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一、血吸虫病
1993年,通州市对以往发现血吸虫的24个乡镇及6个毗邻乡镇共489个村进行自查、互查、复查、抽查4个回合的查螺,合计用工13.9万个工日,未发现钉螺。当年,江苏省暨南通市血防达标考核组对石港镇花园桥村、骑岸镇岸西村和正场乡五接桥村进行螺情和病情考核,未发现钉螺和病人。考核组对全市的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及历史资料图账等逐项严格考核验收,确认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94年起,每年对历史上曾有过钉螺的乡镇及五接镇开沙岛进行监测查螺,至2009年4月,共查出10个有螺条块,面积7351平方米,其中新坝乡新发现有螺条块4个,面积1050平方米。所有查出钉螺的河沟,均于当年进行2次以上药物浸泡,灭杀钉螺。截止2009年6月底,累计改造历史有螺环境488万平方米,占全市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76.25%。1993—2008年,每年进行血吸虫监测查病,未发现血吸虫病人。
二、肠道蠕虫病
1995年起,全市加大对肠道线虫病防治工作的力度,采取干预措施,对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进行集体驱虫,对农村感染机会较多的重点人群进行目标防治。1995—2007年,采用“驱虫康”进行人群集体驱虫398.1万人次。1999年,按照省部署进行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粪检抽查正场、五总各1个村共733人,各虫种感染率为:钩虫1.5%、蛔虫1.64%、鞭虫5.87%、溶组织阿米巴0.14%、蓝氏贾第虫0.68%、其他虫种3.14%。对2个乡镇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01人,蛲虫感染率4.95%。2002年,对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结核病院和6个中心医院1991—2001年的所有住院病案调查统计,11年中9个医院合计住院病人25.45万人,因寄生虫病住院258人,占总住院病人的0.1%。2001—2007年,每年抽取2~5个村进行肠道蠕虫病监测查病。抽查的感染率最高为4.48%(2003年),最低为0.59%(2005年)。2008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组织控制肠道线虫病现场调查,抽查5个乡镇5个村,粪检2583人,检出肠线虫感染者17人,总感染率0.66%,以村为单位的感染率0.39%~0.95%。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12%、0.27%和0.27%,未发现双虫及多虫感染。2008年11月,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有效控制肠道线虫病考评。
三、丝虫病
1995年,对平东等8个乡镇(每个乡镇1个村)5周岁以上9735人进行监测,未发现微丝蚴阳性。1996年,对金余等9个乡镇11个村9016人进行监测,未发现微丝蚴阳性。1997年,对川港等9个乡镇(每个乡镇1个村)9892人进行监测,并解剖库蚊1557只,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同年,经南通市卫生局考核,通州市达到国家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此后,常年坚持监测,未发现丝虫病新病人。2008年6月,通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晓钟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丝虫病防治先进个人”称号。
四、疟  疾
1993—1998年,全市疟疾偶尔发生。1999年,通州市作出自解放以来首次全年无疟疾病例报告。同年,经省卫生厅考核,通州市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此后,全市除极少数老疟疾病人复发外,无当地感染病人。自2005年起,输入性疟疾病例有增多趋势,主要是来自安徽等高疟区流动人口中的间日疟,以及因劳务输出在国外感染的恶性疟。2009年1—6月,报告输入性间日疟1例、输入性恶性疟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