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节 思想道德教育
1993—1996年,全市围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培育“四有”新人,继续广泛开展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文明礼貌活动。1993年开展撤县建市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宣传“团结拼搏、放胆实干、自强不息、争创一流”通州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和上进心。市委宣传部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发行建市纪念章9.5万枚;创作、教唱《通州之歌》;举办建市书画展;组织17支文艺表演方队进行行街表演,观众15万人;摄制题为《春满通州》撤县建市庆典资料片,举办《春暖花开》建市大型摄影作品展览。3月,隆重纪念毛泽东为雷锋题词30周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向被海军党委命名为“学雷锋标兵”的通州籍现役军人孟国雄学习活动,掀起“学雷锋、树新风”高潮。
1994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号召全市上下广泛开展“创业兴通州、奉献在岗位”主题活动,以深化爱国兴市教育。市委宣传部组织“爱玛杯”创业兴通州、奉献在岗位演讲比赛,区、乡镇和市直机关各口20支参赛队60名选手,从不同角度讴歌全市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8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明星在这里闪光》为题,报道演讲活动场面。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后,通州市即着手制定爱国主义教育3年(1995—1997)规划,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列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首要任务。1995年先后组织开展“五百”系列活动,即:百首爱国主义歌曲演唱、百佳先进典型故事调讲、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映播、百本爱国主义书籍书评、百幅国画展览。组织开展“百千万教育工程”,即:组织百余名参加过抗日战争、有演讲能力的老干部组成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组),培训千名以上宣传员,对全市30万青少年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996年11月,市委、市政府命名市烈士陵园、“满门忠义”纪念碑、邹韬奋演讲纪念地、中共江北特委活动旧址纪念碑、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谢家渡战斗纪念碑、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三余烈士墓、西亭烈士墓9处为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组织“三讲一争”(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争一流)先进事迹报告团,精选市公安局等10个先进典型事迹在全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大会”上作首场演讲后,再分2组赴全市各地巡回演讲。11月,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同年,出台《通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
1997年,组织开展喜迎香港回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分别开展“迎香港回归诗歌朗诵会”“迎香港回归共创青年文明号”“迎香港回归巾帼风采”技能现场表演等各具特色的活动;各中小学校开展“我盼香港早回归”倒计时牌制作竞赛、少儿书画展、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书法、97名少儿百米长卷书画现场创作活动,组织中小学生观看中国近代史题材的优秀影片,教育广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争做“四有”新人。
1997年11月,市委八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在继续发扬通州精神同时,要在全体人民中确立“胸怀大局、爱我通州、奋发争先、携手共建”通州形象意识。翌年1月起,在《通州日报》开辟《如何增强通州形象意识讨论》专栏,半年共刊发讨论稿31篇。1998年,市委、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在实验小学前蓓蕾园公共绿地重建江北特委纪念碑,并确定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全市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利用日军侵占南通城60周年这一史实,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雪耻教育,激励青少年发奋努力,振兴中华。3—5月在青少年中开展纪念周恩来诞生100周年教育活动,全市各关工委组织744名报告员深入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对青少年作宣讲报告850场,倡导廉洁奉公、爱岗敬业以及少年立志为中华崛起而发愤读书的精神,受教育青少年17万多人次。
1999年,利用红十四军成立70周年契机,各级关工委组织在青少年中开展“学习、发扬红十四军革命精神,立志做新世纪‘四有’新人”主题教育活动。
2001年,组织开展“新世纪通州人新形象”主题大讨论活动,在《南通日报》推出专版,在《通州日报》开辟《人人创社会财富,个个塑通州形象》讨论专栏,刊出10多期,市公安局举办“通州公安民警新形象”征文活动,团市委开展网上新形象讨论活动。
2002年,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活动的意见》,组织编印“实施纲要”学习辅导材料和《通州市民文明知识读本》下发到每个单位、每户家庭,组织参加全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组织开展多层次道德实践活动,将公民道德建设和帮扶弱势群体相结合,实施“干部扶贫工程”“资助农村大病统筹工程”“扶贫济学工程”“再就业工程”,掀起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热潮;组织开展“志愿者进社区”“小手牵大手,共建好家园”等活动,开通“通州文明热线网站”,举办文明城市创建大型专题摄影展。
2004年,全方位开展市民文明卫生素质教育和实践活动。利用市民学校、基层党校、职工政校、电台、电视台、宣传画、宣传栏、横幅、传单等,组织市民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除陋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电视台、电台开辟《公民与道德》《文明称赞》《道德评议台》《城市管理大家谈》《曝光台》等多个公民道德教育栏目,通州大众网增设《崇学通州》《诚信通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多个专栏。市统一制作下发包括“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内容”“通州市民守则”(爱我中华,兴我通州,敬老爱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真诚守信,爱岗敬业)和“通州市十不行为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乱停乱放、不乱贴乱画、不破坏绿化、不损坏公共设施、不违反交通法规、不妨害公共秩序、不说脏话粗语、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宣传图板。编印《通州市民文明知识读本》送到城市居民、农民群众手中。举办道德建设系列座谈会和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10多场,在市民广场举行通州市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暨《市民守则》万人承诺签名活动。组织“当文明市民、树道德新风”摄影展。开展“道德建设看窗口”“文明与春运同行”“文明与我同行”“文明交通伴我行”等竞赛活动。
2005年5月,为贯彻落实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召开全市提升“三创”水平,培育城市精神动员大会,提出“培育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在全市掀起新一轮创业、创新、创优热潮。”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自5月下旬开始,向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外地工作的通州籍知名人士发信函200多封,发放调查问卷1.6万份,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举办“通州城市精神”大家谈有奖征文和“通州城市精神”表述用语有奖征集活动,收到征文406篇、表述用语548条。最终提炼出“自信、包容、求实、创造”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9月5日正式对外发布后,开展“通州城市精神宣传周”活动,印发宣传画1.5万份,并举办弘扬“通州城市精神”摄影展和文艺演出。翌年,市文明办编写《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读本》下发全市各类学校。全市各学校纷纷组织开展以弘扬实践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激发未成年人热爱家乡、奋发学习热情。在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党员冬训期间,印发《弘扬和实践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材料汇编)》,在全市党员干部中进行城市精神宣传教育。同时,利用广播、电视、通州大众网、党政信息网和《通州大众》内部资讯,开设《市民谈城市精神》《实践城市精神推进重点工作》等专栏,组织宣讲团到全市各地开展宣传活动。
2006年,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学习宣传活动。4月和9月先后下发《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市组织开展学唱歌曲“八荣八耻人人须知”活动,组织开展“知荣辱是非、建和谐家庭”主题教育活动,推进荣辱观进社区、进村居、进家庭,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掀起“八荣八耻”荣辱观学习教育热潮。
2007年,市文明办牵头组织协调和谐新通州创建工作,市专门成立和谐新通州创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镇村、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机关、和谐校园、和谐医院、和谐关爱、和谐生态、和谐法治等“十大工程”主题创建活动。在南通电视台组织策划《和谐春风通州行》系列报道,在《南通日报》出《关注民生、共创和谐》通州专版,《通州市扎实推进和谐家庭创建》《通州市文明单位当表率促和谐》经验分别被省委《宣传工作动态》和《江苏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简报》推介。年末,首次评选表彰165个和谐创建各类先进典型,其中和谐新通州创建工作标兵单位15个、示范单位50个、先进单位100个。
2009年上半年,开展“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等系列特色家庭文化活动,推动和谐家庭创建;围绕“民富村美风气好”总体目标,组织开展“春联送村镇,文明进万家”“书香飘万家”结对共建赠书活动,启动“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