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通州方言分布

通州境内通行五种话,这在当代中国县域方言中比较少见。第一种,金沙话。其通行地区为原金沙、唐洪、纱场、庆丰及原正场、金西、金乐、姜灶、十总和二窎的部分地区。讲金沙话的约2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15%。第二种,通东话,俗称东路话。其通行地区为原余西、余北、金余、五甲、忠义、东社、二甲、袁灶和金乐的部分地区,约15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2%。第三种,启海话,又称沙里话。沙里话又分为南沙里话和北沙里话。其中,南沙里话通行地区为原川港、南兴、张芝山及原姜灶、先锋、金乐、二甲、袁灶、正场的部分地区;北沙里话通行地区为原三余、恒兴、东余、北兴桥、海晏。讲启海话的约35万人,约占全市人口25%。第四种,南通话,俗称西路话。其通行地区为原兴仁、兴东、横港、平潮、平东、五接、李港、赵甸、新坝、石南、四安、英雄、刘桥、骑岸、西亭和原新联、五窑、石港、五总、十总、二窎、正场、金西、先锋的部分地区。讲南通话的约5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40%。第五种,如东话。其通行地区主要是在原新联、五窑、石港、五总、十总、二窎等与如东接壤的北部边境地区。讲如东话的近1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
以上五种方言中,金沙话、通东话、启海话为吴方言,其中金沙话与通东话为吴方言太湖片的毗陵小片。通东话则为毗陵小片中的江北金(沙)吕(四)支片,金沙话则为金(沙)吕(四)支片西端的一个方言点;启海话为吴方言太湖片中苏沪嘉小片中的北部吴语支片。南通话、如东话为北方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区中的通泰片。把金沙话列为吴方言,主要依据是其在阳调中保留着全套全浊声母,其次是金沙话要比南通话、如东话更多地使用了一些吴方言词汇。
通州方言如此精彩复杂,这与通州成陆初期从中国北方、安徽长江两岸、上海崇明和省内扬州、镇江、常州、苏州一带迁来的移民有密切关系。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沿江沿海垦荒、烧盐、捕鱼、狩猎等。他们从家乡带来的方言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形成独特的通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