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纠风和专项治理

一、开设政风行风热线
2002年,市纪委在电台开设《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安排参评单位主要领导60人次走进直播室。2003年扩展《政风行风热线》平台,组织《政风行风热线》大型户外直播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程参与,26个部门“一把手”以及13个重点窗口科(室、所、站)负责人现场接受群众咨询、投诉490起,当场解决问题233个。2004年开播两轮《政风行风热线》,组织市级机关18个热点部门到3个中心镇开设“政务超市”,现场解决问题153个。推行质询听证制度,督促责任单位整改问题16个,制订整改措施14条。2005年变“热线”的阶段性运作为常年性运作,开辟《政务访谈》电视栏目,开展行风评议和基层站所评议。2008年邀请市政府所有副市长及45个部门和单位负责人走进直播室,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同步进行网上视频直播;开辟《热线追踪》专栏,集中反馈办理事项。2009年,热线节目更名改版为《999民生热线》,每周一中午增设《三农服务台》,请涉农部门和“三农”专家走进直播室,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在通州政府门户网站制作《通州市999民生热线》频道,向社会发放宣传单6万份,张贴宣传画300份。
二、开办公众监督栏目
2004年在通州大众网开设《公众监督》栏目,在各镇设立115个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监察点;次年,利用网络《公众监督》栏目回复咨询、投诉、建议500多条。2007年,《公众监督》与《政风行风热线》实现良性互动,《新华日报》《南通日报》《计算机世界报》对此进行报道。同年,该栏目获省纪委反腐倡廉优秀宣传栏目网络类三等奖。2009年开发公众监督栏目手机版,聘请网民对栏目运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评议,至6月底,共接受群众咨询、建议、投诉2.67万条,回复率99.9%,社会满意率94.1%,点击人数466万人次。
三、治理教育乱收费
1996年7月,参与市教育局对暑期新生入学收费项目、标准的审定,对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全年组织抽查2次,对7件(次)涉及中、小学收费问题的信访进行查核和处理,共查处违规收费69.46万元。2003年推行规范收费责任制,对存在严重违规办学及收费行为的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制。实行收费公开公示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和公示栏(牌),公开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投诉电话,清退违规收费69.31万元。2004年,市纠风办对部分镇及学校收费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共清退7所学校违规收费185.25万元。2005年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预警机制,出台《通州市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收费监督的实施意见》,实行收费公示、收费审批和责任追究,查办教育收费类信访6件,立案1件,查处校长1人,诫勉谈话5人,清退违规收费210万元。2006年出台《关于严肃纪律,坚决禁止教育违规收费的通知》,共查处教育乱收费类问题12个,3人被解聘校长职务,6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清退违规收费91.84万元,取消收费项目1个。2007年对4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收费进行检查,立案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2个,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清退违规收费64万元,纠正违规问题13个,制定规范性制度2个。2008年全面推进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开展对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回头看活动,对有偿家教和乱收费现象实行多频率、不定期明查暗访,共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2个,清退违规收费1.7万元,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2人,全市教育收费信访举报大幅下降,连续10个月在省以上教育收费信访举报实现零记录。2009年对各校义务教育阶段落实“一费制”情况监督检查。查处纱场小学在征订教辅资料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问题和新坝初中教师违规征订模拟试卷问题,共清退违规资金1.2万元。2月,通州市获“南通市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活动先进县(市)”称号。6月,出台《关于严肃处理在职教师违规家教、校外兼职(课)责任人员的意见》,暑期组织“违规家教之我见大家谈”电视专题访谈,大力开展有偿家教整治活动,查处石港小学和兴仁小学2名教师违规家教行为。
四、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
1999年,纠正药品购销中不正之风工作初步展开,查处6个医疗单位、7名党员干部受贿串案。2000年整顿药品购销秩序,查出不合格药品258种(次),价值6万余元;清理过期药品价值130多万元。立案14起,收缴违纪款4.81万元,收缴医疗、药品非法广告印刷品5000余份。6月,对医药购销专项治理回头看,查出违纪金额80万元。其中,医疗收费19.8万元,药价60.2万元。2001年起,实施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药品招标采购。2003年,将中心医院以上医疗机构药品器械采购纳入招投标中心集中采购,并逐步扩大范围。5月,出台《关于狠刹医药购销中违规收受回扣和医疗活动中收受“红包”的歪风的通知》,推行医药购销“四公开”(进货渠道公开、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公开、采购洽谈内容公开、药品和医疗器械验收情况公开)、“四严格”(严格药品采购计划编制、严格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标准、严格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程序、严格履行药品和医疗器械购销手续)和“四不准”(不准个人单独洽谈购销业务、不准接收商家宴请、不准接受药品和医疗器械购销活动中的回扣、不准向病患者推销药品)。2005年实施医疗机构医药招标采购廉政准入规定,药品招标品种扩大到5588个,采购金额4672万元,让利给群众300多万元。2006年对全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实施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对市直属卫生医疗单位开展明查暗访并实施质询评议,共组织质询评议会23个,征集意见、建议150条。2007年开展“无红包医院”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医患交流卡”,实行出院病人电话回访,设置病区举报箱。邀请新闻媒体现场采访创建工作,并在电视开设《周末看点》栏目。2008年,通过设立“卫生行风建设举报箱”、全面建立医德医风档案等措施推进“无红包医院”创建活动,全市有45家医院达到“无红包医院”创建标准,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被南通市命名为“无红包医院”。2009年上半年,全市医院拒收和退还、上缴红包合计5.86万元。
五、减轻农民负担
1993年取消78项、暂缓执行7项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基金、收费项目,调整4项收费标准。1994年实行农民负担填卡收费制度。1997年会同市委农工部对石江公路北段有备土任务的20个乡镇农民负担复查,取消搭车收费项目32个,纠正个别乡镇擅自突破市批以资代劳限额行为,退还不合理收费180多万元。1998年建立农民负担监督网络,印发监督手册并建立台账,全市共落实监督户1323户。全年共立案43件,查处违法违纪金额193.6万元,纠正退还违法违纪金额153.42万元,制止不合理收费620多万元,22名村干部被撤职或免职。1999年4月配合市委农工部对农民合理负担定项限额、一定三年不变政策规定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清理整顿农民用电不合理负担,实现一价到位。配合清理乡镇政府编制外机构和人员,共精简编外人员和村组享受补贴的干部210人,减少经费开支约84万元。2000年全面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43.2万份,严格监督合同外向农民收费行为,严禁在乡村搞要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活动。当年,减轻农民用电不合理负担155万元,减少农村教育集资收费19.7万元,纠正摊派农民订报不合理负担14.6万元。取消农民建房中不合理收费27项,降低收费标准2项,规范收费项目9个,清理违纪金额930万元。
六、清理预算外资金
1997年会同市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预算外资金专项清理和重点检查。全市组织4个清理小组,在各单位自查自纠基础上,重点检查40个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情况。共清出预算外违纪金额1978万元,清出私设“小金库”金额4.27万元;对在银行开户的152个单位进行审计。2009年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518个单位全部自查上报,自查上报“小金库”13个,涉及金额360.56万元。根据举报对一中学“小金库”进行查处,收缴金额5.68万元。制定下发《清理规范党群系统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方案》。全市撤销项目81个,减少支出63.51万元。
七、镇级公务用车改革
2007年5月对镇级公务用车进行改革。公车由市统一公开拍卖,43辆公车拍卖348.3万元。对驾驶员区别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妥善安置和分流。根据经济规模等因素,对20个镇分别确定20万元和18万元包干限额。各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包干使用方案。2008年组织对镇级公务用车改革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根据工作量及油价上涨等因素,在2007年各镇包干基数上,每个镇包干经费上调5万元,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