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风俗
一、远去的风俗
贺上梁 又称“送糕”,建房造屋前一般都要请风水先生选块好地基,以求人丁兴旺,发家致富。上梁必须选良辰吉日,梁柱上披红挂彩,正梁上贴“福星高照”的横幅,脊柱上贴“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和“竖柱正遇黄道日,上梁喜逢紫微星”等联语。木匠师傅要“说口话”,又称“说合子”,无非是些吉利话而已。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建房地基要在规划指定之处,不得随便选择,会“说口话”的木匠也越来越少。
拜干亲 挑个与自己孩子生肖相合而又多子女、门当户对的夫妇做孩子的干爹、干娘,希图孩子能托福平安成长。拜干亲时须备几色礼物送给干爹、干娘;干爹、干娘则给孩子锁片、肚兜,还有一对有“长命富贵”字样的瓷碗。以后每逢端午、中秋、春节,都要给干爹、干娘送礼;干爹、干娘春节要给孩子压岁钱,还要留孩子吃团圆饭。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活动虽然存在,但没有从前那么普遍,迷信观念逐渐淡化,礼节也简化多了,变成加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
二、走近的风俗
电话、短信拜年 春节拜年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一般是年初一早晨先放鞭炮,烧香点烛祀神灵,饭毕着新衣华服串门拜年,互道恭喜发财。路远的亲戚长辈要到初二以后才登门,常常忙得不可开交。20世纪90年代起,电话拜年兴起,进入21世纪短信拜年更盛行,节约、方便、省力,特别受到中青年人的青睐。
观看春晚 除夕守岁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一家人在一起剥剥瓜子吃吃糖,说笑打牌到天亮。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电视机普及,丰富了守岁的内容,千家万户吃过除夕晚饭,洗潄以后,便围坐在电视机前,共享祥和欢乐的文化大餐——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外出旅游 春节是团圆的佳节。出外谋生的游子,在辛苦劳动一年之后不管隔山隔水,距离多远,都要拎着大包小包在除夕之前赶回老家与亲人团聚。自从国家实行春节长假之后,一些追求时尚的人,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举家外出旅游,饱览祖国的美丽风光,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也有城市居民避开喧腾的闹市,提着年货到乡下亲戚家过年,体验田园生活的宁静;也有富裕起来的农民带着各种土特产到城里亲戚家过年,看看都市的风光,过年不再是一个模式,而是百花齐放,各得其所。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一些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等,也开始流行起来。
三、废弃的风俗
地藏灯节 农历七月三十相传为地藏菩萨诞辰,习俗以灯表示崇敬之情。夜晚,人们或用瓦片借墙角叠成半边宝塔,并以文蛤壳盛油用灯芯草点灯,置灯于各层瓦片之上。灯光荧荧,宛如一座小灯山;或以拨去竹芯、插上点燃的线香的竹枝倒悬于檐下,星星点点,形似满天星光;或以半只西瓜皮雕上花纹,作为灯座,沿边粘上红纸做成的荷花瓣,内置小油灯,漂浮于河面上,称漂荷灯;而多数人家则在堂屋中挂盏纸扎的荷花灯,内置灯火。20世纪中期以后这类活动已很少见。而漂荷灯经发掘、整理加工,已成为出色的民间舞蹈荷花盘子舞。
送 灶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传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旧时每家都要在灶台上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并在灶神前陈设送灶糖、黄豆、草料等供物,恭送灶神骑马上天。改革开放以后,一般家庭都用煤球、液化气,没有炉灶,农村中即使有灶台的人家,送灶风俗也难得一见。
生产习俗 旧时浸稻种时须同时用一只瓷盘盛水和稻种放在灶头,祈求灶神保佑稻种发芽全、发芽好。插秧时,不插到头不能休息,不能由别人接趟,否则会生“天上毛病”(疟疾)。女人不能插秧,插的秧不会活棵。雨天不栽菜,摸黑不种瓜。认为雨天栽的菜会烂菜心,摸黑种的瓜结不出大的来。这些习俗都带有迷信色彩,已逐步废弃。
四、变异的风俗
丧 葬 旧时丧葬礼节比较繁杂,一般有报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烧七等过程。有钱人家搞“三日大殓”“七七超度”。“五七”要大做斋事,“六七”女儿女婿请和尚道士搭棚“做拼堂”。孝子守灵49天,不食荤腥、不喝酒,不看戏娱乐。有的人家甚至停棺3年。现在这些旧俗已被废弃,干部职工去世后,多由所在部门或单位出面召开追悼会,亲友用来吊唁的主要送花圈、挽联、挽幛等。农村中也有请和尚道士做斋事的,多数改请音乐队,放放哀乐,唱唱歌,有的还有杂技表演、放电影等以调节哀伤的气氛。主家在出殡安葬那天请人办酒席,招待送人情的亲朋好友,左右邻居。酒席不再是从前的“吃素饭”,而是荤素俱全,以荤为主。孝子不再像过去那样“守孝”,女儿、女婿烧过“六七”,儿子、媳妇烧过“断七”就“脱孝”了。有的更简单,安葬当晚烧经以后就算结束,连“烧七”也免了。
祝 寿 20世纪50年代前后,祝寿之风盛行。主家堂屋中要高挂大红寿幛,摆上尖尖2碗寿面,上插柏枝和长春花,以示长生不老。高燃的红烛须任其燃烧,不能吹熄。祝寿时礼节颇为隆重,晚辈都得跪拜、祝福。60、70寿辰时,还要剪寿衣、做寿材,为老者“冲喜”。“文化大革命”以后,繁琐礼节已经淡化,一般改为家属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或加上一些姑表至亲而已。也有的不办酒不祝寿,省下钱来去旅游。一些单位、老干部局、总工会以赠送生日蛋糕和开茶话会等方式,为70、80岁的老干部、老职工祝寿,使尊老敬老形成社会风气。
看产妇 旧称妇女生小孩为做产妇、坐月子。生男孩送给亲友的是红蛋,生女孩报喜时送肉包子,取其谐音“包儿”,希望以后生儿子。外婆家看产妇须大破费,油馓子要动担挑,还有红糖、老母鸡、猪蹄髈、猪肚肺、猪腰子、豆腐衣等,外加婴儿的衣服鞋帽。亲友看产妇一般备四色礼,主家要泡油馓子茶招待,以后还要选日子办酒答谢亲友。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礼节逐步化繁为简,不管生男生女都送红蛋,看产妇也以红包代替实物。
婚 嫁 男婚女嫁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通州沙田地区,一桩婚事从开始提亲到完婚,要经过九道环节,即提亲、访人家(相亲)、送定金、吃小喜酒(订婚)、送通风(聘礼)、送日子、待媒人、迎亲、待昭,媒人要去男女两家吃请,至少十八顿,所以戏称做媒为“吃十八只蹄髈”。小伙子行婚礼的头天晚上,男方要特设酒席,款待媒人,并邀请体面的亲朋好友作陪,就是“待媒人”。“待媒人”招待规模视男方父母的身份、家境而定,小户人家只请少数至亲好友,办一两桌酒席,富户望族,官宦乡绅,则往往多达十数桌,济济一堂,欢声盈耳,笑语不绝。这一天,媒人要“坐头位”,就是公堂屋或厅堂东北角那张餐桌西向靠北的一个座位,若是厅堂里摆五桌成“梅花桌”的,则是中间那张餐桌西向靠北的座位。媒人当仁不让,在头位坐下,其余体面宾客则以地位、名望、年龄等依次落座。往往为谁坐第二位互相谦让,推推搡搡,久久不能落座。待到第二位坐下了,其他六人便不再争让,各自坐下,坐末位的照例是男方体面亲戚,负责敬酒发烟。最要紧的是落座第二位的人选,一要酒量好,由他负责必须让媒人喝得舒畅,把媒人灌醉也无妨;二要能说会道,说得媒人心花怒放,飘飘然不知所以,才能痛快喝酒;更重要的,这第二位最好是个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让媒人觉得男方对他特别尊重,陪他喝酒的不是俗人,因而男方在请谁作陪的问题上往往颇费思量,再三权衡,既要让媒人感到光彩,也要让未被请作陪的人心理平衡,皆大欢喜。婚事办完以后,新郎新娘还要带上许多礼品去“谢媒人”。
许多时尚青年不行这套。他们追赶潮流,不要媒人不请酒,双双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后,外出旅游,欢度蜜月,有的则参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节日举行的集体婚礼,破旧俗树新风。
五、社会陋俗
算命、看相 一些迷信的人常常喜欢请盲人算命,预测自己当年的运气如何。遇到疑难问题、三病六痛、子女婚姻,都会求助于盲人或看相的人,预测吉凶祸福。盲人根据来人的生辰八字、相生相克,结合探听主家的口气来编造答案。常常说好的多,说凶的少,图主家开心。有时也会说一些“血光之灾”、命里犯克等故意吓人的话,让主家讨教破解之法,意在骗取钱财。看相是看面相或手相来评说命运如何,这些人都有一套闯荡江湖的经验,凭一张利嘴,套人话语,信口雌黄。闹市街边路头,超市商场门口,风景旅游胜地,是他们招俫顾客的场所。
求 签 迷信的人遇到难事往往要祈求“神明”指点。一般寺庙的神像前都设有签筒,以方便人们烧香祈求。如所问之事求得上上签的,表明此事可行,求签者自然乐于布施或烧一支大香,数额多少随人自定。若是求得下下签的,则不宜办事,有的则重抽一签,以求得内心安定。有人在求签时许下愿心,以烧香、唱戏、进贡袍服、幛幔作为日后的答谢。有的甚至将孩子“舍身”寄名,求神护佑,平安成长。许愿后必须还愿,以兑现自己的承诺。
赌 博 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供了较多的休闲时间,不少人由“争上游”“八十分”等一般的玩纸牌娱乐,逐渐进入带经济刺激的赌博活动。玩长牌“笃子和(hú)”、骨牌“叉麻将”、扑克“斗地主”等,在路边的小摊、街头的小店以及农闲时,随处都有打牌之人,虽然一般输赢数额不大,但玩得高兴时往往控制不住,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的赌博纠纷,演变成违法犯罪案件。偶尔有聚众赌博,赌资成千上万的,发现后即会受到依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