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侨港澳事务
一、侨情调查
1997年按照国务院侨办部署,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国出境的通州籍人员调查统计,共有138人,分布在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正式移民85人,公派和自费留学生48人,劳务输出5人。留学人员中获得博士学位16人,博士后学位12人。1999年对此类人员再次调查,总数变化不大,获得博士学位的增至18人,博士后学位增至13人。
2002年5月,市侨办在市人大及外经、工商部门配合下,对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调研。截至2001年末,全市此类企业共217个,其中侨港资企业92个,占42.4%。92个侨港资企业中1998年以前落户通州的62个,占67.4%;1999—2001年落户通州的30个,占32.6%。侨港资企业总投资1.23亿美元,2001年境外销售收入1.23亿美元,上缴税金7846万元,分别占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总量46.5%、48.7%和37.3%;从业人数超过2万人。
2005年5月,市侨办会同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和市侨联联合发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侨情调查,并分类造册。同时,根据国务院侨办统一部署,对全市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通州投资企业进行调查,建立侨资企业数据系统和服务侨企长效机制。至当年5月底,全市共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新移民和归侨、侨眷近6000人。其中,海外侨务工作对象3600人,分布在2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居住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内有归侨5户6人,侨眷495户2300多人,归侨、侨眷集中在金沙、平潮和通海地区;侨眷自办企业21个。
二、联络联谊
1993年—2009年6月,市侨办就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70多篇,被录用34篇。向各乡镇、市直部门、企业和侨眷印发有关侨法的资料1300多册。开展有关侨法、侨规知识竞赛4次。侨办与侨联、统战部一起每年到乡镇召开3~4次座谈会,听取基层统战委员和有代表性的归侨、侨眷反映情况,对广大干群进行宣传,努力形成知侨、爱侨、护侨良好氛围。其中,1995年10月翻印“保护法”800册,发给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侨眷。每年组织重点侨眷参加市举办的中秋茶话会和春节联谊会,介绍侨情状况,宣传侨务政策。每年春节、圣诞节向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寄赠贺年片、圣诞卡,共4670张,发联系信980件;向国内侨眷1300人次发慰问信。参与接待到通探亲访友的知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共196批722人次。
2003年起,根据国内外侨情发生变化的实际,联谊对象由主要对内转向重点对外,利用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留学生工作站等保持与海外100多名知名人士和有学位的留学生经常沟通联络,并保持与西班牙、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社团、同乡会热线联系,联系内容由信息互通转向经济交流。至2009年6月,市侨办和南非通州同乡会、罗马尼亚南通同乡会、香港南通同乡会、香港苏浙同乡会等涉侨机构先后建立友好关系。
三、为侨服务
1993年—2009年6月,市侨办推荐优秀归侨、侨眷参政议政,全市归侨、侨眷中担任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72人次,担任科级以上干部33人。受省、南通和通州市表彰的归侨、侨眷72人次。落实“归侨子女、归侨青年和华侨子女”报考各类学校享受加分政策,做好调查、核实工作,共办理中考加分54人,高考优录60多人。维护归侨、侨眷的申诉权益,全市共受理侨胞、侨眷来信来访1325件(人次),帮助协调处理有关建房批地、养老退休金、生活困难、子女就学、迁坟祭祖等诸多事项,大部分得到妥善解决。1993年帮助落实对满30年工龄的归侨职工退休工资不打折扣的政策规定;1995年,因旧城改造涉及到侨房拆迁问题,市侨办与侨联及时提出《关于拆迁华侨、归侨私有房屋的意见》,由市委组织部转发至有关部门和单位执行,至1996年末,按此《意见》照顾处理的侨房共7户37间890平方米。
1996年10月,市侨办对全市21个侨属企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撰写专题报告,为市政府扶持发展侨属企业提供第一手资料。2000年开展“为侨港资企业服务年”活动,市侨办采取多种形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职工思想动态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佳比公司董事长(马来西亚华侨)反映,企业应付来自各方面收费项目太多,浪费时间,消耗精力。市侨办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问题很快得到解决。2003年经多方协调,企事业单位困难归侨生活定额补助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并于翌年1月开始发放。
四、招商引资牵线
1993年—2009年6月,市侨务部门利用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捕捉各种经济合作信息,为发展通州经济牵线搭桥,共向海外侨胞寄发招商引资资料1700多份,寄赠《江海侨声》730册。利用华侨、华人回乡探亲、经贸洽谈等机会,把通州市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合作项目宣传、推介给海外人士。2000—2008年连续9年组织企业参加省、南通市侨办主办的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发展洽谈会。2001—2003年邀请南非、日本、罗马尼亚、新加坡等海外华侨、华人到通州考察,先后为市内企业和单位牵线搭桥,签订对外合作项目18个,协议利用外资1.4亿美元,新办侨属企业10个,利用境外资金7280万美元,引进外资625万美元;组织全市归侨、侨眷每人给国外亲友写1封信,向市里提供1个信息,帮助引进1个项目。
2005年10月,市侨办在外经、工商等部门支持配合下,对通州侨港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通州建市以后侨港资企业发展优势独特,成效明显。至2005年,侨港资企业发展到212个,占全市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总量50%,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通州市侨港资企业存在投资规模偏小、侨资来源集中、行业特点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等薄弱环节,需要改善。
五、侨港澳胞捐赠
1993年—2009年6月,全市共接受海外华侨、华人捐赠资金近2000万元。数额较大的有:1993年10月,香港肇丰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铿一次捐赠人民币630万元建小海中学,以后多次捐资新建和增添附属设施,至1997年累计捐赠881万元;1999年,方铿再次向小海中学捐赠奖师金人民币40万元。1997年3月,港胞方刚向小海中学捐赠386电脑50台。1997年10月,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张作鑫以张兰生教育基金会名义,经苏浙同乡会基金会转赠给姜灶初级中学200万元人民币建造教学综合楼;2000年6月,香港苏浙同乡会再次向姜灶初中捐赠人民币20万元购买电脑。1998年,港胞黄耀舜、黄耀庭兄弟捐赠50万元建办黄福朝小学;1999年,黄氏兄弟向张芝山镇捐赠50万元改造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