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特色文化
通州市各地特色文化纷呈,西起五接镇,经平潮、平东、刘桥、四安、石港、西亭、骑岸、十总、东社9镇,南接金沙、二甲、川姜镇,形成由西至东拐南的倒“L”型特色文化长廊。刺绣、板鹞、僮子戏、蓝印花布等非遗项目,楹联、灯谜、书画、武术、盆景、京剧、民间舞蹈、红木雕刻等民间传统文化和工艺各有千秋。
五接镇风筝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喜爱放飞板鹞风筝,民间制作板鹞风筝大多配有绘画,材料多以竹、布料、葫芦、尼龙绳为主,风筝随风飘飞,大小哨口迎风鸣响,被誉为“空中的交响乐”。风筝制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2000年,五接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风筝)之乡。2004年,南通支云哨口风筝有限公司在李港投资建设风筝生产基地,利用李港的老艺人设计、生产礼品型小板鹞风筝。五接也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南通刺绣保护基地,全镇有两家刺绣企业,100多名绣女,产品年销售3000多万元。2009年,南通天香绣公司创办的首家民办博物馆——南通刺绣博物馆落户该镇。
平东镇为红木雕刻艺术之乡,红木雕刻工艺有80多年历史。全镇初具规模的红木艺术雕刻企业10多家,能工巧匠80多位,从业人员5000多人,为南通市乃至江苏省重要的红木雕刻工艺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中通州东方红木雕刻有限公司的“真谛”牌红木家具是南通名牌产品,“仿明棋台”获中国艺术家具展销会创新设计三等奖,小件工艺品获香港旅游品三等奖。江苏省红木研究基地、通州恒坚红木艺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皇宫陈设产品专供北京市场。森星红木艺术品厂生产的“功夫茶具”风格独特。2008年,平东镇红木雕刻艺术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刘桥镇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楹联和灯谜文化名扬全国,楹联、灯谜名家以顾焕清为代表,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刘桥镇也是哨口风筝之乡,从事风筝制作的有120多人,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2009年,刘桥镇被南通市文化局命名为“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并成功举办13届风筝节(风筝交易会)。刘桥风筝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均作专题报道。
四安镇以民间戏剧演艺活动著称,僮子戏具有上千年历史,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具有浓郁地方乡土气息的僮子戏(通剧)深受农民观众的喜爱。四安通剧团长年活跃在乡间村头,对通剧的传承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石港古镇文化资源丰富,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京剧)之乡。并且形成京剧、盆景、书画和武术四大特色文化品牌。石港盆景、书画艺术爱好者们把培育创作的盆景、书画作品推向市场;镇京剧队、武术队、龙灯队也外出参加庆典、开业等表演,步入商业范畴。文化旅游景点——渔湾风景区,以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吸引省内外众多旅客观光旅游。
西亭镇为脆饼制作之乡和张謇祖居之地,西亭脆饼作为江东食品一绝名扬四方,其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脆饼食品产业成为西亭镇的支柱产业。镇内的张謇祖居和墓碑为南通市级文保单位。
骑岸镇是民间歌舞之乡,民间舞蹈《荷花盘子舞》曾在北京怀仁堂演出;长篇叙事歌《魏二郎》是江苏十大长歌之一,为历史遗存的长篇民歌。这两项分别被列为江苏省和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地挖掘的龙凤锄头箫是罕见的民俗文物,被南通博物苑收藏。根据锄头箫民间故事改编的舞蹈“锄箫舞”广为流传,并在各级舞蹈比赛中屡屡获奖。
十总镇也是红木雕刻工艺之乡,民间艺人将传统的雕刻艺术融入各式家居用品中,并转向“文房四宝”等旅游艺术小品生产。全镇有初具规模的红木雕刻企业7家,从业人员500多人。红木雕刻艺人刘华被评为通州十大文化名人和全国红木雕刻“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红木家具、旅游商品、艺术品销往全国,部分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2008年全镇红木雕刻产品产值约1500万元。
金沙镇特色文化以打麦号子、舞龙等民间歌舞、宗教文化和动漫文化为主。界牌村的舞龙队长年活跃在农村,先后多次参加省内舞龙交流或比赛活动。南山寺为南通地区重要的宗教场所和文化旅游景地。动漫创意园已有4家企业入驻,动漫游戏龙头企业——妙吧动漫制作公司生产的52集动漫片《孔小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东社镇为忠孝文化之乡。坐落于镇区东首的忠孝文化园占地百亩,园内耸立的古代忠孝故事石碑惟妙惟肖,百名将军书法各具异彩,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景点。
二甲镇为蓝印花布之乡,从事蓝印花布印染制作有数百年历史,蓝印花布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由振兴染坊利用小青缸手工染制的纯天然蓝印花布热销国内外。香光莲寺坐落镇区,为苏北著名宗教场所。
川姜镇为中国家纺之乡,位于镇内的中国南通家纺城,实行产、学、研、销一条龙,家纺版权交易和版权管理在全国领先,家纺花型设计版权保护项目被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列为“世界优秀示范案例”,其经验向国外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