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文化
一、阵地建设
1993—1999年,通州市创建省和国家群众文化先进市时期,市委、市政府对城区及各乡镇加大文化阵地达标建设。1993年1月,由市政府拨款,南通市文化局资助,扩建市文化馆。3月,通州市顺利通过省、南通市群文创建验收小组的检查验收,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市,石港、正场等7乡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1995年5月,通州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1996年,省群文创建开展第三次评比,兴仁、骑岸等6个乡镇进入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行列。1997年,南通市第一家省级农村儿童文化园——兴东镇农村儿童文化园建成。1998年初,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称号。是年,横港、平潮等15个乡镇建成省级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其中12家乡镇新建或扩建了文化站活动用房,横港、金西和平东文化站的建筑面积都超过了1000平方米。李港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风筝之乡”。
2000—2003年,全市群众文化进入创建省文化示范县(市)阶段。2000年12月在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石港镇被命名为“中国京剧之乡”,李港乡被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2001年,兴东镇在南通市率先村村建成千册图书室,《南通日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
2004年,全市开展“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平东镇牛桥村、石港镇新貌村、兴仁镇长林桥村被评为通州市文化示范村。
2005年,通州市通过文化部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查验收,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为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市委、市政府于3月中旬召开全市特色文化村(居)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五接镇李港村、平东镇新三十里居等10个村(居)列入市首批示范特色文化村(居)建设,并确定10家市直单位挂钩给予资金扶持。年末,10个示范特色文化村(社区)初步建成。
2007年,通州市开展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12月,在各镇自行推荐和有关部门筛选的基础上,开展首次十佳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评选活动,全市50多家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有16家参加评选,金沙镇虹西村、三余镇红专村、石港镇广济桥社区、石港镇志田村、四安镇酒店村、兴仁镇长林桥村、平东镇牛桥村、平潮镇九圩港村、先锋镇双盟村、刘桥镇刘桥社区文化活动室被评为十佳村(社区)文化活动室。
2009年,市文化局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组织推进“文化12345工程”。至6月底,全市10支业余文艺团队规划完毕,有6支队伍建成,20个村镇文化示范阵地确定创建范围和具体创建标准,十大“夜文化”广场初具规模型态,活动正常。
二、队伍建设
1993年起,由于一批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年骨干相继退休,文化队伍呈现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1998年,市文化局和市人事局等部门制定出台《通州市文化局局直事业单位聘任聘用制实施办法》,在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择优选聘人员,优化人员结构。2003年,文化局先后制定《通州市文化系统社会公益型事业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等4个文件,按照“公开、公平、择优”原则,跨单位选拔优秀人才。屡获小品表演奖的市歌舞团许君,竞聘市文化馆任副馆长。在优化人员结构、竞争上岗的基础上,文化局还积极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和工效挂钩的分配原则,推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分配相分离的办法,讲究实绩、贡献和效益,使收入分配向演出一线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2002年,市歌舞团被评为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受到省文化厅表彰。2004年,市文化馆被评为全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表彰。小品导演杨洁、张松年,演员张贺林先后获南通市劳动模范称号,小品作者顾学军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9年,通州市政府办转发市文化局、人事局、财政局、机构编制办公室联合制定的《乡镇文化站管理暂行办法》,对乡镇文化站的任务、人员、经费、设施、管理等加以规范,并确定乡镇文化站性质为全民所有制性质,促进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2001年,镇机构改革,文化站改名为文化服务站,人员由镇政府管理。12月,市文化局、人事局联合出台《镇文化服务站管理补充意见》,对镇文化服务站的干部任免、人员管理、新人录用等作出明确规定。2004年6月,市文化局、人事局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乡镇文化服务站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的意见(试行)》,就乡镇文化服务站人员的职业资格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及资格认定的管理工作等作出明确规定。同年10月举行第一次乡镇文化站人员职业资格认定考试,30多人参加公共基础知识笔试和文艺才华展示考试。2004年6月17日和2005年6月30日,《中国文化报》分别以《江苏通州推行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和《不是谁都可以进文化站——文化站准入制度之‘通州版’》为题全面报道。2005年,通州市文化局的“乡镇文化服务站人员的职业资格认定”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创新奖二等奖,并在全省推广。
2008年1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重点栏目《高举旗帜,科学发展》中,报道通州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以通州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江苏以人才战略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典型,介绍通州市向基层文化干部发放资格证书(即凡在镇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考核、培训后,持证才能上岗),促进文化繁荣的成功经验。
2009年6月,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在编人员1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4人。专业人员中专业艺术人才35人,群众文化人才22人,图书、博物馆人才13人;具有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35人。
三、文化交流
1993年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通州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显著增多,主要有:
2004年6月,市歌舞团部分演员赴韩国参加第八届亚洲艺术节,在釜山等5个城市演出僮子戏5场。
2005年7月22—23日,首届“长三角文化区上海·通州戏剧小品交流活动”在上海举行。7月22日下午,上海的《茉莉发廊》《一束康乃馨》和《盲人与小贩》与通州的《特别交警》《捡来的手机》《买荫凉》等5个小品,在卢湾区文化馆白玉兰剧场同场展演。23日,在上海金湾大酒店举行戏剧小品创作研讨会,市文化馆创作室主任顾学军介绍的“点子攻略”受到与会者好评。
2005年11月2—4日,应张家港市政府邀请,市文化局组织有关节目和人员参加张家港市举办的首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民间舞蹈《荷花盘子舞》参加巡街表演,哨口风筝等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在张家港进行展览,论文《江苏通州巫文化现象刍议》参加“民族民间文艺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获优秀论文奖。
2005年11月11日,应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邀请,市文化局组织市歌舞团、市文化馆等在上海南京路世纪广场举行“天天演”专场演出。演出节目有《通州号子动乾坤》《蓝印花布上画月亮》等。
2007年6月,市歌舞团参加南通文化团在韩国表演僮子戏4场。2008年5月,通剧团一行21人应韩国邀请,参加第11届韩国晋州面具艺术节,带去3个项目:一篇论文《若接若离,亦惊亦幻——杂技,中国戏曲中穿行的文化精灵》;一本图录专著《南通僮子戏》,汇集南通僮子戏20年的研究成果;一台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演出,演出的9个僮子戏充分展示南通文武僮子的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