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
一、换届选举
1992年7—8月,以正场镇正场居委会为改选试点单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召开全县居委会选举工作会议。下半年结合县、乡(镇)两级换届选举,对全县36个居民委员会进行换届选举,除1个居委会外,均一次选举成功。此后居委会换届选举,改为每3年进行一次,并与村委会换届选举同步进行。
2002年,市民政部门根据中央、省、南通市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居民委员会进行整合,全市64个居委会调整为52个,并且统一更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2003年9月,遵循镇聘民选的原则,进行第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291名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被选举为社区工作人员。2005年6月,市政府批准成立海晏、北兴桥、三门闸、李港、五接5个社区,城镇居民全部纳入社区化管理。2006年6月,市民政局组织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选举程序有笔试、面试、考察和民主选举等,全市57个社区居委会在1个月内全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二、社区建设
2000年起,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权责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五项原则,全面开展社区建设。2003年,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改善基础设施,通过多方协调,社区办公用房、电话、警务室及活动用房都落实到位,人员工资也得到基本保障。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努力,逐步实现城镇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服务网络化、社区卫生特色化、社区文化系列化、社区环境美观化、社区治安保障化的目标。市民政局协助社区开展与驻区单位的共建活动,进行“共驻共建工作先进单位”评比竞赛,推进社区建设深入开展。2005年,市民政局就解决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和社区干部工资、补贴等问题,专门组织人员到外地取经,结合通州市的实际,制订出具体解决办法,使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办公经费、办公用品得到妥善解决,办公和服务用房也有所改善。
三、社区服务
1997年,启动社区服务工作,主要通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2000年,成立由市计经委、民政、地税等25个相关部门组成的社区服务协调领导小组,制定《通州市社区服务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解表》,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初步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并且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中长期规划。是年,全市建成4个社区服务中心,24个社区服务分站,10个双拥优抚站,158个军人服务站,1个志愿者协会,4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分站,有志愿者1305人,开通4条求助热线。2001年,志愿者协会会员发展到近万人,建立3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8个居委会服务分站,兴办社区服务网点125个,开展服务项目120多项。2002年,市政府将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当年建立2个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服务站和20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城区社区服务网络框架初具规模。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和服务网点面向社区开展小区物业管理、青少年职业教育、下岗职工就业培训、医疗康复、健身娱乐等多项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壮大,建有1个志愿者总站、6个分站,社区工作人员600多人,社区志愿者数万人,组织近20次大型为民服务活动,服务内容涉及医疗保健、家电维修、科普宣传、法律服务等多项。2006年,根据国家民政部等四部委关于开展“万家社区图书援建活动”的要求,全市共有372个农村社区和52个城市社区参与此项活动,获赠图书9.78万本。市民政局、金沙镇虹南社区分别被中央文明办、国家民政部等四部委授予“万家社区图书援建活动”组织奖和“学习型社区”称号。2005年、2009年金沙镇被南通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授予“南通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