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1992年,二甲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77元;2008年为1.75万元,是1992年的7.36倍,年均增长13.3%。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6.12亿元,是1992年的10.33倍,年均增长39.6%;2008年为69.32亿元,是2000年的5.34倍,年均增长23.3%。
二甲镇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大豆。1993年,耕地面积1.69万亩,总产粮食大豆6116吨、油料作物1136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5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999万元。1996年坚持“扶植大户,带动万户”,特种养殖与传统品种齐头并进。1998年起,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抓好农田无害化等工程。1999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成多种农副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2000年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6.65万亩。当年全镇总产粮食大豆2.69万吨、油料作物8175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27亿元。2001年完成果品生产、水芹种植、蔬菜大棚、鹌鹑养殖等农业示范项目11个。2002年建“双低”(油中芥酸的含量低于5%、每克饼粕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低于40微摩尔)油菜丰产方495亩。2003年实现“双低”油菜全覆盖,建成水稻、油菜无公害基地3.3万亩。2008年建成千亩桃园、千亩梨园、千亩桔园,扩建河藕种植基地和观赏鱼养殖基地,新建精品葡萄园示范区,建成万羽蛋鸡现代化养殖场、千头养羊场、特种养殖场。每村均进行150多亩的低效农作物产品结构调整。是年,全镇种植粮食大豆5.05万亩、总产1.5万吨,棉花2669亩、皮棉总产277吨,油料作物5.05万亩、总产1.08万吨。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1.1万头、4.43万只、1120.74万羽,水产品产量2001吨。拥有农机总动力1.83万千瓦。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6亿元。2009年上半年,二甲镇被评为国家级万亩高产油菜示范镇。
该镇主要工业门类有机械制造、纺织、塑料、铜材、五金、建材、化工、印染等,主要产品有印涂烘房、塑料制品、床上用品、服装、建材、玻璃制品等。1993年,全镇有镇村办企业50多个、职工4395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44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16万元。1996年,南通海浪玻璃制品厂成为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二安瓿生产厂家。1997年,二甲作为全市调整企业所有制结构试点乡镇,有42个企业进行调整;同时,建办二甲工业园区。2000年区划调整后,有各类工业企业950多个、职工8740多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76亿元、利税602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1亿元(其中工业1.93亿元),出口创汇1476万美元。华宇印涂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烘房、印铁机、上光机等产品先后被评为部优、省优,市场占有率90%以上,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10月,二甲镇印染有限公司生产的蓝印花布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获得对外贸易部荣誉证书。2003年设立工业集中区和袁灶绣品园区;成立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华宇基地,为全市第一个高新产品生产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二甲镇获“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称号。2008年,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1800多个、从业人员1.55万人,建成亿元村6个。工业投入6.01亿元,完成技改项目6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6.8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6.08亿元、利税5.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亿元(其中工业6.2亿元)。
二甲是名闻遐迩“商贾之乡”,农副产品集市贸易兴旺。1993年有商业企业、零售工商户380多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全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877万元。1997年扩建综合性农贸市场,年成交额超过2000万元。1998年建通东商城、小商品市场、熟食市场、水果市场,形成以农贸市场为核心,各大商场为基础,专业市场为支柱的商贸型小城镇格局。2001年结合光明路拓宽改造,开辟1000多米长商贸一条街。2005年鼓励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培育房地产、休闲娱乐、物流业、金融保险、咨询和市场中介等服务业。金盛超市发展余西等4个连锁店,年零售额达500万元。2008年,全镇有农贸市场4个、综合市场1个、超市12个、商业零售网点1373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58亿元,其中,交通运输1.18亿元、批发零售8771万元、住宿餐饮2675万元、商务居民5917万元、房地产业1.3亿元、其他服务业1.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