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篇  社会生活

1993年以后,通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万元,比1992年增长7.74倍,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8363元,比1992年增长5.72倍,年均增长12.6%。2008年,通州市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标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失业、养老、工伤、医疗保险等全覆盖。2009年6月,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0.19万人,职工工伤保险9.6万人,生育保险8.4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31.61万人,职工医疗保险13.08万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的较快发展。至2009年6月,全市有少数民族36个1921人;佛教、道教、基督教活动场所23处,教职人员82人,信教群众10万多人。
通州的风俗和方言,因成陆后各地迁来的移民群体不同而有所差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和价值取向的不同,风俗和方言中,有的被淘汰,有的发生变异,同时也产生一些新风俗、新俗语,并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