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配合各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和发动老干部、老教师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关爱工作,创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村、示范村,开展学科技、奔小康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1993年—2009年6月,全市有6个单位被评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9人次被评为省以上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7人次被评为省优秀“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1995年,季汉中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市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一、组织建设
1986年6月,南通县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1993年4月更名通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陶景泉任市关工委主任,副主任5人;6月聘请季汉中为常务副主任。2001年起,由市委副书记兼任关工委主任,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1名领导兼任副主任,市委办、政府办等24个部门为市关工委成员单位。2005年7月聘请陶国良为常务副主任,2009年4月聘请名誉主任、副主任(驻会)各1人。
1993年,全市有乡镇关工委组织49个、开发区关工委组织1个。1998年4月,市委明确各镇、开发区及市直机关各部门均由分管党务的副书记或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兼任各自单位关工委主任,从党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人员中选1人担任常务副主任。2001年开始,关心下一代组织由乡镇延伸到行政村(居),并向村民小组、居民楼延伸。教育系统各个学校均建立关工委组织。2007年10月成立市民营经济关工委。2008年4月成立金沙、开发区等11个工商分局民营经济关工委。至2009年6月,全市有关工委组织748个,其中镇19个、开发区1个、市级机关74个、村(社区)270个、学校99个、民营企业257个。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老战士)1.87万人。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指导员7人、报告员869人、辅导员1700多人。
二、主要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 1993年起,市关工委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大节日等,每年开展1~2个主题教育活动。1998年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开展“看成就、话改革、争贡献”教育活动。1999年开展“三颂、三热爱”(颂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2002年围绕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2004年围绕宣传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中华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开展“牢记历史、振兴中华、建设新通州”主题教育活动。2006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教育。2008年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活动,组织报告团(队)101个,编写宣讲材料230篇,受教育青少年15万多人次;收到征文1200多篇,57篇文章在省征文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7篇。市教育局关工委组织举办“老少同心迎奥运风采展示活动”等,不少单位举办以迎奥运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同时开展“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活动。各学校把“四德”教育与德育课、班会、团队活动有机结合。2009年上半年组织开展“迎国庆、颂祖国、我为祖国添光彩”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预防犯罪 1993年起,各级关工委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重点开展“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教育。2000年4月,市关工委协同市政法委组建法制教育报告团,下半年为各市属中学选配法制副校长,各镇关工委为辖地中小学校选聘“五老”法制辅导员、宣讲员等222人。通过上法制教育课、办模拟法庭、黑板报、宣传画廊等多种宣传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至2009年6月,全市作法制报告3122场,受教育青少年221万人次。2006年6月12日,市成立关爱工作团,各镇成立关爱工作队,至2009年6月,全市有关爱工作团1个、关爱工作队23个、关爱工作小组427个,关爱工作志愿者2.19万人。
2004年7月,市关工委组织发动“五老”配合文化局,对网吧进行义务监督。至2009年6月,受聘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的“五老”有150多人;先后有7人次受到省关工委、文化厅表彰,60人次受到南通市表彰。
2006年起,建立帮教落后青少年小组,至2009年6月,全市建有帮教小组427个。组织1000多名“五老”帮教失足青少年350人。同时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结对帮教。
扶贫助学 1995年,川港镇首先建立扶贫教育基金会,筹集近10万元资助贫困生。2000年,市级机关组建教育扶贫基金会,集资5万多元,资助特困学生134人。2001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协调会筹集78万元,同时,镇关工委发动社会力量资助,使面临辍学的2000名贫困学生安心学习。2002年—2009年6月,“五老”筹集资金761万余元扶贫助学。2008年,全市关工委组织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赠56.45万元,扶助灾区贫困学生。
校外教育辅导站 1990年9月,刘桥镇退休教师张金华建办南通县首个校外辅导站。2000年,全市开展关心下一代先进村(居)创建活动,把建办校外辅导站作为先进村评选必要条件。2007年,市委第14次常委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校外辅导站建设,市委办下发《关于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明确把校外辅导站建设列入文明村考核内容。至2009年6月,各镇村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村(社区)关工组织为主体,以“五老”为骨干,通过村校、村企、村组联办等形式,建办校外辅导站490多个,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育人体系。2008年12月,在南通市校外教育辅导站先进事迹巡讲活动中,五接镇复成村中心辅导站、兴东镇土山村校外辅导站作经验介绍。
创建关工示范村 2000年,在全市开展“一教(思想道德教育)、二有(有组织队伍、有阵地)、三帮(帮学、帮困、帮教)、四无(无失学儿童、无违法犯罪、无计划外生育、无不孝子女)”关工先进村创建工作。市委将此作为农村工作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至2005年,全市有关工先进村325个。通州创建关工先进村做法在全省推广。2006年开始,全市开展以“八好”(关工组织建立好、活动阵地建设好、“五老”人员发动好、教育活动开展好、四帮措施落实好、三结合教育网络好、育人环境氛围好、制度健全执行好)为标准的关工示范村创建活动。2007年开展创建南通市级示范村活动。至2009年6月,全市有关工示范村12个,其中4个村被评为南通市关工示范村。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4年,根据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发动各级关工委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建议有关部门就地取材,选择革命斗争发生地、革命纪念地、革命烈士墓、历史名人遗迹等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9年,市关工委汇编印发《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各地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教育和实践活动。2002年,市烈士陵园、邹韬奋演讲纪念地被命名为南通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2009年6月底,有南通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通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个、镇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5个。
2009年6月通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览表
表20-5
名 称 | 坐落地 | 始建时间 | 名 称 | 坐落地 | 始建时间
|
三余烈士陵园 | 三余镇 | 1945 | 满门忠义纪念亭 | 骑岸镇 | 1995
|
通州市烈士陵园 | 金沙镇新金东路 | 1959 | 曹顶纪念园 | 平潮镇 | 1996
|
53个死难同胞纪念碑 | 十总镇 | 1965 | 范仲淹塑像 | 骑岸镇 | 1996
|
渡海亭 | 骑岸镇 | 1983 | 邢法、袁世晃塑像 | 市少年宫 | 1997
|
邹韬奋演讲纪念地 | 韬奋小学 | 1989 | 朱理治铜像 | 余西小学 | 1997
|
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 | 北兴桥 | 1990 | 邹韬奋塑像、烽火亭 | 十总中学 | 1997
|
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 | 韬奋小学东首 | 1991 | 石港解放纪念碑 | 石港镇 | 1999
|
实验小学旁 | 1998 | 忠孝文化园 | 东社镇 | 2008
|
谢家渡战斗纪念碑 | 五甲镇 | 199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