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外宣传
一、通州形象宣传
1993年,市委宣传部增设对外宣传科,召开全市外宣工作会议,组织《人民日报》海外版通州专版,修改、完善录像资料片《江海明珠通州市》。1995年6月组织一期香港《文汇报》通州专版,一期《人民日报》海外版通州专版。1996年组织一期英国《欧洲时报》通州专版,一期《人民画报》通州专版,在《江苏宣传》杂志组织一期“江苏省奔小康纵深行”专版通州专辑。2000年创立《通州日报》大江网并投入运行,2部电视专题片被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录用。2002年邀请中央电视台到通州拍摄利用“三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开发农业及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片,介绍“三资”农业所取得的工作成果和石港京剧、刘桥灯谜、通剧等特色文化。制作外宣专题短片,在美国斯科拉电视台等媒体宣传苏通大桥建设给通州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通州电台制作“一桥两区两带”专题节目,利用“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作网对外宣传。
2006年组织通州香港投资说明会大型外宣活动,在香港《文汇报》《经济导报》、凤凰卫视、《东方日报》、广东卫视、星光传媒等香港与珠三角主流媒体强势推介通州,邀请港澳粤10多家媒体记者到通州采风,提升通州在港澳粤地区的知名度。配合“通州上海人才智力项目合作洽谈”活动,请《人民日报》华东版、《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晨报》《上海商报》、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上海主流媒体集中推介通州,提升通州在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2007年配合通州市“香港投资说明会”,组织开展香港系列外宣活动,分别在香港《文汇报》、香港中华总商会会刊和《经济导报》刊出宣传通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专版;在南通市承办亚洲艺术节主会场设置大型喷绘宣传栏,展示通州的产业亮点和投资环境。
2008年与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中国家纺名城”宣传,提升通州家纺品牌形象。在沪邀请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就通州接轨上海迎接大桥经济时代进行集中宣传。在香港组织“通州·香港投资说明会”外宣活动,并组织港澳台媒体到通州采风。组织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落成外宣活动。在《江海晚报》组织改革开放30年通州专版。
二、对外新闻报道
1994年5月,江苏电视台《江苏新闻》栏目连续4天播出通州科技兴市、经济发展的消息;《人民日报》头版报道通州开展“爱玛杯”创业兴通州、奉献在岗位演讲比赛活动的消息。1998年,通州电视台记者采制的新闻片《通州市粮食系统跳出粮囤求发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作为头条新闻播出,片长3分10秒,这在通州电视台新闻用片史上是第一次。1999年在南通市级以上媒体用稿350多篇(次),其中新华社用稿18篇,《人民日报》用稿2篇,《新华日报》头版头条2篇。被南通市级以上电视台共采用电视专题片30余部,其中中央台2部、省台7部,有3部专题片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国家级奖。2003年借通州撤县建市10周年契机,组织大型外宣活动,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主要版面宣传通州;市委宣传部获南通市对外新闻报道创优奖,牵头制作的电视片《相约通州》获第五届优秀外宣电视片三等奖。2004年举办上海—通州新闻单位联谊会,上海卫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卫视、东方广播电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记者及闵行等7个区的广播、电视台记者共40余人参加活动,上海各大主流媒体对此陆续作宣传报道。邀请中央电视台等上级媒体对通州市特色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全年被各级党报党刊刊用稿件280余篇,其中,《南通日报》256篇(一版头条8篇),《新华日报》14篇,《人民日报》5篇,新华社内参1篇。2006年,通州新农村建设多样化以及通州崛起创新型企业经验成果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宣传,通州推行“大调解”机制,创建平安家园的经验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宣传。烈士孙浩家人的故事被中央电视台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十大故事进行展播。2008年11月12日,《经济日报》登载《拉长制造业产业链,江苏通州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1月13日,《新华日报》头版登载《一题三解:通州经济难中攀升》,《南通日报》头版头条登载《深入基层关注民生,躬下身子解决问题——通州:“亲民务实”刷新群众满意度》,《群众》杂志第11期刊登市委书记宋文辉的署名文章《天堑变通途,通州展宏图》,国家级、省级和南通市级报刊在同一时段多角度反映通州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在通州市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