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事纪要
一、实事工程
通州市人民政府每年以为民办实事的形式,集中有限财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惠及面广、群众迫切需要解决、具备实施能力的原则,在公开征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年初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发文施行,同时向社会公告。1993—2008年共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202件,完成201件(2004年有一个项目因政策原因未能实施)。
扶贫济困 1993年、2006年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1993年,全市组织216名机关干部帮扶2500户贫困户,脱贫率70%。共筹集扶贫周转金120万元,扶贫贷款30万元,重点扶持兴办经济实体及养殖业,全年完成产值124万元,实现利润9.7万元。全市还筹集资金186万元帮助501户贫困户建房885间。之后,扶贫济困工作继续深入开展。1994—1996年,全市共扶持贫困户(含脱贫后又返贫的困难户)6435户。1997年实施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程,全市1050名副科级干部共结对扶持1030户,有850户贫困户脱贫。1998年起实行千户扶贫工程制度化。2006年起开展“百千万救助帮扶工程”活动,参与结对帮扶的人员由副科级以上干部扩大到机关工作人员。全市86个部门单位、20个镇及开发区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等5268人与1.05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五保户及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结成帮扶对子。至2009年6月底,全市困难群众共接受捐助现金840万元、过冬棉被1.33万条、衣服1.82万件及价值94.28万元的生产物资。
电话扩容 1993年、1994年、199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1992年末,全县装有程控交换机的地方只有金沙和兴仁,分别为6000门和2000门。为大力发展通信事业,方便群众生活,1993年确定开通1.52万门程控电话,1994年确定农话扩容5000门,1996年确定每个镇建成一个电话村。在政府大力推动下,1993年开始,通州程控交换机建设步入快车道,当年利用国际贷款,在平潮、三余、张芝山、兴仁(新局)各安装开通一套F-150交换母局,在川港、姜灶、观音山、刘桥等地开通交换模块。此后,以每年增加3~5万门的速度持续扩容,至1997年末覆盖所有乡镇。
建设连片市直蔬菜基地 1993—1998年连续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为丰富城区居民“菜篮子”,早在1990年,县政府就在金沙镇光和村建设蔬菜基地。为进一步推动连片市直蔬菜基地建设,6年中共投资370万元,在金沙镇光和、新三园等村建设连片市直蔬菜基地900亩,项目建成后,每年为市场提供6000吨左右新鲜蔬菜。基地还与市内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合作,从事加工菜的生产,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为发挥大棚设施蔬菜产业优势,推进蔬菜生产规模化经营,新三园、光和两个蔬菜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共吸纳社员1000多人,其中,跨乡镇、跨村社员120多人,带动农户1800多户种植蔬菜,金沙镇设施蔬菜基地后辐射延伸到东社、十总等乡镇,全市蔬菜基地总面积增至20多万亩,成为通州市农业一大支柱产业。
新建市体育馆 1994年确定实事项目之一。为丰富全市人民文化、体育生活,1994年初,市政府决定筹建体育馆。该馆于1995年12月动工,1998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体育馆位于开发区通海路与碧华路交界处,占地2.54公顷。总投资1500万元,主体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设观众座席2800个。可承接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大型比赛项目,还可以进行大型文娱演出、集会和展览。
建设市人民医院外科手术楼和中医院高级病房楼 1994年确定实事项目之一。市人民医院外科手术楼扩建工程共投资195万元,于1995年建成,建筑面积2584平方米,手术室面积由350平方米增加到850平方米,同时增加病房面积1600多平方米。中医院高级病房楼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所需土建经费由南通新华建筑公司有偿投资,电梯等内部设施及装潢、土地征用费等由中医院自筹解决,1996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
实施多种经营“百项投入工程” 1995—1999年连续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为加快发展多种经营,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增加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1994年,通州市实施“百项投入工程”,即全市投入1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100项,同时规定对实施的工程所需贷款和用地按政策给予优惠,并给予适当补贴。是年,全市实施“百项投入工程”项目153项,市政府出资补贴120万元。工程实际投资9152万元,完成产值2.02亿元,占当年全市多种经营净增值的三分之二。1995年起,市政府连续5年将多种经营“百项投入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5年中,全市共立项“百项投入工程”685项,累计投入资金3.21亿元,实现产值3.86亿元,市政府支付工程补贴400余万元。多种经营“百项投入工程”项目建设,做到开发一个项目,创造一个特色,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特别是稻田养殖项目的实施,带动以稻田养蟹为主体的养殖生产发展,全市稻田养殖面积扩大到4万亩。
农村改水 1995—1998年、200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通州市农村改水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发展缓慢,受益面较小,主要集中在部分镇政府所在地及三余地区部分农村,截至1994年末,全市自来水普及率仅为44.1%。1995年,市政府决定将农村改水工作列入此后几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消灭自来水空白乡,用5年左右时间全市基本普及自来水。3月,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我市农村改水工作步伐的意见》,明确农村改水的工作方针、筹资渠道等,市建立农村改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村改水日常工作。至1996年,消灭自来水空白乡镇。2000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7.7%。2001年2月,通州被省爱卫会命名为农村自来水普及市。2003年,省政府将农村改水工作列入农村5件实事后,至2005年末,通州市共投入农村改水资金1789.28万元,新增受益人口8.47万人。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7%。
改扩建殡仪馆 1994年、1997年、1999年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为改善市容市貌和殡葬管理水平,1994年,市政府决定将迁建金沙殡仪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金沙殡仪馆(新馆)于1996年3月破土动工,1997年4月竣工,总投资860多万元,占地面积2.43公顷,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1997年改扩建三余殡仪馆,2月破土动工,1998年12月竣工,占地面积0.67公顷,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750万元。1999年5月,平潮殡仪馆新馆破土动工,2002年8月竣工,占地面积0.47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新建市人民医院病房大楼 1998年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7月20日大楼建设工程开工,2002年3月28日竣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病房大楼共16层,设病房196间,其中特需病房27间。
新建市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 1998年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文化活动中心大楼位于人民路建设路口,占地面积1976平方米,建筑面积735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7层。市财政共投入专项经费851万元,市文化部门自筹149万元。2002年4月,大楼落成投入使用。
建设市民广场 199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市民广场位于通州市城区建设路以西、新金路以北、人民路以南繁华地段,当年11月建成,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广场西端耸立着“江海之光”大型彩色花岗岩壁雕,总长60米、高5米,规模在全国大型壁雕中排名第二。壁雕前方是错落有致的绿荫花草和台阶式渐进的水幕造型,还有各种霓虹灯光映衬下的水上舞台。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199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6月,市政府下发《通州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9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通州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实施意见》。全市核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55户2051人,多渠道安排落实保障金40.77万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50户300人,申请市财政保障金24.2万元。
实施农民大病统筹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0—2006年连续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00年起,市政府把实施以农民大病统筹医疗为主导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力度推进。每年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将合作医疗目标任务纳入对各镇和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农民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以户为单位出资,市镇两级财政资助资金由财政部门负责预算安排。2005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7年中,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最初年人均3元逐步提高到50元,其中农民个人出资部分由人均1元提高到15元。同时,住院费用报销起付线由4000元降到300元,年最高补偿限额由1.4万元逐步提高到3万元,并从2005年开始增设门诊补偿。7年中,全市共有595.16万人次参加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88.1%。累计筹集农村合作医疗资金9719万元,其中镇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5679万元。全市共有7.28万人次获得住院补偿,补偿金额6926.88万元。参合农民住院受益面由2000年的1.5‰提高到2006年的3.2%,2006年合作医疗门诊补偿1663.72万元。其后,政府每年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补偿标准不断提高,老百姓受惠面不断扩大,新农合工作得到巩固,群众参合率逐年提高。
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2000—2005年连续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主要措施是:结合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强化技能培训工作。2004年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楼底层建立全省县级市首家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营业大厅面积500平方米。中心将市内外各类劳动力资源集于一体,作为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进场双向选择的集中交流场所。中心为用工单位和城乡求职者进行用工信息匹配,办理就业证,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及职工维权等一条龙服务。2005年建立全覆盖的劳动力信息和用工信息网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就业奠定基础。
2000—2003年,全市提供就业岗位分别为2763、2486、5737和1.61万个,失业职工再就业率分别为71%、55%、56%和69%。2004—2005年共提供就业岗位5.22万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87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5.46万人。
改造农村危桥 2000—2005年连续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00—2003年,每年选择少量特危桥梁进行改造。2004年开始针对农村危桥面广量大群众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村桥梁除险安康工程。6年间,市水利局共维修改造一、二级河桥梁116座,另拆除危桥4座,总投资792.8万元;维修改造三、四级河道桥梁794座,总投资911.6万元。
改造农村草危房 2001—200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01年至2003年上半年,全市投入1114.86万元,帮助1180个草危房低保户和贫困户建房。全市无自建能力的少数民族户、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三无”(无依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优抚对象基本消灭草危房。2003年下半年,省农村五件实事工程会议召开后,通州市提出年内在全省率先全部消灭草危房。至12月18日,全市1192户低保户、贫困户全部告别草危房,迁入新居。2004—2005年,全市又筹集资金近200万元,改造380多户农村危房住户。2008年出台《通州市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保障办法》,将危房改造工作制度化,对无自建能力的,发现一户帮建一户。
扶困助学 2001—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01—2003年,由市委办和政府办发文,对中小学阶段特困生的资助任务分解到机关各部门逐一落实。2004年起对列为全市扶困助学阳光工程的大中小学特困生资助,主要通过发动企业(家)捐资途径落实。当年,104名贫困大学新生获得由45家企业及个人出资的每人不少于4000元的结对资助,772名中小学特困生获得人均500元资助。2005—2007年,市内企业和市企业家扶贫济困基金会,分别与97名、154名、179名贫困大学新生结对资助,每名贫困大学新生获得4000元捐赠。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从2004年起每年资助50人。
建立社区服务体系 200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城区建成2个社区服务中心(新明珠、城区)、5个社区服务站(安康、镇南、金南、虹西、新市)和120个社区服务网点,面向社区开展小区物业管理、青少年职业教育、下岗职工就业培训、医疗康复、健身娱乐等多项服务。7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项目稳步实施。建办新明珠、虹南居、新市居和虹西居4所市民学校和流动人口学校,作为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和文化学习阵地。建有1个志愿者总站、6个分站,1个志愿者协会,全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到1万人,社区工作人员600多人,组织10多次大型为民服务活动,内容涉及医疗保健、家电维修、科普宣传、法律服务等。
改扩建农村敬老院 2003年、2004年、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03年,实施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全市共投资698万元。其中,市财政出资118万元,各镇筹资580万元,重点改扩建12所基础设施差的敬老院。2004年实施农村敬老院敬老爱老“十个一”工程,即:每个敬老院配一架电话,新增一台彩电、一台洗衣机,健全一个活动室或阅览室,每个房间配一台电风扇,为每位老人新增一条棉被、一套衣服、一个热水袋、做一次体检、过一次生日。6月底,实事工程全部落实到位。2006年起,实施农村敬老院“关爱工程”,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对各镇区敬老院进行新一轮改建、扩建或新建,至2009年6月,完成改扩建敬老院20家,共有床位2450张。
建设老年公寓 200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4—5月,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制定完成设计方案。7月8日,由市政府垫资580万元的老年公寓破土动工。12月18日基建工程封顶。老年公寓大楼位于开发区通海路东侧(社会福利院原址),框架6层,局部7~8层,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融养老、健身、休闲、服务于一体,可容纳150位老人居住。
农村河道疏浚工程 200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全市共疏浚二、三、四级河道170条,长341.3公里,完成土方521万立方米。农村河道疏浚工程实施,提高河道引排标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当年4月中旬的旱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老小区整治工程 2006—200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整治重点是重新规划路网系统,实现道路环通,加宽路幅方便居民通行,适当缩减绿化带、增设停车位;疏通下水道、清掏化粪池、更换破损的地下管网;添设路灯、砌筑围墙、修整绿化、美化小区环境。3年内共投入1220万元,对花行桥新村、陵园新村等12个小区进行整治。整治后的小区,由物管中心会同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聘请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或鼓励居民自治管理,由小区业主委员会聘请保洁员提供基本保洁服务。
社会救助系统工程 200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为增强救助能力,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6月初,市成立慈善基金会并首次开展慈善基金劝募工作,协议认捐慈善基金3.88亿元,现捐到账3145万元。当年投入1300多万元开展慈善助医、助学、助困等一系列活动。市政府出台《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员救助办法》,7月起,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参照低保标准给予生活救助,至年末,全市8000多名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员获得生活救助金688万元。出台《精神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设立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专项资金,建立精神疾病医疗救助机制,全市1000多名精神病人接受免费治疗,125名重度精神病人接受免费住院治疗。
二、三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
“八五”计划执行情况 南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1991—1995年)计划,于1991年2月经县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1991年初行政区划调整,秦灶、陈桥、幸福、新开3乡1镇和小海镇6个村划归南通市区,县域总面积减少111平方公里,人口减少11.82万人。“八五”期间,南通县(通州市)人民在中共十四大和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鼓舞下,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全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此目所用1990年数据,除建筑业外均不含1991年划归南通市区的3乡1镇6村数)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99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51亿元,是1990年的3.75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8.2%,人均5317元。三次产业比例由1990年的35.8∶44.5∶19.7调整为25.1∶49.0∶25.9。财政收入3.64亿元,是1990年的1.96倍,年均递增14.4%,超计划(5%)9.4个百分点。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01.35亿元,为1990年的3.97倍,年均递增31.8%,超计划(7.4%)24.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56亿元,年均递增11.6%,超计划(1.9%)9.7个百分点;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3.62亿元,是1990年的2.74倍,年均递增22.3%,超计划(3.6%)18.7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59.18万吨、棉花总产量1.77万吨、油料总产量5.14万吨,年递增率分别为2.5%、-1.4%、5.1%。工业总产值179.79亿元,年均递增36.3%,超计划(8.6%)27.7个百分点;其中乡镇村及个体、联户工业实现产值140.85亿元,是1990年的6.2倍,年均递增4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3%。建筑业实现施工总产值40.78亿元,是1990年的6.65倍,年均递增46.1%,超计划(4.8%)41.3个百分点。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58亿元,是1990年的4.92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25.9%。全社会货运量850万吨,超计划(415万吨)1.0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71亿元,超计划(14.2亿元)95.1%;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9亿元,是1990年的3.44倍,年均递增28%。自营出口总额1.45亿美元,是1990年的43倍。
“八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6.52亿元,其中集体以上单位完成44.64亿元,是“七五”期间的6.7倍。累计利用外资7746.59万美元,是“七五”期间的4.5倍,超计划(2000万美元)2.87倍。新办“三资”企业463个,已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1995年实现产值35.73亿元,利税1.23亿元,出口创汇9308万美元。全市累计签订对外劳务合同额4102.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804.1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5324人次,兴办境外企业7个。
基础设施建设:“八五”期间,实现撤县设市历史性转折,重新修订《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旧城改造大规模推进,新金路拓宽改造,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通过验收。完成200多公里砂石路面改造工程,实现全市公路路面黑色化;拓宽改造金通公路,快车道简易通车;新建通掘公路(通州段)。开通程控电话,并逐步扩大到期末6.44万门。110千伏观果、天平输变电工程和35千伏新联输变电工程竣工,全市供电量由1990年的3.36亿千瓦时增加到1995年的6.86亿千瓦时。城市公交开通运行。
社会事业:“八五”期间,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038个,推广科技成果312项,获得国家首批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初中毕业升学率52.9%,超计划(42%)10.9个百分点,比1990年提高16.4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医疗床位总数2643张,比计划(2816张)少173张。建成全省最大的县(市)有线电视光缆网,开通至12个乡镇的信号。《通州日报》由周三刊扩大到周六刊。建成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县(市)。
人民生活: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七五”期末的15.8‰和8.8‰下降到9.8‰和2.4‰。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63元和4946元,比1990年净增1896元和3403元,年递增率分别为24.3%和26.6%,高于计划(4%以上)20.3和2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3428元,比1990年净增2069元,年均递增33.2%。城乡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8.6部。
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正在拉大;农业基础地位尚需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效益欠佳,缺乏对全局具有带动意义的重大项目及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科技含量高的名牌产品,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与整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相比显得不够适应;第三产业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有些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1996—2000年)计划于1996年2月经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九五”期间,全面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四沿开发、规模经济、区域共同发展”五大战略,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49亿元,是1995年的1.68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2.2%,低于计划(25.4%)13.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420元,是1995年的1.77倍,低于计划(1.6万元)41.1%。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5.1∶49.0∶25.9调整为16.5∶47.8∶35.7。财政收入7.08亿元,年均递增14.2%,超计划(7.8%)6.4个百分点。工农业总产值(当年价)317.27亿元,低于计划(600亿元)47.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27亿元,年均递增2.4%,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5.9亿元,年均递增5.7%;粮食总产量64.82万吨、棉花总产量7600吨、油料总产量8.04万吨,年递增率分别为1.8%、-18.4%、9.4%。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年均递增21.4%。建筑业施工总产值60.16亿元,年均递增8.1%。第三产业增加值47.62亿元,年均递增14.9%,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35.7%,高于计划(35%)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2亿元,年均递增7.9%,低于计划(19.1%)11.2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63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34倍,超计划(140亿元)44.7%。累计利用外资1.29亿美元,低于计划(3亿~5亿美元)57%~74.2%,实现外经营业额1.3亿美元,分别是“八五”期间的1.67倍和3.42倍。200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31亿美元,是1995年的2.86倍。自营出口创汇3.04亿美元,年均递增16%,低于计划(22.5%)6.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境内204国道和325、203省道拓宽改造工程、宁通一级公路建设及其高速化完善工程竣工,苏325新线、新长铁路建成通车。新建石江公路,拓宽改造老通掘公路和金乐公路。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后2年新建乡村公路392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扩大到23.96万门;开通数字数据网,通州信息港湾建成通航,宽带多媒体平台建成投运。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美亚热电工程建成投产。220千伏天银(银三)输变电工程、110千伏金沙输变电扩容工程竣工投运,投资2.6亿元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期末年供电量超10亿千瓦时,通州成为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市)。拓宽改造城区建设路、人民路、交通路等主次干道,建工大厦、万达大厦、金穗大厦等一批现代化高层建筑和朋来门、江海明珠、江海之光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竣工落成;占地近1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苏中规模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通州市第一集贸市场建成开业。通州先后被评为省卫生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和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市。
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对工农业的贡献份额分别为51.8%和58.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亿元。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实施,成功与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实行联合办学。建成苏中第一个动圈音箱化市,完成市到乡镇有线电视光缆大联网,有线电视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市体育馆竣工开馆。《通州日报》成为全国优秀县(市)报。“九五”期间通州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文化、体育、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和省农村综合改革、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称号。
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女职工生育五大保险制度和下岗、失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3条保障线制度全面建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52元和4072元,年递增率均为7.3%,超计划(6%)1.3个百分点,城乡电话拥有量每百户31.5部。
主要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工业“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一般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偏低;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大、新项目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后劲。高素质优秀人才缺乏,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偏低。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2001—2005年)计划于2001年1月经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2001年3、4月间行政区划调整,观音山、小海、竹行3镇和市良种场、种畜场及通州行政区域内的南通农场、东方红农场均划归南通市区,市域总面积减少286平方公里,人口减少12.64万人。“十五”期间,奋力实施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城镇化、知识化“五大战略”,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增长点经济、特色化经济、劳动力经济、桥头堡经济“五类经济”,发动全市上下“人人都来创造社会财富”“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此目所用2000年数据,除建筑业外均不含2001年划归南通市区的3镇4场数)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08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3.3%,超计划(12%)1.3个百分点;人均1.75万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6.9∶51.4∶31.7调整为10.4∶59.6∶30.0。财政收入20.03亿元,是2000年的3.12倍,年均递增25.6%,超计划(10%)15.6个百分点。工农业总产值(当年价)1048.04亿元,是2000年的4.17倍,年均递增33%,超计划(14%)1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3亿元,年均递增6.5%;粮食总产量49.81万吨、棉花总产量0.89万吨、油料总产量8.02万吨,年递增率分别为-3.1%、3.9%和1.8%。工业总产值1011.11亿元,是2000年的4.5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389.69亿元、370.61亿元和31.46亿元,是2000年的3.89倍、4.4倍和3.84倍。民营经济迸发性增长,新增个体工商户4.43万户,私营企业7230个,私营企业注册资本74.01亿元,新增数超过1978—2004年的总和。建筑业施工总产值208.3亿元,年均递增28.2%。第三产业增加值66.65亿元,年均递增11.2%。完成货物运输量835万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09亿元,年均递增17.8%,超计划(10%)7.8个百分点。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是2000年的3.16倍,年均递增25.9%,超计划(12%)13.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6.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22亿美元,是2000年的18.9倍,年均递增80.1%。自营出口8亿美元,是2000年的2.96倍,年均递增24.2%,超计划(10%)14.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亿美元,外经营业额2.18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2.8倍和1.68倍。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金通公路改造和金江大道、川叠公路、平海公路东段建设工程。苏318线、海防公路、华沙大桥和通启、盐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近2000公里,比2000年增加近700公里。通州电信宽带网全面开通,基本建立市镇村三级电子政务框架,全市所有行政村(居)配备电脑上网。220千伏姜灶输变电工程、110千伏镇中、四安、张芝山、先锋、正场和35千伏庆丰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期末年供电量16.88亿千瓦时。城区育才路拓宽,翠园中路、交通路北延、世纪大道改造和江海明珠休闲广场等一批景观工程相继竣工。投入8500万元的引江供水工程竣工,日供长江水12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50万人。日处理3万吨的城区污水处理厂竣工使用。总投资500万元的垃圾处置中转中心竣工,实现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大气自动监测站建成投运。占地16.67公顷,建筑总面积9.35万平方米的市行政中心建成启用。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31%提高到45%。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对工农业贡献份额分别为53.2%和63.6%,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5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4.99亿元,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县(市)。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战略,职教与普教比例稳定在1∶1左右,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4.5%和97.3%。文艺创作5年累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19个,被省政府授予“江苏小品之乡”称号。创建省首批文化示范市通过验收。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党政信息网和县级综合性门户网站“通州大众网”。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89.63万人,参合率91.9%。市游泳馆和网球场建成使用,再获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省计划生育先进县(市)称号。
人民生活: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是2000年的1.68倍,年均递增11%;农民人均纯收入6045元,是2000年1.48倍,年均递增8.2%;建成小康先行村110个、小康示范村5个,高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从2000年的44%提高到62%。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5万元,是2000年的2.23倍,年均递增17.4%。消费结构升级,全市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2辆,彩电109台,固定电话83部,移动电话71部。城镇登记失业率2.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初步实现动态应保尽保,1.78万户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照省制定的全面小康4大类18个单项指标,至“十五”期末,通州市已有11项达标或基本达标。
主要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市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适应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短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就业富民的压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