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

一、提  案
市政协委员就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政协全体会议上提出提案,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1993年—2009年6月,共提出提案4004件,其中,3916件被立案处理,80件改作委员来信或社情民意处理,未予立案8件。
1993年—2009年6月市政协委员提出提案情况一览表
表19-12
单位:件
时  间会议名称提出提案立案处理改作委员来信处理或未予立案
1993-02八届一次全会2322275
1994-01八届二次全会2112065
1995-02八届三次全会2242195
1996-02八届四次全会19117912
1997-01八届五次全会2152132
1998-01九届一次全会2082062
1999-01九届二次全会2482408
2000-01九届三次全会2001964
2001-01九届四次全会19918811
2002-01九届五次全会2342340
2003-01十届一次全会2172125
2004-01十届二次全会2182153
2005-01十届三次全会2582553
2006-02十届四次全会2842795
2007-01十届五次全会2822811
2007-12十一届一次全会30929613
2009-01十一届二次全会2742704
1993—1997年,八届政协共收到政协委员提案1073件,立案1044件,作为委员来信或作为社情民意转有关方面处理29件。委员提案内容涉及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1993年,委员提案由政协整理后交付有关单位办理。1994年起由市委、市政府召开提案交办会议集中交办。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政协提案委员会与各提案承办单位密切配合,采取开门办案、现场办案、协商会办、视察督办等形式,加快办理进度,提高办理质量。八届政协还健全提案办理制度,制定《通州市政协提案工作条例》,完善交办、查办、催办、督办等工作程序。
1998—2002年,九届政协共收到委员提案1089件,立案1064件,改作社情民意和委员来信处理17件,未予立案8件。1998年制定《提案工作规则》《提案办理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提案的审理、交办、协办、催办、督办和反馈等工作程序。1999年对重点提案采取提案委、提案人和提案承办单位协商座谈、组织调研、实地考察、走访大户、现场办理等方式,进行重点办理。2001年在提案办理中,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方面的提案落实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整改中,市政府主要领导阅看全部提案,并将有关重要提案办理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同时,创新提案督办方法,在原有基础上,采取主席会议直接督办和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重点提案的方法。2001年开始,市政府与市政协对承办提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联合表彰。《人民政协报》报道通州市《“三个结合”督办提案成效显著》经验。2002年,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选择涉及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案,直接批办、督办。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提案工作。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提升提案工作质量要求,提案委员会与政府信息管理中心合作,自行开发“政协提案管理系统”,提案工作初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九届二十一次政协常委会议开始,每年年末市政府在政协常委会议上通报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
2003—2007年,十届政协共收到提案1259件,立案1242件,改作社情民意和委员来信处理的17件。2003年确定18件提案作为市政协领导重点督办提案。《人民政协报》以《竭智尽力为百姓》为题作专题报道。2004年采用协商座谈、组织调研、实地视察等方法,促进提案办理落到实处。对“跨年度”有关提案进行“回头看”,以增强提案办理实效。2005年创新“专题建言献策会”和“提案专题议政会”两种新的议政形式,至2007年,2次(2005年、2007年)围绕反映集中的城乡道路建设与管理方面提案,1次(2006年)就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召开提案专题议政会。专题议政会邀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提案承办大户的单位负责人与提案人面对面座谈协商。这既为承办单位与政协委员搭建直接沟通联系的新平台,又为委员开辟知情议政新渠道,促进提案落实,《人民政协报》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2008—2009年,十一届政协前两年共收到提案583件,立案566件,改作社情民意和委员来信处理17件。2008年6月对市发改委、农工办、教育局、建设局、交通局、卫生局等6个单位提案办理工作组织检查。9月5日首次采取政协主席集体督办重点提案的形式,对九三学社通州市委员会提出的“强攻重点,力克难点,确保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1号提案进行督办。2009年3月制定市政协重点提案工作细则。5月,十一届十三次主席会议通过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重点提案督办方案,市政府领导首次领办重点提案。5月12日,重点提案督办目录在通州党政信息网和中国通州网站进行公示。
二、专题调研视察
八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共组织64次专题调研,形成调查报告60篇,或作专题协商,或供市领导决策参考,或进行发表。提案委员会与文教卫体委员会就“学校代课教师、代职人员报酬待遇偏低”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形成的调查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和采纳。经济科技委员会先后就农业规模经营、农水系统企业发展以及改制企业规范运作等进行专题调查。社会法制委员会牵头对“村级治保民调工作”进行调查摸底,撰写《健全基层组织,加强民调治保建设》研讨文章被南通市政法委转发到各县(市)。三胞联谊委员会就“三资”企业及“三胞”捐资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文史资料委员会针对社会上封建迷信行为,通过调查提出《改革陈规陋习,制止愚昧落后,提倡文明办丧事》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学习委员会组织和推动各乡镇政协学习工作组开展调查视察活动。5年间,20个政协学习工作组共调查视察258次,写出调查报告142篇,提出建议1064条,其中被市有关部门采纳211条,被乡镇党委、政府采纳557条。石港政协学习工作组撰写《合作医疗呼唤法制化》被省、南通市政协杂志刊登;兴仁政协学习工作组关于《对两个文明建设的投入必须同步》调查报告,分别被《通州情况》《南通政协》全文登载。
九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共组织调研视察21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150篇。调研课题主要为:市属工业企业和流通领域的改制、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三外经济工作、城区创建工作、开发区建设、民营经济园区建设、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效能、城市规划修编、改善投资环境、安全生产工作、信息化产业建设、沿海资源开发、农产品外销市场拓展工作、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城区中小学布局、乡镇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小学学生减负、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卫生体制改革、“放心肉”工程、尊老敬老工作、有关镇特色文化景点、马路市场整治、民族宗教工作、乡镇有线电视建设、重点水利设施建设、交通重点建设工程、江海堤防达标、农村桥梁建设、引江供水工程建设、绿化和污水治理、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等。其中,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专题调研报告,在南通市政协常委会议上交流;由市政协牵头完成的“通州市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业的研究”课题,被南通市政协结集印发。5年间,政协基层联络组先后组织调研视察500多次,参加的委员3000多人次。
十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共组织调研视察20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120篇。先后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防汛工程建设、文明行业创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城区商贸市场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汛、农业高新技术科技项目建设、流通服务业发展、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落实、市容环卫秩序管理、清洁生产、农村河道疏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示范市创建、民办幼儿园运转、重点工业集中区项目建设、老城区和开发区拆迁、清洁家园工程、气象事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侨港资企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执行情况、全市统计工作、省有线电视先进市创建、水资源管理与利用、人防工程、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农民健康工程贯彻实施等方面工作进行视察,建言献策,并对有关建议和意见的落实进行全程跟踪。对城区水环境建设、小区物业管理、农村有线广播运行、台属侨属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城区工业、创建文明村镇、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社会保障、城区网吧管理、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安全生产、村级组织运转、食品安全、卷烟市场整治、艾滋病防治、台胞投资企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家纺市场建设、有线电视先进市创建、安全献血和安全用血、污水集中处理、金融部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依法治市等课题组织专题调研80多次,并形成调查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
十一届政协至2009年6月,各专门委员会共组织调研视察7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40篇。围绕粮食流通企业运转、食品安全、档案工作、土地流转、城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有线广播电视双入户工程、司法队伍建设、供销系统农资供应等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调研报告。就村级卫生服务站建设、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城区水环境建设与管理、消防安全、侨资企业运转、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实施情况等课题进行专题视察。
此外,1993年—2009年6月,各专门委员会与民主党派、市人大有关工委、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联合视察调研,配合全国、省、南通市政协和有关省内外兄弟市县政协进行视察调研110多次。
三、收集反映社情民意
八届政协期间,先后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茶话会18次,走访委员和各界人士3000多人次,组织委员视察66次。组织委员开展“我为通州现代化建设献一计”等活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通过《通州政协》内刊及时向市领导反映。1997年5月,市政协在全市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中聘请30余名社情民意信息员。5月15日,《通州政协·社情民意专辑》(第一期)报送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全年共编发3期。
九届政协期间,通过开展走访、座谈、视察调研等活动,共收集社情民意近800条。有的作为委员建议直接转有关部门落实,有的在内刊《通州政协·社情民意专辑》上编发,共编发社情民意专辑16期。1998年开始把社情民意工作列入政协联络组、委员履行岗位职责重要内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2000年制定《关于加强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意见》。2001年,市政协九届三十四次主席会议专题研究社情民意工作,建立工作网络,规范运作程序。
十届政协期间,共收到委员和各界人士反映的社情民意和信息600多条,通过筛选和整理,共编发、报送27期《通州政协·社情民意专辑》,市委主要领导在每期专辑上都作重要批示。其中,2004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走访政协委员过程中,一次性收集社情民意19条,报送市委、市政府后,市委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将有关意见送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结合日常工作,切实加以改进。
十一届政协至2009年6月,共收到委员和各界人士反映的社情民意和信息200多条。通过筛选和整理,共编发、报送15期《通州政协·社情民意专辑》。2009年3月,市政协十一届十二次主席会议协商通过《政协通州市委员会社情民意工作细则》,同时,实行特约信息员制度,聘请40名政协委员担任特约信息员。
此外,九届政协二十五次常委会议首次对有关部门行风建设进行民主评议,使民主评议成为政协履行民主监督重要手段。十届政协对市卫生系统行风建设进行民主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