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1993年2月,南通县妇女联合会更名通州市妇女联合会。1993年起,市妇联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方针,发挥妇联在通州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作用。组织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1999年,49个乡镇均成立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至2009年6月,通州市先后被评为省“雏鹰行动”达标县(市)、省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市、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市、省实施妇女儿童“十五”“十一五”规划示范市;石港镇被评为省妇女儿童工作示范镇;市妇联先后被评为省“三八”红旗集体、省“巾帼建功”活动先进集体、省农村妇女劳务输出先进集体、省“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省实施妇女儿童规划先进集体等。
一、组织建设
1992年末,全县有乡镇(场)妇女联合会50个、村妇代会887个、企业妇代会307个、妇女代表小组8643个。1995年10月,乡镇(场)妇女联合会换届选举。各行政村、乡村企业妇代会进行整顿建设。全市满50名女工的307个乡村企业和各村均配齐妇代会主任;健全妇女代表小组,配备妇女组长。1996年,全市乡村企业妇代会调整为292个。市级机关妇女工作委员会组建32个基层妇委会,其中6个为机关和事业单位联合委员会。7月5日成立通州市女知识分子、女领导干部联谊会,市委副书记张秀兰任会长。2000年在改制企业和新经济领域中建立妇女组织,全市组建私营企业妇代会477个。9月,全市首家集贸市场妇代会——市第一集贸市场妇代会成立。2001年、2008年,镇、村妇女组织统一换届,组建率均为100%。2004年11月成立通州市女经纪人协会。2009年6月,全市有镇妇女联合会19个、开发区妇工委1个、市级机关妇工委1个、机关基层妇委会56个、村(社区)妇代会270个、企业妇代会1906个。
二、代表大会
市妇女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93年9月27—29日召开,449名代表出席,其中特邀、列席代表50人。会议议题: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开拓奋进建立新功。会议选举产生市妇联第十一届执委25人。十一届一次执委会选举顾勤庄为妇联主席。
市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1998年11月8—11日召开,419名代表出席,其中特邀、列席代表59人。会议议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动员全市妇女为实现通州市跨世纪宏伟目标努力奋斗。会议选举产生市妇联第十二届执委25人。十二届一次执委会选举张效娟为妇联主席。
市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2003年11月27—29日召开,409名代表出席,其中特邀、列席代表50人。会议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妇女为通州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会议选举产生市妇联第十三届执委21人。十三届一次执委会选举张效娟为妇联主席。
市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2009年4月10—11日召开,429名代表出席,其中特邀、列席代表70人。会议议题:创骄人业绩展巾帼风采,团结动员全市妇女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通州而奋斗。会议选举产生市妇联第十四届执委21人。十四届一次执委会选举刁玉芬为妇联主席。
三、主要活动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1993年起,继续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简称《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通过巡回宣传、街头咨询、图板展示、知识竞赛、才艺大赛、结对帮救女犯、送法下乡等活动,引导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和谐法治环境。至2009年6月,普法培训妇女近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册),受理来信190多件,接待来访2400多人次,结案率98%。获得再就业咨询服务的下岗女工近6000人次,帮助农村妇女劳务输出6000多人次。
1994—1995年,对外省市婚嫁通州的3000名妇女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1996年,41个乡镇建立外来妹联谊组织。市妇联与有关部门不定期走访和慰问特困外来妹,至2009年6月,走访慰问790多人次。
1995年,市妇联利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契机,在市两台一报开设专题讲座和《我谈男女平等》等专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1998年6月,成立市妇女再就业服务中心(1999年1月更名为市巾帼家政服务中心),为下岗女工再就业提供咨询服务。2000年7月建市妇女法律援助站。2001—2005年,每年开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2006年启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下发《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实施意见》;在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中心设立家庭暴力投诉总站,在公安分局及基层派出所设立33个分站;成立市妇女维权法律顾问团,开展“送法进村”活动。2006年起,每年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系列活动。至2009年6月,表彰市平安家庭示范户120户,建立平安家庭创建示范点23个,王振华、瞿卫东家庭被评为省平安家庭,金云华家庭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示范户。《江苏法制报》《中国妇女报》报道通州市创建平安家庭的做法。
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 1994年,全市有家长学校1098所,家长参学率90%。1995年,刘桥小学家长学校被评为省模范家长学校;实验小学家长学校“苗苗热线·儿童心理咨询中心”被列为国家少儿研究课题。2001年1月,省家教工作会议在通州召开,市妇联作题为《更新理念,扎实推进,开创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发言。2006年,市妇联会同市教育局、关工委在五接镇大汐港村召开村级家长学校现场会,全面实施家庭育人工程。2009年6月,全市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424所,南通市级以上模范家长学校25所,其中省级4所、国家级1所(实验小学家长学校)。
1998年12月,全国妇联派人到兴东镇全国农村儿童文化园、中医院国家级爱婴小区、实验小学等单位调研。是年,开展“新世纪健康宝宝”评选活动,评出“新世纪十佳健康宝宝”及“新世纪健康宝宝”40人。2003年,市妇联、环保局以“环保—健康”为主题,举办首届绿色夏令营活动,至2009年6月,共举办4届,546名少年儿童参加活动。
2005年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简称“双合格”)活动。市妇联牵头开展“五个一”(家长与子女同唱一首歌、同读一本书、同说一次知心话、同参加一次社会道德教育活动、同为他人做一件好事)道德实践活动。许多家长学校开展富有创意的系列亲子活动。是年评选道德实践活动先进集体15个、先进个人12个、标兵家庭15个。2006年,市妇联争取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项目扶持,建立5个社区“儿童德育中心”。2007年成立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同时,开展“教子有良策”征集活动,评出优秀作品45件,其中19件在南通市获奖。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评选活动,评出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29人和“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优秀家长100人。
2006年开展留守儿童专题调研,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档案。各家长学校开通热线电话,发放联系卡,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通州“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家园”经验在南通市有关会议上交流。2007年,通州各新闻媒体发出“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倡议。市妇联组织开展“爱心家庭暖童心,牵手互助共成长”活动,启动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评选表彰百名优秀、“十佳”留守儿童。
“双学双比”活动 1989年起,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1994年4月,省“双学双比”活动现场会在南通市召开,通州有6个现场供与会者参观,市妇联作题为《抓龙头创高效,赛出一片新天地》经验介绍。25名乡镇企业女厂长参加“巾英赛”。是年,《新华日报》报道“通州女厂长现象”。1995年介绍专业户事迹的电视专题片《灵芝女的梦》获省《今日农家女》宣传活动二等奖。1996年8月2日,中央电视台二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通州有支扶贫娘子军》。是年,实施全国妇联提出的“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推广活动,各级妇联举办培训班750期,800名妇女获得绿色证书。1997年,五总乡五西村水稻单产753.5公斤,获省“三八”丰产方竞赛二等奖。1999年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10周年成果宣传。市妇联制作的专题片《小小灵芝做出大文章》获省二等奖;拍摄制作的“双学双比”工作图片在南通市成果展评比中获优胜奖;通惠食用菌商贸中心的灵芝系列产品和图片在北京参加展示。2003年6月,市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挂牌。
1994—2005年,市、镇妇联建龙头项目54个,建通州市级以上丰产方1052个,其中千亩以上丰产方2个;建立致富女能手联谊组织676个,会员4732人,开展活动1000多次,1.54万人次参加。开展争当操作、技术、生产、管理能手和千名女科技示范户带领万名妇女致富竞赛活动,致富女能手辐射参赛户1.96万个,科技扶贫结对2242对,提供科技服务项目610个、资金357万元、销售产品服务5500万元。开展“手拉手”结对扶贫脱贫1810户。2006年—2009年6月,组织妇女参与创业致富、建小康新家园等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490多期,近万人次参与培训。培育家庭致富示范村23个,川港镇志浩村被命名省巾帼示范村。至2009年6月,陆汉萍、曹玉萍、葛锦妹、吴晓云等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先进个人。
“巾帼建功”活动 1989年开始在城镇妇女中开展“巾帼建功”活动。1993年起,“巾帼建功”活动注入新的内涵,在城镇职业女性中开展做现代新女性,为实现跨世纪目标建功活动。是年,35个窗口行业单位挂牌争创“巾帼示范岗”。1994—1997年,市妇联组织“巾帼示范岗”现场观摩活动,开展“巾帼创新业”活动和组织开展“自强下岗女、寻岗创新业”竞赛,黄向阳获中国银行系统全国珠算比赛第一名,南通丝绸印染联合厂、通州棉纺织厂被评为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1998年11月为西部贫困家庭修建水窖捐赠15万元。2001年,“巾帼示范岗”参赛岗由窗口行业向社区、个体企业延伸。2002年后,市信用联社营业部、市国税局金沙管理分局综合股、市地税一分局征收股等相继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通州明珠美食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珠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0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巾帼文明岗”和小康示范村结对(简称“岗村结对”)活动,组织实施“百岗帮百村”帮扶工程。至2009年6月,有289个“岗村结对”共建,19个“双学双比”和21个“巾帼建功”成员单位牵手共建,通过赠物资、引项目、供信贷、送知识等活动,捐赠图书3.95万册,捐资捐物267.84万元,提供小额信贷865.9万元。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1993年起,市妇联围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妇女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96年开展妇女文化中心户建设,建中心户2400户。1997年以妇女文化中心户为阵地,开展“一、二、三”(一张书橱、两种以上报刊,300本以上书籍)妇女读书活动,65%的妇女文化中心户达到要求,其中十总镇丁云家庭被评为省优秀妇女文化中心户。开展以家庭美德建设为主题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十总镇新河边村6组“十星级”家庭创建经验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作介绍。1998年开展“美在万家”的“万家学法”“万家优教”“万家环保”系列活动,组织妇女收听省电台《女法官说法》节目、参加各种知识竞赛,举办家庭美德有奖征文评选等。1户家庭参加南通市“环保、法律、优教”家庭读书竞赛获二等奖。1999年,通州美食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珠走进南通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室参与“二十一世纪女性形象大讨论”。2002—2005年开展家庭读书征文、才艺表演、卫生保健知识和法律知识竞赛,开展家庭成员网页制作竞赛等学习型家庭建设“十大竞赛”活动。市妇联征集到以“文明的家,学习的家”为主题的“优秀治家格言”120份,并将征集到的100多件家庭书画作品和手工制品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展示1个月。2006年召开正科级领导干部家属争当“廉内助”座谈会,组织科级领导干部家庭签订“廉洁家庭”承诺书。评出南通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1户、南通市文明家庭12户、通州市学习型家庭35户,金美玲家庭被评为省“廉洁家庭”。2007年以“携手创文明,万家共和谐”为主题,推进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十类百家”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市妇联与市文化局等联合举办“中瑾杯”平安家庭才艺赛等活动;开展“十大孝星”和第一届“十佳”女性评选表彰活动。至2009年6月,市妇联推荐评选表彰各级各类“和谐家庭”先进户、示范户、标兵户等420户,其中王振华家庭被评为省五好文明家庭,2个家庭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家庭才艺大赛。
培养推荐女性人才 1993年、1997年,市妇联分别开办辽宁刊授党校通州分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大专班、经济贸易与管理大专班,近150名妇女干部参加学习。1993年—2009年6月,市妇联每年举办妇联主席、妇代会主任、新上岗女干部等培训班,1.2万人次参加培训。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妇女干部学理沦、学法律、学业务知识,举办科技培训班2800多期,培训妇女20多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25万多份,推广各种实用新技术和科技成果。
1993年—2009年6月,市妇联向市委组织部门推荐副科级以上妇女后备干部338人次。1997年发动社会各界推荐优秀女性人才,并向市委组织部推荐384人次,有74人得到提拔。2001年,村妇代会换届后,妇代会主任被选为村委会委员和村党支部委员的比例分别为93.3%和60%。实施《2001年—2005年通州市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规划》。2002年起,配合组织部门实施“女性人才开发计划”,分别调查35岁以下、大专文化以上的妇女干部,建立人才库;2006年把女性人才分成党政领导、专业技术、经营管理3类。
实施“春蕾计划” 1996年起实施“春蕾计划”。同年,发动机关妇女、乡镇企业女厂长及社会各界捐款8万余元,扶持贫困女童350人。1999年,各乡镇妇联相继扶持贫困女童,有2个先进集体和4名先进个人受到南通市表彰。2000年,金沙中学吴苏舒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春蕾女童,1人被评为省实施“春蕾计划”先进个人。2001年12月,中国少儿基金会亭西小学“春蕾班”开班,50名失学辍学的特困女童重返课堂。至2009年6月共组织实施近5轮(每3年一轮)扶孤助困、捐资助学“春蕾计划”,扶助贫困女童1200多人;建亭西、公安、姜灶、金叶、四建5个“春蕾班”,扶持春蕾女童180人。
1993年—2009年6月,由于社会资助,全市732名贫困少年儿童重返校园。2008年,市妇联获得社会爱心人士编织的200多件毛衣,捐给市特殊学校聋哑儿童;向省儿童基金会争取到1万元捐助10名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