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民生活

1993年,三余镇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2008年为55平方米;1993年,楼房面积占住房总面积53.3%,2008为90%。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74元,是1992年的9.47倍。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被评为省先进,镇敬老院被评为省文明敬老院,2009年6月,镇敬老院易地新建,院内文化活动室、健身房等一应俱全。至2008年,全镇有1100户贫困户脱贫,307户享受五保,185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2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应保人数72.4%,敬老院供养老人216人。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42亿元。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台、彩电101台、洗衣机83台、空调19台、热水器43台、摩托车76辆、家庭小汽车4辆、电脑18台、电话(含手机)216部。
附1:忠义乡
忠义乡位于三余镇西,总面积38.7平方公里,2000年4月撤销,辖地并入三余镇。
199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80万元、1309万元、862万元)、财政收入23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7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60万元、工业总产值4556万元、利税323.64万元。1994年建山羊饲养基地,逐渐形成山羊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格局。1994—1995年,忠义特种节能灯厂生产的“通亚”牌特种稳压稳流节能灯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分别在中国电子节能产品推广应用会、中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获金奖。1997年,中江蓄电池厂从工业废料中冶炼出一种贵稀金属——钯。1999年有耕地3.68万亩,辖20个行政村、1.15万户3.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89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368万元、6305万元、6220万元),人均5444元,是1992年的5.01倍,年均增长25.9%。财政收入17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总产粮食大豆1.26万吨、棉花491吨、油料作物2416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亿元。有工业企业161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11亿元、利税1095万元。
1996年兴建农贸市场和木材市场,建成农民一条街,通过国家对动圈喇叭乡验收。1997年12月开通信息高速公路,为通州市乡镇第一家。忠义乡先后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乡、省体育先进乡。
附2:北兴桥镇
北兴桥镇位于三余镇北,总面积54.22平方公里,2007年2月撤销,辖地并入三余镇。
1993年9月撤北兴桥乡建北兴桥镇,辖14个行政村。2000年4月,北兴桥镇与恒兴乡合并设立新的北兴桥镇,辖29个行政村。2001年村合并调整,至2006年,辖10个行政村(中闸、海防、新闸、胜利、恒兴、安平、团结、新华、光明、合兴)和2个社区(北兴桥、三门闸)。
1993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415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30万元、1743万元、881万元)、财政收入1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7元。有耕地2.61万亩,总产粮食大豆5113吨、棉花648吨、油料作物698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5万元、工业总产值4213万元。1998年,兴扬药用玻璃制品公司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定为定点生产企业,利润突破100万元。2000年区划调整后,全镇耕地面积增至5.54万亩。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3.0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117万元、1.67亿元、8800万元)、财政收入5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9元。总产粮食大豆1.31万吨、棉花1381吨、油料作物3305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88万元,工业总产值6.16亿元。2001—2003年引进内外资兴办涉农企业,形成千亩冬瓜基地、千亩优质瓜果基地、千亩蔬菜基地和千亩扣蟹基地。2002年,中央电视台报道北兴桥镇利用“三资”开发农业的做法。同年,在安平村建工业集中区;海防村(90年代初形成扣蟹养殖基地)创办南通五星中华土池育苗场,并成立扣蟹经纪人协会,把优质扣蟹销往外地。2003年,全镇劳务输出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2005年,农业部批准北兴桥镇的冬瓜、青蚕豆、大葱、辣椒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产品。同年,新建浅水滩休闲娱乐中心。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5.2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155万元、3.07亿元、1.57亿元),人均1.4万元,是1992年的9.14倍,年均增长17.1%。财政收入1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36元。总产粮食大豆1.22万吨、棉花1796吨、油料作物3077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亿元,工业总产值29.6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8.6亿元、利税2.4亿元。商业零售网点1352个。是年,浙海畜业养殖场生猪饲养量达万头,成为全市最大生猪生产基地;3000亩无公害扣蟹产地得到省农林厅批准;闸东果品、胜利冬瓜等多家专业合作社建成市“四有”(有组织制度、合作手段、较大规模、明显效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993—2001年,北兴桥镇先后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镇、省科技工作先进镇、省体育工作先进镇、省文明镇。1998年,全镇自来水普及率100%,进入通州市首批自来水普及乡镇行列。12月被评为南通市卫生镇。2004年,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袁强少将参加母校恒兴小学70周年校庆活动。2005年建镇文化活动中心。2006年,镇司法所被评为省规范化建设司法所。全镇有中小学4所,医院、卫生院2所,初级卫生保健普及率93%,有线电视开通率62%,参加养老保险6186人。
附3:恒兴乡
恒兴乡位于北兴桥镇东,总面积29.32平方公里,2000年4月撤销,辖地并入北兴桥镇。
199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5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59万元、1357万元、639万元)、财政收入161.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7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86万元,工业总产值4893万元。1996年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沿海捕捞和创汇农业,捕捞产值突破1000万元,草莓、洋葱等出口创汇12.80万美元。1999年有耕地2.93万亩,辖15个行政村、7610户2.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81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85万元、7644万元、4778万元),人均7293元,是1992年的5.17倍,年均增长26.5%。财政收入26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5元。总产粮食大豆7304吨、棉花787吨、油料作物1255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64万元。全乡工业企业180多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利税1610万元。
1998年,恒兴乡建成通州市卫生一条街。1999年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乡,自来水普及率100%。
附4:海晏镇
海晏镇于2000年10月由海晏、东余二乡合并设立,位于三余镇东,临黄海,总面积69.02平方公里。2007年2月撤销,辖地并入三余镇。
1993年,海晏乡辖20个行政村。2000年10月海晏镇设立后,辖38个行政村。2001年村合并调整,至2006年辖18个行政村(海晏、协作、东海、红光、闸北、晋余、海南、双闸、海丰、东余、永平、公平、东晋、警战、建新、新兴、同兴、镇南)和1个社区(海晏)。
199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319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52万元、858万元、785万元)、财政收入1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元。有耕地2.63万亩,总产粮食大豆4052吨、棉花932吨、油料469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80万元、工业总产值3009万元。1994年起建农业股份合作企业,农业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反季节蔬菜和家禽打入南通、上海等地市场。1997年,化工五厂与上海科研所联合开发研制的CTX圆网、平网感光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8年,东海磷肥厂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999年,滩涂养殖改自然围养为投种精养,改单一养殖为多品种立体混养。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5.87万亩。当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2.5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532万元、9671万元、1.01亿元)、财政收入3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2元。总产粮食大豆1.38万吨、棉花1519吨、油料3614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亿元、工业总产值3.6亿元。2001年建万羽落地皇鸽、千亩扣子蟹和江山良种山羊繁育基地,拥有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50多人。至2002年末,全镇开发自然优质滩涂2.5万亩,向农民发包滩涂1.8万亩;新开发高位滩涂5000万亩进行蓄水养殖。2005年成立全省第一个基层海洋综合管理服务站。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4.9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2亿元、2.25亿元、1.67亿元),人均1.2万元,是1992年的9.28倍,年均增长17.2%。财政收入13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48元。耕地面积6.41万亩,总产粮食大豆1.31万吨、棉花2635吨、油料作物3652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6亿元,工业总产值25.3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4.76亿元、利税2.36亿元。有商业零售网点240个。
1997年,中医工作、妇幼保健工作等通过省卫生部门检查验收。1998年建成通州市卫生一条街。1999年村村通有线电视。2001年建自来水厂。2001年、2006年,新开港边防派出所先后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派出所”、全国“青年文明号”。2003年,海晏中学建成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2005年村村通公路,海晏小学软硬件设施建设通过省“六有”工程验收。2006年,全镇有敬老院2所,中小学3所,医院、卫生院2所,初级卫生保健普及率85%。有线电视开通率40%,自来水普及率100%。
附5:东余乡
东余乡位于海晏镇南,总面积34.95平方公里,2000年10月撤销,辖地并入海晏镇。
199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78万元、613万元、815万元)、财政收入136.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8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82万元、工业总产值2407万元。1999年有耕地3.24万亩,辖18个行政村、7570户2.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30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614万元、4634万元、4075万元),人均5130元,是1992年的3.35倍,年均增长18.9%。财政收入1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9元。总产粮食大豆7652吨、棉花722吨、油料作物1583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76万元,工业总产值1.7亿元、利税2382万元。
1995年建成农贸市场和农民一条街。1998年,乡卫生院进入一等甲级医院行列。1999年,自来水普及率95%,建成通州市卫生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