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化遗存

通州文明最早起源于唐末,有较为丰富的文化遗存。2009年6月,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30处,包括古遗址2处,古墓葬2处,古建筑7处,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7处。其中,中共江北特委旧址、张謇祖居和张氏宗祠,被列为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卖鱼湾、渡海亭、二贤祠、张謇故居、朱理治故居等成为通州旅游景点。另有被列入南通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国家级3项,省级3项,南通市级4项)。
一、五帝观
五帝观位于金沙镇人民东路南侧,朝阳路口。前有关帝殿,供奉关圣帝君,明时建,清乾隆年间重修;中为三官殿,供奉三官大帝;后有翠微楼,为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两耳楼,乾隆六十年募捐建。五帝观几经沧桑,两耳楼和部分附属用房在抗日战争年代被拆毁,翠微楼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掉,只有前殿、中殿和部分附属用房保留下来,成为金沙镇仅存的明代建筑,改革开放后被南通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五帝观本为道观,旧时因建在金沙南土山上,人们惯称为南山寺。1949年,五帝观的道士还俗,房屋改作干部宿舍。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佛教信众对五帝观殿宇进行修缮整理,正式改为佛寺,即南山寺下院。
二、张氏墓祠
位于金沙镇进鲜港村。清末状元张謇的高祖父张元臣,于清乾隆年间,从石港迁至金沙东五里庙河南瞿家园定居。后因家境败落,到张謇祖父时,被迫卖房鬻地,迁居西亭,只留下祖坟1座。民国11年(1922年),张謇兄弟赎回瞿家园房产。民国13年,在原宅基地上兴建墓祠1座,并设小学,为张氏永久纪念。墓祠有房屋11间,呈凹字形排列,3间朝南,两边各有厢房4间,厢房与朝南屋间有走廊相联,大门两侧有石鼓1对,墓祠东厢房墙壁内嵌有1块张謇手书的《谒墓祠排律》碑。
(参见第十四篇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目《张謇故园》)
三、江北特委纪念碑
民国27年8月,中共江北特区委员会在上海成立,唐守愚任书记。随后,江北特委转移至金沙镇,进步青年姚溱(后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家成为特委的联络地点。在特委的领导下,通如海启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纪念特委的历史功绩,1983年金沙镇党委、政府在姚溱家旧址旁建“中共江北特委旧址纪念碑”。1998年,通州市委、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对纪念碑进行重建。重建后的纪念碑坐落在金沙中学、实验小学前蓓蕾园公共绿地内,碑高8米,主体部分似火苗,又像花蕾,暗喻“没有过去燎原的革命圣火,哪有今天幸福成长的祖国花蕾”。
四、西亭东桥铭碑
西亭东桥铭碑,民国15年立,记述张謇祖父由金沙迁居西亭后的兴衰变化及其祖孙三代与西亭的渊源关系。铭文由张謇亲撰并楷书,前有小序。碑青石质,高1.6米,宽0.85米,厚0.24米,碑心长1.3米。铭碑存于西亭镇政府内。
五、三门闸水利工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謇邀请荷兰、瑞典、美国、法国的水利专家共商南通治坍方案,规划筑堤围垦。民国3年,张謇兄弟集上海财团资本与当地乡坤50万两股银,在三余地区建办大有晋垦牧公司,进行围垦造田,当年筑成4米宽、2米高的海堤,以后逐年加高,形成南起同兴村、北至九门闸,全长16.16公里的黄海滩涂海堤。民国5年,张謇请来荷兰工程师特莱克,于歇御港(今团结河)出海口建南三门闸;民国6年在四丈头河出海口建中三门闸;民国8年在遥望港口建九门闸。闸门为木质铁边,闸身为混凝土结构,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仍发挥着水利调节作用。三门闸水利工程建成后,经十载开发,沿海一带形成全国著名的三余棉区。
六、大有晋公司遗址
大有晋公司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民国2年建立的第一个盐垦公司。公司原有临街房屋8间,院内建有3层洋房一幢,表门上“大有晋公司”5个大字为张謇题写,是当时南通城以东至沿海最好的房屋。民国31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日军拆毁。大有晋公司是张謇盐垦事业中规划最好的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张詧、徐静仁、江知源、江谦、章静轩、特莱克都是张謇兴办实业、教育、水利的精英,其规划建设的水利、排盐、灌溉系统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大有晋公司遗址位于三余镇向阳街三余粮管所内。
七、江谦耕读处
江谦(1876—1942),江西婺源人,汉字注音字母第一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是清末状元张謇的得意门生,与张謇、蔡元培等人共同创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曾任南通师范大学校长14年,其后还曾出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后因积劳成疾,江谦卸职回婺源养病,又因兵扰,于民国24年迁至南通县三余江家仓(现禹稷寺内),潜心向佛,所著佛学书刊甚丰,遗著《阳复斋丛刊》在佛学界享有盛誉。江谦在三余镇生活六七年,故居现存8间瓦房,均建有0.4米高的地基台,并各有宽约1.6米的走廊,后人称其为“江谦耕读处”。
八、三战三捷纪念碑
民国36年3月至民国37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31旅93团3次攻克三余镇,消灭国民党军1200多人,三战三捷,打破国民党军的“清剿”部署,扭转了局势,打通沿海南北通道,93团受到苏中军区电令嘉奖。2001年9月,三余镇建成三战三捷纪念碑,位于三余镇人民路南首革命纪念馆内,占地2500多平方米,碑高9米,阔2米,厚1.2米,碑基高1.2米,碑基平台96平方米。纪念碑用10块黑色大理石贴面,“三余三战三捷纪念碑”9个金色大字由当时攻克三余的93团政委胡辛人题写。
九、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
民国29年11月25日,梁灵光在北兴桥接管国民党县政府及县保安旅。12月1日,召开各区区长参加的行政会议,正式宣布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梁灵光任县长兼保安旅旅长。县抗日民主政府提出新四军团结抗日的立场,贯彻“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实行“三三制”政策、“政治民主、澄清吏治”的施政纲领。1990年11月25日,南通县人民政府在北兴桥镇人民政府大院内建纪念碑。碑体呈步枪对峙形,坐北朝南,占地60平方米,花岗岩质,高3.88米。纪念碑阳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由梁灵光题书;阴刻历史经过,由时任中共南通县委书记、南通警卫团政委(兼)周一峰撰写。
十、邹韬奋演讲处
邹韬奋(1895—1944),江西余江人,著名记者,生活书店总经理,抗日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89年7月在纪念邹韬奋逝世45周年之际,上海韬奋纪念馆在当年邹韬奋演讲处——温桥小学(现为韬奋小学)校园内的银杏树下特立碑记,碑文为:“一九四二年底民主战士韬奋在此演讲,疾呼团结、抗战、进步;抨击分裂、投降、倒退。”2000年12月,通州市委、市政府在原址重建纪念碑,碑坐北朝南,形似庄严而简朴的讲台。碑座为展开的白色书卷,碑身贴大理石,上部嵌韬奋半身照片,中部嵌原大理石质纪念碑,碑后为邹韬奋纪念画廊,内有其生平业绩及毛泽东、周恩来等题词。
十一、谢家渡战斗纪念碑
民国31年9月25日,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由粟裕师长、刘先胜旅长亲自指挥,在南通警卫团配合下,于谢家渡全部击溃由侵华日军南浦旅团52大队大队长保田中佐纠集的、企图侵犯二窎的日伪军400多人,击毙日军保田中佐以下70余人,击伤30余人,俘日军18人。此战对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鼓舞抗日军民斗志产生深远影响,延安《解放日报》曾予以报道。1995年9月25日,通州市委、市政府于当年歼敌之处(五甲镇陈墩村23组)建纪念碑,碑坐东朝西,占地960平方米,碑置于三角形四级平台上,碑座为长方形,长3米,宽1米,高1米,碑身呈利剑形,全高9.25米,钢筋水泥质,外包不锈钢,碑上阳刻“谢家渡战斗纪念碑”8个大字,由叶飞题词。阴刻碑文,记述战斗经历。纪念碑四周遍植松柏,外有围墙保护,为通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二、陆家老宅
陆家老宅,又名陆裕泰布庄,位于川姜镇姜灶社区老街杨家弄内,坐北朝南,清代中后期建成。正屋7开间抬梁式砖木结构,屋顶为硬山式,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庄重雅致。正厅3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正厅用料结实,柱体粗大,柱础为石鼓形,柱头雕花。檐枋、穿插枋都有装饰花,手法多样,运用透雕、高浮雕、浅雕等多种技艺,图案多为吉祥寓意花卉,辅有福禄寿文字图样,玲珑精致。陆家老宅具有典型清式建筑风格,为通州少见的现存古建筑。
通州市列入南通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09年6月)
表28-1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保护级别公布时间
1民  俗僮子戏国家级2008
2传统技艺蓝印花布国家级2008
3传统技艺南通刺绣国家级2008
4传统舞蹈抬判省级2009
5传统舞蹈荷花盘子舞省级2009
6传统技艺西亭脆饼制作技艺省级2009
7民间文学魏二郎(长篇民歌)南通市级2008
8传统舞蹈跳财神南通市级2008
9传统美术南通木版画南通市级2008
10传统技艺红木雕刻南通市级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