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承风俗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一般起身较早。早饭前放鞭炮,有的人家先拜佛和祖先,然后吃用红枣煨的元宝茶或汤圆,再吃团圆饭。团圆饭用大米和赤豆做成,上置团圆、年糕,饭要多煮一些,还要多盛几碗,寓人丁兴旺之意。菜有豆腐、荠菜、笋片、青菜等,取头富、聚财的谐音;鱼上桌而不食,求年年有余的吉利。有的人家沿用旧俗,这天不泼水,不动刀剪,不扫地。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与熟人见面要相互祝福,恭喜发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这天晚餐,菜肴比较丰富,饭后城乡孩子大都举灯或拖灯串游。从20世纪80年代始,孩子们的灯也有所变化,不再是点烛的纸灯,而改用电池照明,不少为塑料制品,除兔、鱼、虾、蟹、蛤蟆这些传统形式外,还有汽车、飞机、五角红星等,透露出时代气息。更多的是竞放烟花,夜空中五彩缤纷,街道上欢声雷动。文化馆和大商场举办猜谜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加,也有不少人在家观看电视元宵联欢节目。
清明节 又称上坟节。旧俗于清明前后10天祭祖、扫墓;宗祠、家祠也利用这一期间进行春祭;有的人家还在灶头贴上写有“清明送百虫,一送影无踪”的红纸条。农村规划用地以后,坟墓适当集中,各村都建有公墓,清明期间都在此烧纸祭祖,有的则改送鲜花以表怀念。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于清明前后祭扫烈士墓,已成习惯。2007年,国务院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
立 夏 表示夏天开始的节气。早晨吃煮蛋,不少人家还吃糕干米粥或馒头、烧饼,许多大饼(缸爿)店连夜加班赶制,还是供不应求。据说立夏这天吃烧饼可以避免“疰夏”,即夏天不生病、不消瘦。中饭后,往往要称一称体重。立夏以后开始农忙,俗话有“宁吃种麦饭,不吃立夏蛋”的说法。
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亦名端阳。2007年,国务院规定端午节放假一天。这天家家都裹粽子,于门前悬插艾枝和菖蒲。堂前贴符,烧盘香。孩子穿虎头鞋、系百索、挂香囊,至于喝雄黄酒等旧俗,已逐渐淡化。
中元节 即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旧俗须烧经祭祖。人死已过百天但未满2年的,提前在七月十三烧新经,须办酒饭接待前来送纸的至亲。农村中多于七月半蒸点心。于门外焚化纸钱,意为赈济孤魂野鬼。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传统团圆佳节。合家聚餐时少不了劗肉藕饼或文蛤藕饼等应时佳肴。聚餐常在夜晚,边喝酒边赏月。月饼,为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农村中常用新收获的糯米舂成粉,做成米粉烧饼,有些人将它称为丰收饼。统战部、侨办、台办等单位常在节日邀请侨胞、台属举办茶话会,共叙亲情友情及祖国统一大计。2007年,国务院规定中秋节放假一天。
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旧时有重九登高的习惯。早晨以重阳糕为点心。点心铺在出售重阳糕时,还在糕上插红绿色小三角旗,借以招俫顾客。1988年起,重阳节被国家规定为敬老节,这天,各单位都要慰问退休的老人并馈赠礼物;县(市)和乡镇的领导到敬老院看望老人。
冬至节 俗称过冬。旧俗认为“大冬小年”,特别看重冬至节。冬至这天,早晨吃汤圆,中午菜肴也比较丰盛,和清明、七月半相似,家家都要祭祖。
腊月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传说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寺于这天用香谷等做成粥供佛。民间则以米、赤豆、绿豆、豇豆、红枣、莲子、桂圆肉、花生仁等做成腊八粥食用,以庆丰收。
除 夕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前,一般人家多办好年粮(蒸年糕、馒头),搞好掸尘(大扫除),也准备了过年的菜肴,等等。当天,多于午后贴春联,换上新年画。入夜,先祭祖,而后合家聚餐守岁,屋内灯火辉煌。待至更深,先接灶,再敬神,神前点天香,须一支接一支延续下去,备极虔诚。守岁后,长辈要给幼辈压岁钱。放烟花,燃爆竹,看电视春晚联播,千家万户一片欢腾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