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青团

1993年2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通县委员会更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通州市委员会。1993年—2009年6月,团市委抓紧人才培育、建功立业、社会服务、组织保障体系建设,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创建青年文明号、培育青年岗位能手、科教兴农、实施希望工程等形式,树立通州青年新形象,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团建工作和外来、外出青年管理,在外来、外出青年中建立团支部16个。市团校培训团干部4600多人次。2004年、2008年,通州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省团建工作先进县(市)。至2009年6月,团市委分别被评为省共青团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扶持青年创业先进集体,被命名为省青少年保护母亲河行动环保监督岗。
一、组织建设
1993年初,全市有共青团基层委员会89个、团总支114个、团支部2313个,团员4.45万人。基层团组织每3年改选一次。1997年初,86个直属团委(总支)及其基层团支部统一换届选举,并结合开展团支部“达标升级”活动,整顿、合并一批松散团支部。2000年在先锋等9个乡镇进行非公有制经济团建试点,探索新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市委组织部、团市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的意见(试行)》。至2009年6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团组织892个;全市共有基层团工委5个、基层团委64个、团总支75个、团支部1259个,团员14.47万人。
1993年10月,市青年联合会成立,至2009年6月召开3次代表会。1998年3月,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下设26支服务大队。2003年4月在全省县(市)中率先成立青年商会,会员由销售超过千万元企业的青年企业家组成。
1999年启动“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2001年,32个基层团委分别被确定为“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2005年、2006年,市环保局团支部、地税局团总支分别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至2009年6月,全市有“五四”红旗团委省级12个、南通市级20个。
二、代表大会
共青团通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1994年5月4—5日召开,443名代表出席,其中特邀、列席代表50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顾建军所作的《肩负起跨世纪历史重任,为发展通州再立新功》的报告;选举产生团市委委员35人、候补委员5人。十二届一次全委会选举顾建军为书记。
共青团通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1997年5月14—15日召开,293名代表出席。会议听取并审议钱锁梅所作的《肩负历史使命,展示青春风采,为实现通州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团市委委员35人、候补委员5人。十三届一次全委会选举钱锁梅为书记。
共青团通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2001年12月27—28日召开,173名代表出席。会议听取并审议张栩龙所作的《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为我市在苏中率先融入苏南建功立业》的报告;选举产生团市委委员30人、候补委员5人。十四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张栩龙为书记。(2004年5月,中共通州市委免去张栩龙团市委书记职务。同年12月,任命葛志娟为团市委书记。)
共青团通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2007年9月26—28日召开,179名代表出席。会议听取并审议徐林锋所作的《凝聚青年力量,推进两个率先,在创造通州美好明天的实践中建功立业》的报告;选举产生团市委委员25人、候补委员11人。十五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徐林锋为书记。
三、主要活动
宣传教育  1993年起,全市各级团组织结合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心中有祖国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青年发展论坛、演讲比赛、组织观看“今日通州”摄影展、举办“飞越新世纪”——青少年大联欢系列活动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1995年开展以“创业、奉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摄制《路在脚下》电视片,展示青年风采;举行以“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全国“手拉手”——星星火炬传递活动。是年起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2004年,通州市被评为全国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先进市;在学校中举行“18岁成人宣誓仪式”,至2009年6月,参加宣誓的学生有17.5万人。2000年,团市委被评为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举办“电信杯”首届通州青年网页制作赛,被新华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报道。10月12日,“青春在线”——“玉兰杯”大中学校广播节目在市广播电台开播,至2005年播放12期。2002年5月4日,“通州青年”网站开通,至2009年6月上网访问者近32万人次。2005年,团市委被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全国青少年“民族精神代代传”读书教育活动特别奖。
青年联欢节  1995年起,团市委每年于“五四”期间举办青年联欢节(5月4日正式开幕,持续3个月),活动主题有:“欢乐·通州”“拥抱明天”“我的中国心”“爱国民主科学”“爱国、创新、发展、激情2000”“火红青春向太阳”“永远跟党走”“希望的田野”“青春建功新农村”“青春的足迹”等,举行文艺演出、绘画展、先进事迹报告会、演讲比赛、捐资助学、向后进青年赠书、绘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等活动,举办青年歌手卡拉OK电视大奖赛、“党的火炬代代相传”接力活动等,召开纪念会、联谊会等,展示青年奋发进取精神风貌。联欢节期间,基层团组织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活动,有百女描绣、诗歌朗颂会、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游艺会、便民服务等。至2009年6月,共举办青年联欢节15次,全市各级团组织开展活动91项(次),75万人次参加。
科教兴农  1993年起,团市委参与对科教兴农带头人培养。1996年配合有关部门推广科教兴农技术推广项目7项。8月起开展“科教致富达小康,百村支部夺红旗”竞赛活动。1997年《江苏共青团工作》专题报道兴仁镇团委建立科技推广中心的情况。至1998年,有20个村团支部被评为市红旗团支部;培养南通市级以上科教兴农带头人50人,其中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4人,省级科教兴农带头人17人;南通市级科教兴农示范基地3个。1999年开展以“争当推广农业新科技带头人,创办项目示范基地;争当带领农民闯市场带头人,创办营销服务实体;争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创办加工龙头企业”为内容的“三争三创”活动。2000年4月10日,南通团市委在通州召开“三争三创”活动现场推进会。至2009年6月,共培养农村青年科教兴农带头人1100多人,其中省青年科教兴农带头人17人、标兵2人;举办科技集市15次,接待群众咨询服务近3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4.1万份。
创建“青年文明号”  1994年,团市委启动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逐步在邮电、金融、供电、税务、商业、供销、卫生等系统、行业展开。1996年8月首次推出“青年文明号”服务卡,以承诺形式倡导职业文明。1997年1月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百日竞赛活动,聘请一批特约监督员,对参创岗位进行不定期明查暗访。2005年,团市委联合信用联社实施“青年创业卡”工程,给创业青年提供小额信贷资金,至2009年6月,有千余名创业青年获得小额信贷资金过亿元。2008年9月启动青年文明号与贫困学子结对帮扶活动。至2009年6月,49家青年文明号捐资3.5万多元,帮扶80名贫困学子;全市有青年文明号196家,其中全国青年文明号5家(公安局交巡警大队兴仁中队、信用联社营业部、兴仁法庭、慧馨电脑有限公司、财政局经济开发区分局),省级17家,南通市级29家。
青年志愿者行动  1993年起,每年3月组织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义务为市民服务。1997年7月,金沙镇率先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1998年3月5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下设26支服务队,首批招募会员1833人。同年组织“向灾区奉献爱心”行动,发动团员捐特别团费2.6万多元。1998年起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我用青春写创建”系列活动和“人人都是创建主人”宣传活动等。1999年6月30日,通州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为市民无偿提供家用电器维修、医疗保健、法律咨询、家庭教育等服务。2001年,金沙镇八角亭小区成立以家电、水电维修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团市委与市环保局公开招募志愿者成立青少年环保监督岗,建立环境监督、环保宣传、保护绿色和环境清理小分队。2002年,青年志愿者开展“法律、科技、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服务创建千人特别行动等活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08年纪念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0周年,1000多名志愿者开展各种便民服务。至2009年6月,全市评出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170人次,省青年志愿者标兵1人。
培养青年岗位能手  1994年初,团市委响应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关于开展争当青年(35岁以下)岗位能手活动的号召,会同市劳动局等9个单位开展“青年技术大赛”,近500名青工参加决赛,评出岗位技能状元12人、优秀岗位能手67人;10名选手在南通市技术大赛中获奖。之后,岗位技能比武活动由全民、大集体企业向乡镇企业扩展,5个镇被共青团南通市委定为试点镇。1996年,市政府办公室批转《关于在全市企事业单位青年职工中深入开展岗位能手活动的意见》,出台《青年岗位能手奖励暂行办法》,落实青年岗位能手待遇。是年,江苏通丝联股份有限公司沈红卫被评为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1998年在企业团组织中开展“拜师学技”活动。1999年起,全市“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向市场型、智能化拓展。各基层团组织以“兴质量、降成本、练技能、当能手”为主题,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2002年8月成功承办省建筑业第四届青工技能架子工竞赛。2002—2004年先后举办全市首届青工美容美发、电脑检修、插花等技能赛;进行汽车驾驶、服装设计、数码摄影、计算机操作等技术比武。至2009年6月,全市有青年岗位能手280多人,其中6人为省青年岗位能手,通州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葛建华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选树青年典型  1993年,全市“青年人才工程”拥有人才7383人。1993年起,团市委配合组织部门实施“先锋工程”,树立、宣传创业、兴业青年先进典型。每年“五四”期间,团市委联合有关部门分别开展“十佳”青年、“十佳”青年科技标兵、“十佳”青年农民经纪人、“十佳”志愿者、“十佳”创业青年等评选活动。1995年推出“岗位学习孔繁森、不改变贫困面貌不回城”典型10个。1999年起,开展向综艺青年企业家群体学习活动。通过庆功表彰会、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宣传青年典型,利用电台等新闻媒体营造“学习先进,争当楷模”氛围。1993年—2009年6月,全市评选出通州市“十佳”青年150人次、“十佳”青年科技标兵110人次、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170人次;被评为省新长征突击手14人;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被评为第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首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市歌舞团张贺林被评为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实验小学王笑梅、五接小学王韩平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校长,4名学生被评为全国好少年。
实施希望工程  1994年6月,团市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14个单位联合开展“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获得捐款30.02万元,用于兴建“希望图书室”2个,资助贫困生100多人。1995年发起“你我手拉手,城乡心连心”结对助学活动,30名特困生与城区31名学生结对,小海小学与西藏阿里地区的孔繁森小学结对,金沙小学被评为省“手拉手”先进学校。1998年,2人分别获得省第二届希望工程学生奖、南通市希望工程突出奉献奖。1999年,团市委与通州日报社联合开展“关爱学子——私营企业主捐助大学生”活动,基层团组织也对贫困学生进行捐助。2002年5月,团市委、市国税局在西亭小学组建全市首个“希望工程班”。11月,团市委等联合南京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生党支部开展“特殊党费资助驻通希望小学捐赠”活动,至2005年获得捐资6000多元。2004年6月开展“献爱心·纪念希望工程10周年暨‘太太杯’中韩女子篮球争霸赛”活动,球队捐资和市歌舞团团员青年义演,共获得爱心款2万多元。2008年开展结对助学活动,全市近50个单位参与,救助资金3.5万元。至2009年6月,希望工程接受社会各界捐款1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近2000人。
少先队工作  1993年,全市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组织继续坚持少先队基础建设“五有十率”(有组织,抓建队率和入队率;有辅导员,抓配备率和培训率;有活动,抓覆盖率和活跃率;有阵地,抓普及率和利用率;有制度,抓健全率和执行率)标准,少先队队龄儿童入队率98%以上,建队率99%。1998年建立健全市、片、乡镇三级少先队辅导员网络,开展“少先队理论研究征文”活动,其中10篇论文在南通市获奖。1999年10月13—14日,举行少先队通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第一届少工委,聘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2000年推进少先队教育现代化工程,实验小学、川港小学成为通州市的样板。2005年,市少工委获暑期“全国大、中队辅导员培训”优秀组织奖。2009年6月,全市有少先队大队93个、中队4106个,少先队员7.27万人。
1994年启动“少先队雏鹰行动”(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起的面向全体少年儿童的一项素质训练活动)。1996年3月,市电台开通《雏鹰之声》专题节目。至年末,全市100%学校、90%以上少先队员参加“雏鹰行动”;全市有全国级“雏鹰大队”2个、省级3个、南通市级4个。团市委被评为省首批雏鹰行动达标单位。1998年,通州与西藏等8个省、自治区的少先队组织缔结手拉手大队、中队,石港小学被命名为全国雏鹰红旗大队。6月,团市委与江苏新世建集团(南通四建集团)设立“手拉手助学基金”。是年,首次评选“雏鹰行动”达标学校10个。市实验小学吴苏舒被评为省“十佳”少年。1999年开展“手拉手访友”方案设计竞赛,金沙小学获全国少工委颁发的省级援助项目奖励;实验小学“关于小学生身心健康调查分析”等2个课题,获省“雏鹰杯”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学习实践展示活动二等奖。9月开展“庆澳门回归、盼祖国统一”主题活动,14所学校的倒计时牌在南通市获奖。2000年起,市少工委于每年7月举办“磨砺——我能行夏令营”活动,每次活动进行5天全军事化“磨砺”,增强营员“五自”能力,至2009年6月,共1067人次参加此项活动。
预防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  1993年起,团组织利用部分少年军校开展“与英雄共成长”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星级中队评比制度。2000年起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健全校外法制辅导员队伍,推行法制副校长制度;在学校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活动宣传阵地,开展模拟法庭、一天校长助理、环保小卫士等活动。2002年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2005年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平安创建活动。2006年2月,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会议在通州召开,通州市作题为《实施“三大工程”,落实“三项机制”,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再上新台阶》发言。
1993年起开展青少年维权系列活动。2000年,金沙镇南山社区、佳苑社区设立青少年维权岗。2004年11月成立市青少年维权中心,开通热线电话和维权网;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减收或免收费用。2007年在南通市率先开通“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免费公益服务。至2009年6月,市青少年维权中心接待和处理来电、来访100余件,协助办理未成年人案件42起,办结率100%。全市建成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2个(市法院、市检察院),省级2个,南通市级9个,建成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20多个,青少年法制学校5所。
1993年—2009年6月,团市委先后被评为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获得全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优秀组织奖;通州小学、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金沙小学少年军校被评为省先进少年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