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建设
1992年,金沙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24元;2008年为2.75万元,是1992年的12.96倍,年均增长17.4%。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当年价,下同)15.06亿元,是1992年的10.75倍,年均增长40.4%;2008年为136.23亿元,是2000年的4.3倍,年均增长20%。
金沙镇传统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棉花、油菜、蔬菜为主。1993年,耕地面积3.44万亩,总产粮食大豆1.46万吨、棉花230吨、油料作物1422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32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532万元。1994—1996年沿新通掘公路连片开挖精养鱼塘18口,建立大棚蔬菜种植基地2个。1998—1999年在全镇推广鱼、虾、蟹混养高产高效新技术。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增至10.63万亩。利用城郊优势,重点培植蔬菜、禽蛋、水产品、水果等产业和水芹菜、洋扁豆等无公害蔬菜,菱角、草莓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全年总产粮食大豆5.02万吨、棉花28吨、油料作物1.03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86亿元。2001年,全镇有专业从事农副产品购销的经纪人600多人。2003年,进鲜港水芹生产基地经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心批准注册水芹“进鲜港”商标,2004年列入省“水生蔬菜链式开发”项目示范基地、省无公害水芹生产基地。新三园村蔬菜基地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2005年投入1亿多元,新建、扩建太山优质精品葡萄种植、桂木桥优质家禽繁育等16个基地。进鲜港水芹生产经济合作社被列入省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6年,全镇吸引“三资”1.1亿元投入农业项目12个,新建华月生态休闲农业园。2008年实施金北园艺基地、城东村无公害生态养殖等项目,建设南通港北高效设施菱角基地。全镇种植粮食大豆6.33万亩、总产2.87万吨,棉花340.95亩、总产28吨,油料作物4.61万亩、总产9585吨。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4.27万头、3.35万只、554.37万羽,水产品产量3.55万吨。拥有农机总动力2.78万千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
该镇工业有纺织服装、塑料、机械、电子、食品等20多个门类,600多种产品。1993年有镇村办工业企业77个、职工6432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7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7亿元。1996年,65个工业企业和6个建筑安装企业改制。1997年,三达防腐有限公司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制生产的防腐自来水管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锦益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矿用阻燃电缆,通过ISO 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全国乡镇企业集团——南强集团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出口创汇1000强,其产品“南强”牌绗缝被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1998年,市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晋升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承建的南京电信大楼获“鲁班奖”。2000年区划调整后,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750多个,职工8990人。当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7.8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1亿元(其中工业5.69亿元)。5月28日,省委书记回良玉考察家宝工业园区并给予肯定。2001年,以印染加工为主的通灵桥工业小区和以生产家用厨具和彩钢瓦为主的金田工业小区建成并初具规模。2007年,乔德(南通)纺织品有限公司建成国际一流标准化厂区,生产的纺织品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乔德”品牌被评为省名牌。2008年,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973个,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12个,产值亿元以上的村7个。工业投入11.44亿元,完成技改项目131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33.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32.9亿元、利税12.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62亿元(其中工业11.24亿元)。
1993年,全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221万元。1996年,农民进城落户兴办实业突破200家。有20多个企业出租商业用房,年租金收入突破400万元。1998年形成厂办三产、校办三产、村办三产等多轮齐转格局。1999年利用城区改造和创建卫生城市契机发展第三产业,出现一批净资产50万元以上、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2000—2001年建成双皮桥、银河桥、通灵桥3个农贸市场和元帅庙家洁扫帚批发市场。2007—2008年,上海鹏欣集团投资3.65亿元建金游城商业街,形成集销售、餐饮、娱乐特色服务为一体,拉动消费的核心商业圈。2008年,全镇有商业零售网点4520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715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25亿元,其中,交通运输3.99亿元、批发零售4.2亿元、住宿餐饮2.49亿元、商务居民4.68亿元、房地产业2.4亿元、其他服务业5.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