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选介

一、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
该校位于金沙镇育才路3号,前身为金沙职业中学,建于1985年,1988年晋升为县职业中学。1995年,学校升格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通过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验收。同年8月,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通州学院两校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机制。
2009年6月,学校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20.33公顷,固定资产近3亿元;共有教职工454人,95%以上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高级职称,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20余人,市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等各类名师17人,硕士研究生或在读22人。办学形式多样,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以高职为引领、中职为主体、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有中高职在校生7200人,成人本专科在籍学员1200多人,年社会培训5000人次。
学校实行以专业部为基础的运行机制,设有机电工程部、精密模具部、信息工程部、经贸外语部、艺术设计部、对口单招部、高职大专部等7个专业部,设有8大类专业近30个专业工种,其中省级示范专业5个,曾培养出多名全国、省市技能竞赛冠军,形成当年毕业生25%左右上大学、65%左右经学校推荐就业、10%左右自我创业或联合创业的良好格局。
至2009年6月,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20多项次。
二、通州市农业综合技术学校
该校位于刘桥镇北首,前身为新联水产职业学校,建于1984年,是一所培养现代农业、电子、电脑、机械和管理类等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校。2009年6月,占地面积8.95公顷,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74.32万元。有47个教学班级,在校生1916人,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99人,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28人,高级职称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40%。
学校建有微机室、多媒体演示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多功能家用电器实验室、财会模拟室、语音室等28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拥有数控车床、汽车维修、制冷设备维修、钳工、模具等8个现代化实验实习车间;设有网络中心、报告厅、电子阅览室、教师课件操作室、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实训设备301万元。学校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江苏省示范专业。
2007年,学校附设连云港东海技工学校,同年5月与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南通明德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筹)。
学校注重课改推进工作,大胆改革文化课、专业课课程结构、教学模式。2007年—2009年6月,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有近30人获奖。
三、通州市建筑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该校位于老通掘公路,通州汽车站北侧,建于1985年2月,为全省首所县(市)办建筑中专学校,隶属通州建筑工程管理局。1994年被省教委定为“全省成人中专评估首批合格学校”。2004年,学校改由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
学校占地2.67公顷,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600万元,有教职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中、高级职称教师14人。在校学历班23个,学生1273人,联办大专、本科函授学员440人。
学校主要从事建筑类学历教育、建设系统职业培训及特殊工种技能培训。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经济管理、建筑设备安装等专业,并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职工大学等高职院校联合开展远程网络、函授等形式的高职教育。学校拥有先进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有覆盖整个建筑专业教学的多个实训室,与市内外多家建筑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建有校园互联网、校园广播及闭路系统。
1993年—2009年6月,学校共进行职业技能及安全生产培训10万多人次。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成人中等教育先进学校”、省教育厅授予的“全省成人中专评估首批合格学校”“成人中等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并被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评为优秀单位,被省建设厅评为建设系统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四、南通市通州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该校位于金沙大桥北,前身为南通县卫生院医士训练班,建于1952年。后几经变更,于1993年更名为南通市通州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003年,学校增挂“通州市卫生教育培训中心”“中共通州市卫生局委员会党校”“通州市继续培训基地”3块牌子。2009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6027平方米,建筑面积4106平方米,有实验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各1幢,专用教室6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各1个,实验、实训室5个,固定资产320万元。在职教职工24人,专任教师11人,其中高级讲师3人,讲师5人,双师型教师5人,学生432人。
学校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公共实业管理等专业,先后与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发挥卫生教育培训中心和市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推进卫技人员和其他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