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工  会
1993年2月,南通县总工会更名通州市总工会。市总工会切实履行工会四项基本职能(维护职能、参与职能、建设职能、教育职能),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被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评为职业介绍示范点、全国工会财务工作先进集体;“依托社会力量,促进再就业”“建立外来职工维权服务网络”等工作获省工会工作革新成果奖。1993年—2009年6月,获得南通市总工会以上和上级党委政府表彰182项。2002年,通州市被评为全省工会工作“十强”县(市),2006年跻身全省首批“工会工作模范县(市)”行列。2004年、2005年,通州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市)代表先后接受全总对基层工会工作和乡镇改制企业工会工作调研,并得到肯定。
一、组织建设
1993年初,全市有基层工会454个,会员7.7万人,占职工总数91.6%。1994年,市第四纺织机械厂成立南通市首家私营企业工会。1996年,各乡镇建立工会工作委员会。1998年10月起,按照全总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哪里有职工,哪里必须有工会组织”要求,逐步消除建会“盲区”,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1999年,石港镇志田村成立南通市首家村级工会联合会;15个乡镇建立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2002年7月,姜灶镇成立工业园区工会工作指导办公室。2003年,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工作的意见》,实施“党工共建四同步”(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同步表彰)。海晏镇建立电碳电刷、针织羽绒行业工会,属南通市镇工会工作首创。8月,通州市在全国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介绍经验。2006年重点抓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2007—2008年开展工会组建“大会战”。至2008年末,全市有镇(开发区)工会20个、基层工会3004个,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工会210个、非公企业工会2794个,工会会员19.86万人,工会组织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分别为99.8%和99.9%。
2001年起加强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7月撤销镇工会工作委员会,建立镇工会委员会,同时,规范整顿村工会联合会。理顺全市工会管理体制,健全市总工会—镇工会—村、企业工会组织网络。同年,开展星级乡镇工会评比活动,建成南通市“五星级”镇工会3个;开展企业工会“双评”(民主评议“职工之家”和工会干部)活动,至2008年末,全市评出企业合格职工之家1557个,模范职工之家173个,称职工会干部4545人。2003年起开展“四建四创”活动:在镇级工会中开展建设南通市星级工会,创省百强示范工会;在改制企业中开展建设“五好”(班子形象好、维护职工权益好、开展活动好、经费上缴使用好、台账资料规范好)合格工会,创示范工会;在新建民营企业中开展建设“五有”(有班子、计划、活动、经费、台账)合格工会,创示范工会;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建设“五优”(组织班子优化、工作环境优良、服务职能优质、开展活动优好、整体工作优秀)工会,创示范工会。此项工作获南通市工会工作创新成果奖。2005年,市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明确党工共建“四同步”职责,形成基层党建和工建“互动、带动”机制。至年末,建成省“百强”示范镇工会8个:金沙、石港、三余、平东、海晏、先锋、平潮、兴东镇工会;南通市星级镇工会14个;通州市“五好”工会17个、“五有”示范工会20个、“五优”示范工会2个,合格工会90个。2007年贯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发展农民工入会,树立60个典型示范基层工会。2008年开展创省工会工作模范乡镇工会工作,翌年3月,平潮、三余镇工会获此殊荣。2009年初扩大基层工会主席直选面,至6月底,有35个企业推行这一制度。
1993—2008年通州市基层工会组织情况一览表
表20-2
年份基层工会组织(个)职工(人)会员(人)入会率(%)年份基层工会组织(个)职工(人)会员(人)入会率(%)
1993454840827701991.620011113985629600097.4
1994472856347706590.02002178310804010512297.3
1995494896408354493.22003186115132614923298.6
1996465810547497492.52004201816031215980599.7
1997470816847001685.72005222416503216346399.0
1998448946938242687.02006239017069717027099.7
1999563812328010598.62007261618237018217299.9
2000812902078587795.22008300419875619855899.9
二、代表大会
市总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95年12月5—6日召开,372名代表出席,其中列席、特邀代表22人。会议听取并审议曹海如所作的《明确总思路,围绕总目标,动员和组织全市广大职工为实现“九五”规划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市总工会委员41人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7人。(1996年9月10日,十一届三次全委会补选王志恒为主席。)
市总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2001年3月18—20日召开,349名代表出席,其中列席、特邀代表33人。会议听取并审议汤建忠所作的《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五”规划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市总工会委员41人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7人。十二届一次全委会选举耿曹均为主席。
市总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2007年2月6—8日召开,356名代表出席,其中列席、特邀代表61人。会议听取并审议耿曹均所作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和谐通州建设,团结动员全市职工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而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市总工会委员41人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9人。十三届一次全委会选举耿曹均为主席。
三、主要活动
维护职工权益  1993年9月,市总工会成立市律师事务所分所,8个乡镇、100多个企业分别建立职工法律咨询小组,有兼职咨询员390多人。1994年8月起在企业中建立劳动关系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劳调会)和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劳监会)。翌年4月开展创建合格劳调会和劳监会活动。1997年7月,市总工会印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暂行办法》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实施意见》。同年,通州棉纺织厂劳调会被评为省先进劳调会。1999年11月,市总工会成立职工法律援助中心,为劳动权益受到严重侵犯的特困职工等提供免费法律服务。2000年、2001年分别建立市、镇两级劳动关系三方(政府、企业、职工)协调委员会,参与制定涉及职工权益的规定20多件。2003年2月,先锋镇在全省率先建立外来职工维权服务站;3月,兴东镇成立镇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此举被南通市推广。同时成立市外来职工维权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维权中心),各镇、企业相继成立外来职工维权服务站、维权小组。2003年—2009年6月,市维权中心协同有关部门查处侵权事件50多件,参与调处争议案件90多件,为外来职工讨回拖欠工资355万元,为112名外来职工落实一次性经济补偿222万多元。2005—2006年,市总工会与市法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诉调对接机制,形成委托调解网络,12名工会干部被市法院邀请为劳动争议特约调解员。2006年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至2009年6月,全市被评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83个,其中省级27个。2009年2月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以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促就业、保稳定促和谐为目标的“共同约定行动”,把“不无故裁员、减薪”作为协商重点,应对金融危机。6月起,市总工会组织开展“凝心聚力保增长,同舟共济促发展”竞赛活动,推动“共同约定行动”开展。至2009年6月,全市企业共建立劳调会、劳监会各2766个,法律咨询组1359个,创建合格劳调会、劳监会各1365个。市总工会接待来访职工3743人次,处理来信445件,参与破产企业协调会221次,协助相关部门解决劳动争议案314件;基层劳调会调解劳动争议案2636件,结案率96.2%。
民主管理  1995年起,通州市推行集体协商(厂长代表行政方、工会主席代表职工方协商职工的切身利益)签订集体合同。1997年推行签订单项集体合同,被全省推广。2000年3月起重点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2004年5月,市总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实施意见》。2005年贯彻执行《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和《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2008年,市总工会被评为省推进工资协商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1月建立年初协商工资增长底线、年终协商实际增长幅度的“二元化”工资协商机制,至6月底,有79个企业建立这一机制,被《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至2009年6月,全市签订集体合同企业2684个、工资协议书企业2637个,分别占非公企业数96.1%和94.4%,惠及职工16.94万人。
1998年起在企业推行厂务公开制度。1999年4月,市委办公室转发市委组织部等《关于在企业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至年末,有110多个企业通过职代会、厂情发布会、公开栏、建立职工董事和监事等推行厂务公开。2001年认定通州市厂务公开工作规范达标企业36个,被评为南通市先进企业9个。市总工会被评为省厂务公开先进单位。至2009年6月,实行厂务公开的企业2317个。
2003年9月在兴东镇土山村建立南通市首家村区域性职代会,后在全市推广,使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2008年6月起重点抓好非公企业和新建企业职代会制度的建立,并逐步实行由职代会讨论职工代表投票通过有关议案的票决制。至2009年6月,全市建立职代会的企业2824个,占非公企业工会数96.7%。
宣传教育  1993年—2009年6月,市总工会先后组织开展争创文明职工、文明单位、知识型职工和学习型企业,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富而思进等宣传教育、竞赛活动,推动职工队伍知识化、技能化进程;开展各类演讲、歌咏、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60多次。1998年,市总工会文化综合楼落成,为职工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2004年7月在通州电视台开设《通州工运》栏目,每两周播出一次,宣传工运方针、传播工会信息、报道工会工作典型、关注职工热点难点等。2005—2008连续4年被省总工会评为工会信息工作“十强”县(市)。2008年开展建设“职工读书屋”等活动,至2009年6月,全市有300多个企业建起“职工读书屋”。
劳动竞赛  1993—1994年,市总工会发起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参赛企业占企业总数81.3%。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劳动竞赛形式不断改变,竞赛活动由体力型逐渐向智力型转变。1995年开展“技能月”竞赛和“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窍门、小建议)活动。1997年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比武、技术协作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创新立功竞赛活动。1999年开展降本增效活动。2001年围绕“人人都来创造社会财富”主题活动,开展技术创新“八个一”(学一门技术、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创一项操作法、参加一项技术攻关、参与一项技术革新、推广应用一项新技术、转化一项新技术成果、刷新一项新纪录)竞赛活动,全市完成技术攻关项目26个,技术革新项目20个,开发新产品18个,刷新纪录3项,1810人学会一项新技术,提合理化建议2.88万条,实施近万条。2003年开展职工计算机和车、钳、电焊工技能赛;开展以“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提升素质”为主题的创新活动,523个基层工会、3.85万人参加。2004年组织600多个基层工会3.4万余名职工分别参加40多个工种技能大赛;在邮政、电信、商业等行业开展“真情伴你行、满意在通州”立功竞赛活动。2006—2007年开展以“重点工程、优质服务、职工技能”为主线的劳动竞赛,1800多个基层工会,6个行业组织8万多名职工参加。2008年起开展“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围绕全面达小康开展劳动竞赛活动,684个规模企业开展技术比武活动,17万多名职工参加各种形式劳动竞赛。1993年—2009年6月,全市职工提合理化建议近5万条,被采纳或实施2万多条;技术革新项目3000多项,创经济效益近亿元。参加技能竞赛4000多万人次,评选出岗位能手100人、技术明星10人、技术能手20人。全市有通州市级以上劳动模范249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3人:钱建萍、昝圣达、易昕,省劳动模范36人,部级劳动模范6人。徐恩喜、黄树森、周建峰、耿曹均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4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劳动保护  1999年在115个企业推行《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设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1435个,并建立应急救援预案。2000年开展“掌握安全生产知识、争做遵章守纪职工”和“我要安全、我懂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为主题的“安康杯”竞赛活动,3.83万名职工参赛,市供电公司、银河面粉有限公司被评为省“安康杯”竞赛先进集体。2002年开始对729个企业职工进行法定性、职业性健康检查,重点监控143个企业,督促118个企业治理尘毒等。2004年起在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争创企业劳动保护合格、示范工会活动。2006年,全市有3.4万人参加电视安全培训,其中,农民工占95%以上。2007年起逐步推行集体协商“1+3”(一份大合同、三份小合同)模式,签订劳动保护专项协议。2008年加强劳动保护安全检查员队伍建设,建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2436个,形成市、镇、企业三级劳动保护监督网络。评选劳动保护合格工会264个,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通博设备安装工程公司、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南通新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市供电公司等企业工会被评为省企业劳动保护示范工会。市总工会被评为省劳动保护先进集体。
扶贫帮困  1994年12月,市总工会建立“关心患特殊疾病职工康复友爱互助储金会”,发展会员3.23万人,储金额64.57万元,至2008年末,累计补助患特殊疾病职工741人次、75.3万元。1996—2001年,240名职工获得特困证,按《通州市关于对特困职工实行特殊照顾的暂行办法》享受特殊照顾。1999年,63户187名特困职工(家属)持有“特困职工(家属)门诊卡”,享受免缴挂号、针灸、推拿费和手术费(门诊)等待遇。2004年1月起,特困职工免缴有线电视费,每个特困职工家庭每年获得200度电费、50吨水费补贴。
1997年起在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中开展“一日捐(捐献一天工资)献爱心”活动。2000年起与市委组织部、市级机关工委联合开展机关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帮扶活动,每3年一轮,至2008年帮扶困难职工322户,61%以上帮扶对象摆脱困境。2001年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至2008年末共筹集289万元。2003年4月,市总工会成立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市财政拨款20万元作启动资金,为困难职工送资金、物品、信息、岗位和技能。2006年1月成立市企业家扶贫济困基金会,至2008年末,127名企业家捐资763万元。2008年创办“爱心超市”“爱心药店”,发放“爱心卡”86张,每卡可享受800元补贴。
2001—2008年,市总工会共慰问、救助困难职工等7085人次,发放金额412万多元。其中,企业家扶贫济困基金会帮扶困难职工2469户。2005—2008年开展“金秋助学”“医疗救助”等暑期扶贫济困系列活动,资助贫困学生959人次、242.58万元。
再就业工程  1995年起,通州市实施再就业工程。1997年3月,市总工会职业培训中心成立,至2009年6月,培训1.2万人次。1998—2000年先后成立市总工会职业介绍所、市百帮服务有限公司、市职工学校培训中心和特种作业培训基地。2002年举办电子、服装、机械等再就业培训班,兴办家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后勤管理中心等再就业实体,帮助与促使下岗职工实现“找饭碗、保饭碗、造饭碗”三级跳。2003年4月开展对困难职工“三个一千”帮扶活动,即对1000人就业培训,为1000人提供职业介绍,帮助1000人实现再就业。2005年,市总工会、市职工学校分别被评为省促进再就业先进集体和职工教育先进学校。2008年,市总工会等免费培训农民工近千名,95%走上新的工作岗位。2000年—2009年6月,全市有1万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