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

一、收入水平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大提高和收入结构的大变化。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1245元提高到2008年的8363元,增长5.72倍,年均增长12.6%。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从1992年不足三成,至2008年达到近六成;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由1992年近七成,下降到2008年的三成,收入主要来源从以农业为主向非农业为主转变,生活质量从温饱型向基本小康型转变。
1993—2008年通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统计表
表31-1
单位:元
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1.工资性收入2.家庭经营纯收入3.财产性纯收入4.转移性纯收入
199313694018543282
1994209665812619780
19952863122414946184
19963417154217385186
199736001564183856142
1998377118531659124135
1999389919851616109189
200040722047167845302
200142782119165641462
200245472299180964375
2003483526521863100220
200454322991208321337
200560453522192165537
200666803930207090590
200775204345233796744
200883634909256197796
二、消费水平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条件也迅速得到改善。生活不仅仅是衣着讲究,而且讲究生活的质量和品位。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1286元提高到2008年的6440元,增长4.01倍,年均增长10.6%。在消费结构上,食品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生活消费比重快速上升。1992年,农民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0.45,2008年下降至0.38,表明全市农民生活消费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过上富裕生活。1992年,农民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三大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7.4%,2008年占比达到37.9%,增加30.5个百分点。2008年,百户农民拥有小汽车2辆、摩托车75辆、电冰箱67台、空调51台、固定和移动电话233部、电脑27台、电视机162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40台。
1993—2008年通州市农民人均支出及居住情况统计表
表31-2
单位:元
年份人均总支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食品消费2.衣着消费3.居住消费4.设备用品及服务5.医疗保健6.交通通讯7.文教娱乐及服务8.其他商品及服务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19932134142450584507162402593824.2
1994314022489171278041914352843024.2
199535922582121214668223741951383128.7
19964553334614421839992628713812910639.4
19973953312212411459142951041581947140.2
19984074280711541097611831441352487342.9
199940963191102911812942091061302228344.9
20004705322598811911731281621504109539.4
2001418427909801427121071492413609946.0
2002426027441081129572138901874975049.4
20034716309112021365841841982834545050.5
200453113675146715769315918837851312051.2
20056472415015352337942862724385058755.3
2006670448491686237106925556557334911555.1
200778195761202226969840256591074215356.0
2008877064402428281824326488115280114056.3

图31-1  1992—2008年通州市(南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示意图
三、居住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房屋质量不断提高,楼房占比不断上升,居住面积不断增加。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1992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4.8平方米,房屋以砖木结构的平房为主。2008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56.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占比达到87.9%,楼房户比例从1992年的23.2%提高到2008年的90%,增加66.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