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项目投入5.91亿元。东源集团投资1.2亿元的环保除尘设备项目主体厂房竣工投产。全镇有工业企业79个、职工5654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7.73亿元、销售收入63.72亿元、利税5.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8亿元(其中工业5.61亿元)。
1993年,全镇有集体商业企业和个体商店271个、从业人员1686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万元、外贸供货额1124万元。1994年按三星级的标准建墩源宾馆。1997年建农民商业一条街、十总农贸市场;双墩食品批发市场、十总店粮食批发市场等形成规模。1999年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新增粮油市场,信息产业、运输、加工等行业应运而生。2001年扩建农贸市场,新建小商品综合市场,有1300多名外来人员投资经商。2008年,全镇有商业零售网点1073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28亿元,其中,交通运输5419万元、批发零售7783万元、住宿餐饮1049万元、商务居民7482万元、房地产业4197万元、其他服务业68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