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  族

一、少数民族构成
通州境内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以侗、苗、土家、壮、彝、满、蒙古等民族居多。1995年,开展全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普查,基本掌握其分布、户口婚姻、经济状况。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地婚进的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多,至2009年6月,全市有少数民族36个1921人,散居在19个镇和通州经济开发区。少数民族中侗族63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32.79%;苗族450人,占23.43%;土家族155人,占8.07%;壮族130人,占6.77%;满族73人,占3.8%;其他少数民族483人,占25.14%。
2009年6月通州市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一览表
表31-6
单位:人
民族开发区金沙镇西亭镇二甲镇东社镇三余镇十总镇骑岸镇五甲镇石港镇四安镇刘桥镇平潮镇平东镇五接镇兴仁镇兴东镇张芝山镇川姜镇先锋镇合计
蒙古族820433-1--221-2126-3260
回  族836-5-31131-42--2141163
维吾尔族-1---2------1-------4
藏  族-3----------3----1-18
苗  族725253518401420261646518913144303712450
彝  族51634624152-10715-1-3277
壮  族6101671116676315333536310130
布依族-1118-612128-112-6131367
朝鲜族22-5-131-1-11-21----20
满  族1519-3-8---1-4842--15373
侗  族2422252948272230345998836177221782428630
瑶  族-813-3152102821-----147
白  族-44--411---------1--15
土家族7132812184449913644236207155
畲  族-3-------1----1-----5
水  族533---311122---12-3532
羌  族------------------1-1
锡伯族-2------------------2
傣  族---7-6------------1-14
景颇族---3----------------3
拉祜族-1--6---------------7
仫佬族-1------------4111--8
仡佬族----11-2---11-------6
土  族------------11-1----3
达斡尔族---1-----------3----4
哈尼族-1-----1-----------46
黎  族-1-2-1-----3-21--2-113
佤  族---1----------------1
阿昌族-------------1------1
纳西族2----1------------2-5
傈僳族-----2--------------2
塔塔尔族-1------------------1
独龙族-1------------------1
俄罗斯族-------------------11
穿青人-2----1-------------3
其  他-1-----1--1---------3
合  计8919784124105141627782108169186504645544461106911921
说明:“穿青人”和“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二、经济状况
因婚嫁至通州的少数民族人员,大部分属于贫贫结合,整体经济状况较差。2002年,全市开展少数民族贫困户调查(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900元视为贫困户),处于贫困线以下260户,特困户80户,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户低于全市平均收入水平。针对这一情况,通州市动员社会各方面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进行帮扶,动员和组织少数民族家庭进行小康户竞赛等活动,少数民族家庭经济状况逐步好转。2003年建立少数民族扶贫生产示范基地15个,吸收50多户少数民族进基地就业。至2009年6月,在整顿原扶贫生产示范基地基础上建立少数民族创富基地10个,吸纳少数民族就业81人,解决扶贫资金20余万元。
三、社会地位
通州市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在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和政协委员会中,都有少数民族人士当选为市人大代表或担任市政协委员。1993年,担选(任)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3人、第八届政协委员3人;1998年,担选(任)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3人、第九届政协委员4人;2003年,担选(任)市第十三届市人大代表6人、第十届政协委员5人,2005年增补政协委员1人;2008年,担选(任)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3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6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提建议、写提案,关心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回  族  市内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基本保留固有的风俗。饮食方面,回族民众不食猪肉,不食自死动物,不食一切动物的血液,不食没有以“凭真主名义”宰杀的禽畜等。婚姻方面,回民结婚时,要请清真寺阿訇写就“依札卜”(阿文婚书),主持结婚礼仪,诵经祝贺。丧葬方面,回民亡故后,先“洗埋体”,用净水冲洗遗体,再“缝克凡”,以白布作“殓服”,洒上香料,层层裹身,后“者那则”,举行殡礼,由阿訇为亡人祈祷,最后送至墓地土葬。回族丧葬特点:一是速葬,出葬不超过3天。二是薄葬,治丧不讲排场,一般不请客,不受礼。三是土葬,挖墓穴,用棺落葬。
其他少数民族  市内维吾尔族居民,有与回族相同的清真饮食习惯,以及相近的民族习俗,在本民族交往中使用维吾尔语言。侗、苗、满、蒙古、纳西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壮、彝、傣、朝鲜等其他少数民族,因人数较少,且分散居住,有部分人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俗,也有部分人饮食、风俗等习惯逐步融入当地群众。
五、少数民族组织
1988年12月成立南通县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景铁华。1993年更名为通州市少数民族联谊会。1994年11月,全市少数民族第二次代表会议召开,12个少数民族23人参加会议,选举产生少数民族联谊会理事会,会长景铁华,副会长保杰、马桂香、任伟东,秘书长保杰(兼)。1995年2月,市少数民族联谊会由一般社会团体变更为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代表景铁华。2000年9月,召开少数民族第三次代表会议,26个少数民族75人参加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会长保恭培,副会长孙桂敏、刘炳哲、关桂秋,秘书长孙桂敏(兼),理事13人。2005年11月,召开全市少数民族第四次代表会议,28个少数民族86名代表参加会议,通过《通州市少数民族联谊会章程》,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会长孙桂敏,副会长刘炳哲、关桂秋、保甜,秘书长保鹏,理事17人。2008年7月,增补李耀菊为少数民族联谊会副会长,增补3名少数民族联谊会理事。
六、少数民族事务
维护合法权益  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坚持为少数民族居民排忧解难,协调邻里纠纷,协助解决建房,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子女入托、升学、就业问题,帮助落实生产项目、解决扶贫资金。1997年起,将《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纳入“三五”“四五”“五五”普法教育实施规划;对提出申请并符合条件的118名少数民族同胞变更民族成份,为少数民族考生出具民族身份证明72份。2006年,成立少数民族宗教法律援助单位,帮助少数民族维权,为解决其矛盾纠纷提供帮助。2003年—2009年6月,落实资金20万余元,为30户少数民族草危房实施改造。
尊重风俗习惯  1993年起,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坚持宣传贯彻国家民委发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得到普遍尊重。2009年上半年,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为清真饮食店申领清真饮食标志牌,协调工商注册,协调广告牌更换、安装,协调有关单位对清真饮食的职工发给清真伙食补贴;妥善处理流动经商务工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当地群众之间、少数民族与外来打工者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对少数民族给予多方面照顾和帮助。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1993年起,通州市在少数民族同胞中开展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多做贡献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十百千”帮扶工程,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1995年6月,通州市川港毛纺织总厂被评为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8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妇联、市政协社会法制文教卫体委员会联合组织18名少数民族妇女“看通州”活动,激发少数民族同胞热爱第二故乡,共奔小康的热情。2004年5月,组织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者,参加南通市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好评。2005年5月,帮助三峡移民中少数民族家庭解决住房和生活、生产等问题,增进民族情谊,加强民族团结。2006年6月,确立江苏南通金平川律师事务所为“民族宗教法律援助单位”。2007年12月,组织少数民族参加南通市少数民族联谊会成立20周年暨第二届全市少数民族文艺汇演。2008年7月,组织少数民族20人召开“凝心聚力奔小康”座谈会,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创业致富。2005—2008年,连续4年开展“少数民族小康户”竞赛活动,评比表彰223户小康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