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民生活
1993年,二甲镇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2008年为52平方米;1993年,楼房面积占住房总面积27.7%,2008年为88.7%。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70元,是1992年的8.51倍。1999年启动“千户扶贫工程”,至2009年6月,帮扶贫困户1000户,300多户贫困户住上新房。2001年易地新建敬老院,2002年被评为省文明敬老院。2008年,全镇有2.8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亿元。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7台、彩色电视机127台、洗衣机70台、空调24台、热水器54台、摩托车82辆、家庭小汽车3辆、电脑43台、电话(含手机)222部。
附1:余西乡
余西乡位于二甲镇北,总面积13.93平方公里,2000年4月撤销,辖地并入二甲镇。
199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06万元、1484万元、324万元)、财政收入194.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8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8万元、工业总产值4447万元。1999年,全乡有耕地1.17万亩,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861户1.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76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5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98万元、3372万元、2780万元),人均4894元,是1992年的3.64倍,年均增长20.3%。财政收入24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8元。粮食大豆、油料作物总产分别为5542吨、110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9万元。是年,建办私营经济贸易园区。全乡有工业企业16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23亿元、利税187万元。
1994年在五福桥村建孙占彪烈士纪念碑。1997年7月举行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诞辰90周年暨朱理治铜像落成揭像仪式。1999年,乡敬老院楼落成,文化站通过省文化厅达标验收,余西乡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乡。全乡建成电话村3个、有线电视村1个。自来水普及率85%。
附2:余北乡
余北乡位于余西乡北,总面积17.82平方公里,2000年4月撤销,辖地并入二甲镇。
199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7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59万元、329万元、729万元)、财政收入8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6万元、工业总产值1055万元。1995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以《剥花生发大财》为题报道坨墩村靠剥花生致富情况。1999年,全乡有耕地1.59万亩,辖12个行政村、5756户1.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77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47万元、2057万元、3130万元),人均4040元,是1992年的4.06倍,年均增长22.2%。财政收入15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6元。粮食大豆、油料作物总产分别为7420吨、1275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22万元,工业总产值8697万元。全乡农民大病统筹医疗全面推行,初级卫生保健基本达标。
附3:袁灶乡
袁灶乡位于二甲镇西,总面积22.5平方公里,2000年4月撤销,辖地并入二甲镇。
199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9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22万元、4046万元、1326万元)、财政收入426.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3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81万元、工业总产值8093万元。1996年,农业总产值首次超亿元。1999年有耕地2.21万亩,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3万户3.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4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201万元、1.22亿元、5936万元),人均8404元,是1992年的5.29倍,年均增长26.9%。财政收入47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0元。粮食大豆、油料作物总产分别为9018吨、2007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亿元。有工业企业28个,华宇印涂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印涂成套设备曾获国家金奖、中国科技进步奖、省优秀新产品“金牛奖”。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5.02亿元,利税4373万元,创汇110万美元。
袁灶乡有125支拆房专业队伍活跃在上海及邻近城市,1993—1996年拆房产值1.7亿元。1999年建成通州市卫生集镇和有线电视先进乡,自来水普及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