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通州”网

2004年1月1日开通“中国·通州大众”网,按照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整合资源、互联互通的原则,把“通州大众”网打造成新闻信息、政务信息、经济信息和公益信息四大平台。“通州大众”网提供15个一级栏目、90多个二级栏目和更多的三、四级栏目,逐步成为政务公开、接受监督的窗口,沟通上下、畅通信息的渠道,宣传通州、结交客商的阵地。
2004年,根据政府政务公开的要求,“通州大众”网开通《大众论坛》《公众监督》等互动性栏目。《公众监督》栏目获得南通市第二届软件大赛优胜奖、通州市纪检监察工作创新争优项目二等奖。该系统投入使用至2008年8月18日,共收到网民建议、投诉等1.65万条,相关部门、单位的及时回复率95%以上。《新华日报》重要版面、《南通日报》头版头条以《通州有个便民网》为题对此进行报道。
2007年,通州大众网改版为“中国·通州”网,着重解决3个技术难题:与政务内网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采用主网站和部门子网站共同建设、信息同步、分别管理模式,实现信息源共享;根据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公众参与要求,建立网上直播及互动,增设《市长信箱》《民主测评》等平台,架设联系群众的桥梁。尤其是《民主测评》平台,具有保密、操作方便、快捷和覆盖面广等特点,为许多机关、部门使用。自开通至2007年末,登陆人数1.16万人次。在南通市所属县(市、区)政府网站测评中,“中国·通州”网在线测评分高居榜首。11月,《计算机世界报》华东版以《通州:以信息化推进“创新”“创业”“创收”》为题,重点介绍该网站建设情况。
同年,对“中国·通州”网互动栏目《公众监督》进行重点规划,安装新的模板,增加网民评论等功能,不断提高栏目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参与率。至2007年末,共发布网民信息9219条,回复9212条,回复率99.9%;较满意及满意8779条,满意度为95.2%。同时,利用《通州大众》工作简报纸质媒体,对该栏目中网民提交的咨询、投诉、建议及相关部门的回复情况进行跟踪和发布,对未能全部回复的单位进行通报,实现报网联动,进一步提升该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新华日报》以《通州电子政务“公众监督”回复率98%》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2008年8月,“中国·通州”网站归并通州网站管理中心统一管理。通州大众网站名称保留。
附:《南通日报》《江海晚报》记者站
1983年7月,《南通日报》在南通县设立记者站,常驻记者1人。记者站为南通日报社派出机构,主要承担对驻地的新闻采写任务。1995年7月,记者站工作一度中止。2002年8月10日,《南通日报》(含《江海晚报》)驻通州市记者站恢复。
记者站恢复后,主要从事《南通日报》对通州市的宣传报道工作。2002年,记者采写的《为了三个贫困学生——通州市国税涉外分局千里助学记》和《火炬燃烧四十载——通州金沙小学五(二)中队学雷锋追踪》两篇稿件列入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在防“非典”期间,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先后由《南通日报》用稿15篇,其中《冲锋在危难关头》《通州返乡农民重上务工路》列头版头条。2003年,整理埋没多年的渡江英雄王金文的事迹,以3000多字的通讯,在《江海晚报》“江海之子”专栏发表;挖掘出南通市文明新风典型——通州市国税局第二税务分局局长黄树森,他用自己获得的奖金、慰问金圆了6名贫困学生大学梦。2005年,《喜看通州民营经济“三变”》获中国城市党报年度新闻奖一等奖。2006年,通州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是通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记者撰写的《通州财政收入在苏中率先突破20亿元》产生较大影响。2008年,《通州严控会议及讲话时间》在《南通日报》刊登后,人民网、新浪网、新华网等网站,《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新华社《每日电讯》《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纷纷报道这一创新举措。2009年,反映通州村级监督工作的《点题述廉,从村官冒汗到群众鼓掌》,在23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二等奖。2009年7月2日,通州撤市设区,当天《南通日报》4版文章,反映通州近期发展成果,都由记者站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