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疾病控制
第一节 计划免疫
1993年,市卫生局对1990年起推行的计划免疫保偿制进行评估,并从1994年起调整收费和补偿标准,至2008年每年投保率保持在98%左右,保偿经费专款专用。
1993年1月,全市对0~4岁儿童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服苗,应服7.86万人,实服7.74万人,服苗率为98.44%;12月,根据全国统一部署,全市再次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服苗,应服6.91万人,实服6.77万人,服苗率为98%。此后,全市每年于1月和12月开展两次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服苗,服苗率均保持在98%左右。1993年起,全市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列入计划免疫,并在重点人群中推广第二类疫苗(甲肝疫苗、麻风腮三联疫苗、流感疫苗)的接种。同年,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建双卡率、建卡合格率、12~24个月龄儿童单苗接种率、“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菌苗、麻疹疫苗)覆盖率均达100%,通州被南通市卫生局评为“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先进市”。
1994年,全市接种甲肝疫苗4.73万人份,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2.97万支。金西、石港、五总、四安4个乡镇进行百白破三联菌苗和卡介苗的免疫效果考核。对全程接种百白破三联菌苗的儿童作锡克氏试验,阴转率100%,表明免疫全部成功;对卡介苗初次免疫儿童作结核菌素试验,阳转率为85%,达到规定要求。1995年8月起,全市将每月一次的接种门诊改为每旬一次,每次两天,城区实行按周接种。
1996年,新联镇接受全国计划免疫评审,单苗接种率和“四苗”覆盖率均为100%,卡介苗接种痕迹率达96.75%,受到评审团好评。
1997年起,将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列入计划免疫。当年进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调查,查出0~7岁寄内、寄外儿童3959人,逐一建卡,完善接种,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市计划免疫建卡率、建卡合格率、建卡及时率和“四苗”覆盖率均100%,“四苗”接种及时率93.9%。经南通市卫生局考核,通州市获得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一等奖。此后,全市计划免疫工作继续保持南通市领先水平。
1999年起,将麻风腮三联疫苗列入计划免疫门诊常规接种。2002年起,根据自愿原则,开展第一类疫苗的替代疫苗无细胞百白破、vero乙脑疫苗、流脑A+C疫苗的接种。
2003年起,对当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婴儿实行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制度。继续推行计划免疫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各接种门诊相继实现人员、房屋、设备配套到位,工作程序和要求执行规范,各项记录完整齐全,未发生过接种事故。2005年,经南通市卫生局验收,全市有9个计划免疫接种门诊达到示范化标准,其余14个接种门诊达到规范化标准。
2006年1月起,实行计划免疫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将2001年以后出生的儿童接种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南通市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2006年8月1日起,实行第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停止计划免疫保偿收费,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的费用开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考核后补助。
2007年3月,将原50家一般接种单位调整为20家。2007年9月起,对200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开展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9月第一轮接种率98.59%(280/284),10月第二轮接种率97.39%(112/115),2008年3月第三轮接种率100%(159/159)。
2008年3月,在金沙镇、平潮镇试行预防接种通知短信服务,随后在全市推开。2008年5月起,实施江苏省儿童扩大免疫规划,在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8种疫苗的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替代百白破疫苗,并将麻腮风、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等3种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2009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对全市8月龄至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儿童12.73万人,实种12.49万人,接种率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