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法宣传

“二五”普法从1991年开始。主要进行“四法、两条例、一决定”(土地管理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行政诉讼法和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二五”普法期间,将每年的12月4—10日定为宪法宣传周。同时,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周、法制教育录像片放映月等活动。市普法办与市广播电台联办32期“普法园地”专题节目,开展宣传活动。1995年5月,市委宣传部、市人大法工委、市政府办公室、市司法局、市普法办公室联合组成3个普法考核验收组,对全市9个区所在地乡镇、6个市属企事业单位、市直3个局和3所完中共21个单位的“二五”普法工作进行考核验收。8月,通过了南通市“二五”普法考核验收小组的考核验收。12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5万人参加省举办的“二五”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二五”普法期间,共普及46个法律法规,有83万人参加普法学习。举办各类普法骨干培训班1160期,培训骨干8.02万人;上法制课8750场,受教育公民262.5万人次;征订发放各种普法教材23.24万册,法制录像片250余盘;编印普法宣传资料14.6万余份;刊出黑板报、专栏1794期,普法简报34期;先后举办或组织参加法律知识竞赛7次,参赛人员达40余万人次。1996年,通州市被评为全省“二五”普法先进县(市)。
“三五”普法从1996年开始。总体目标是继续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进一步增强全市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1996年,市普法办在石港镇和南通市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进行“三五”普法试点。1997年,市司法局与通州日报社联办“法在我身边”有奖征文活动,与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办“残疾人政策法规”知识竞赛。6月,成立由52人组成的市普法讲师团,为市供电局、通州广场有限公司、三余镇、江苏双鹤集团等14家单位辅导宣讲22个法律法规,共讲课65场,听课7400人次。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通州日报》、通州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分别开设《法与百姓》《通视110》《法庭传真》《普法园地》专题栏目。在通州广场北侧建成13米长的法制宣传栏,向市民宣传法律知识。市普法办联合市综治委组织金沙城区的市中、市商校、市职中、金沙中学、市建校、通州电大等6所学校开展迎“五四”法律知识竞赛。实施乡镇普法宣传“三栏”(法制阅报栏、法制宣传栏、乡镇广播自办节目普法专栏)工程,当年11个乡镇建成法制宣传栏,7个乡镇建成法制阅报栏,80%的乡镇自办广播开设普法栏目。此后,乡镇“三栏”工程逐步向村(居)、企业延伸。1999年,通州市送法下乡由“三下乡”变成“四下乡”的做法,被《法制日报》头版录用,《人民日报》转载。2000年,市成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组建青少年教育报告团,为19所市属学校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为全市各初中和小学聘请420名校外法制辅导员。先后在市人民法院、通州高级中学、通州职业高级中学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为搞好“三五”普法考核验收,市抽调人员对市直机关、各乡镇、市管企业、市属学校等147个单位的“三五”普法进行考核验收,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78%。9月,通过南通市“三五”普法考核验收,普法台账资料和实施乡镇普法“三栏”工程,被作为典型推广。
“四五”普法于2001年启动,主要目标是实现“两转变、两提高”,即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转变,全面提高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四五”普法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市普法办继续与市广播电台、《通州日报》、通州电视台联办《普法园地》《法与百姓》《人法同行》专题栏目,在市党政信息网上开通“法律服务直通车”主页,面向全市宣传法律常识。2002年,“四五”普法全面推开,市司法局面向全市开展农村法律咨询日、“法律早市”等活动,共设立法律咨询站27个,发放法制宣传材料2万余份。2003年4月,市成立“四五”普法讲师团,由市有关部门的专业法律工作者、教师、检察官、法官等33人组成,在全市巡回演讲。2004年,围绕贯彻《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以《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为契机,举办各类学法培训班368场(次),举办领导干部学法讲座4次,市四套班子领导撰写学法“千字文”6篇。在市委党校成立通州市党员干部法制宣传教育辅导中心。组织33家行政执法部门和4家企事业单位成立市法制宣传教育流动展览中心,制作宣传展板76块。市成立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和青少年维权中心,建立3所示范性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金沙、平东等镇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十总镇开展“千名中小学生告别网吧”签名活动,川港镇成立首家外来人员法制教育夜校。市司法局与市教育局联合组成两个检查组,对市属12所完中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进行考核验收。为使三峡移民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6月底,市司法局开展“情系移民、送法到家”活动,组织局机关、镇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负责人,对定居在5个镇的57户三峡移民逐户进行走访并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005年,组织编写副科级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题库,配合市法制办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6月底,组成6个考核小组,对各镇、市级机关、企业等72家单位的“四五”普法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五五”普法从2006年开始。在认真总结“四五”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入手,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副科职以上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突出青少年学法重点,抓计划、师资、课时、教材四落实,组织青少年模拟法庭,到法制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利用寒暑假开展“我与家长同学法”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137人,配备率100%。开展“送法进企”“企业家学法沙龙”活动,举办法制培训班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法教育。在外来人员集中的地区,建立“通州市新市民法制学校”,开展“三三”活动,即:送一本法律知识读本、一幅法制宣传画、一张法律维权卡,每天宣传一个法律小知识,每周一堂法制课,每月一次集中法律咨询。在农村主要是落实“五个一”和开展“五小”活动,每村建一个法制宣传栏、开办一个广播栏目、办好一个法制学校、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每户发一本法律知识读本,采用“小课堂、小竞赛、小讲座、小演出、小论坛”等形式,把普法工作做到每家每户。2007年,对常年在外的10万建筑铁军,启动“普法万里行”活动,普法讲师团累计行程1.2万多公里,宣讲法律、法规、条例25项,发放各类教材3.2万册,做到“建筑工地在哪里、送法送到哪里,建筑铁军在哪里、学法学到哪里”。2008年,在电视台开设“平安法治通州”专栏,在互联网上开通“中国通州普法网”,点击达54万余人次。是年,结合市级机关副科职领导干部驻村入户调研,开展“万、十万、百万”活动,即:组建万人法制宣传队、发放十万份(册)法制书籍(资料)、教育百万人,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面。2009年5月,建立城区法制一条街,在每个公交站点设立法制橱窗,以小品、漫画等形式,宣传法律法规。
1993年—2009年6月,全市共举办法制讲座4800余场,举办各类普法培训班3530余期,开展法律咨询5600余次,接待群众1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40万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