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党员队伍建设

一、党员结构
性别、文化、年龄结构  1993年,全市党员总数5.51万人。其中,女性6277人,占11.4%。高中以上学历1.62万人,占29.4%。35岁以下8459人,占15.4%;36~60岁3.63万人,占65.8%。2008年,全市党员总数5.95万人。其中,女性9746人,占16.4%,比1993年上升5个百分点。高中以上学历2.93万人,占49.2%,比1993年上升19.8个百分点。35岁以下8184人,占13.7%,比1993年下降1.7个百分点;36~60岁3.03万人,占50.8%,比1993年下降15个百分点。
职业结构  1993年,在职职工党员1.83万人,占33.2%。乡镇企业劳动者党员1.02万人,占18.5%。农牧渔民党员2.19万人,占39.8%。2003年统计口径改变,公有经济单位党员1.34万人,占23.3%。非公有经济单位党员7399人,占12.8%。农牧渔民党员2.81万人,占48.6%。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6474人,占11.2%。2008年,公有经济单位党员1.2万人,占20.2%,比2003年下降3.1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单位党员7660人,占12.9%,比2003年上升0.1个百分点。农牧渔民党员2.81万人,占47.1%,比2003年下降1.5个百分点。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9069人,占15.2%,比2003年上升4个百分点。
1993—2008年通州市部分年份党员队伍结构情况一览表
表18-9
单位:人
年  份1993 2000 200320052008
发展党员数670 743 678635583
党员总数55079 61531 577385849859541
性别48802 53225 493204973149795
6277 8306 841887679746
文化程度研究生- 19 2944122
大学本科- - 224331635143
大学专科大专以上3004 本、专科6335 568664937175
中  专3434 4763 466152974621
高  中9737 12432 117121144012219
初中及以下38904 37982 334073206130261
年龄状况25岁以下1164 1822 8175 8413 8184
26~35岁7295 7513
36~45岁17219 13077 111981067510174
46~55岁13884 17797 156971427411152
56~60岁5168 6496 682878478948
61岁及以上10349 14826 158401728921083
职业结构 在职职工工  人4917 4798 公有经济单位 13445 11813 12009
营业员、服务员1498 1484
国家干部9360机关干部4000
集体事企业人员 2430国有事企业人员7099 非公经济单位 7399 7746 7660
城镇集体事企业人员2955
其  他56 317
民办教师、乡村医生508 291
乡镇企业劳动者10199 6477
城镇个体劳动者86 150
农牧渔民21937 27556 280542885228059
学  生6 1 6511
离休干部(工人)1222 869 6474 7368 9069
退休职工2702 5079
其  他158 455 236027142733
二、党员发展
全市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加强党员发展工作。1993年发展党员670人,后逐年增加,1996年最多,发展1205人,之后又逐年稳中有降。2000年后实行发展党员计划审批制,规范发展党员集中预审制和公示制、党委成员旁听制。2003年完善考学制,到前方建筑工地举办拟发展对象培训班。在发展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当年全市2187名入党申请人竞争产生1312名入党积极分子,597名入党积极分子竞争产生326名发展对象。2004年始针对非公企业和农村一线党员发展源头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力实施“源头活水”工程,通过放开发展计划、建立推优制度、结对挂钩联系、加强目标考核等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当年共2634人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其中936人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2005年始稳妥做好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工作,全年共发展此类党员29人。2008年发展党员583人,其中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吸收2人“火线入党”。1993—2008年,全市共发展新党员1.27万人。
三、党员教育
电化教育网络  1993年后,全市党员电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至1996年,乡镇党委全部建立中心播放站,行政村全部建立播放点,全市共建成14个省级、2个南通市级、11个通州市级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基本形成以乡镇党校、成人校为中心,村企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网络的教学培训体系,通过教学培训,有3万多名农村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1996年,通州市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评为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2003年根据行政村撤并新情况,在农村设立1380个“党员活动中心户”,方便党员集中学习、活动。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通州市全面启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0月拟定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方案。11月各镇完成筹备工作。12月,兴仁镇徐庄村率先建成终端接收点。2007年全面完成行政村终端站点建设任务,远程教育设备达到省技术标准。2008年推进远程站点延伸工程,全市20个镇(区)工业集中区、商贸集中区、城市社区和机关、事业单位、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实现全覆盖。
政治思想教育  1997年组织党员开展“学理论、学党章,比业绩、比贡献”和“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主题活动。10月,通州市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评为学理论学党章先进县(市)。2001年分2批组织全市共产党员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第一批于1月2日开始,各镇和市直部门单位共127个基层党组织、2880名党员参加。第二批从10月2日开始,440个村(居)、396个镇站所的4390名党员干部参加。每批学习教育活动为期两个半月,分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3个阶段,初步实现“干部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组织达到加强”目标。2005年1—6月,67个市级机关部门的162个基层党组织、3622名党员参加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下简称“先进性教育”)活动,7—11月,23个镇机关和市级机关下属站所共1033个基层党组织、1.8万名党员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12月至2006年6月,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787个基层党组织、3.57万名党员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2009年3月全面启动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641个党组织、8911名党员,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要求,紧紧围绕“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建设幸福美好新通州”主题,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
四、党员管理
民主评议党员  1993年起,市委继续贯彻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每年年底组织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此项工作以党支部为单位进行,主要包括学习教育、自我批评、民主评议、组织考察、表彰和处理等基本环节。评议内容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为标准,评议党员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端正作风、严明纪律、完成任务、服务群众、发挥模范作用等方面表现。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农村、社区党员以及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的评议,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分别提出适合不同岗位要求的着重点。
1993年,全市开展民主评议党支部1192个,参加评议党员2.22万人,有829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参加民主评议党员4.7万人。2008年,全市共有1392个党支部、3.99万名共产党员参加评议,其中1775人被评为优秀党员,24人为不合格党员。
组织专题活动  1998年组织下岗职工党员开展“带头再就业,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活动。2003年11月举办为期6天共50名失业职工党员参加的免费再就业培训班,指导他们再就业;同年,为发挥无职党员作用,开展农村无职党员定责上岗活动,全市6392名无职党员走上村务管理岗位。
1999年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带头闯市场、带领群众闯市场,争创高效益、争当致富领头人”活动,同时加强党员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是年,全市有党员农民经纪人牵头建立的农副产品市场28个,参与建立各种形式营销组织271个,另有10名党员农民经纪人带领百余名农民在罗马尼亚、加拿大、南非等10个国家搞营销;全市形成一支600余名人均年销售额超过30万元的党员农民经纪人队伍。2002年,市委组织部拍摄反映党员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的专题片《党员带领闯市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0年起连续6年开展“党旗在建筑工地飘扬”主题活动,推进分散在全国各地建筑企业的党建工作。2008年启动“建工系统党课教育万里行”主题活动。实施“远教架金桥,助民奔小康”工程,培训党员干部和农民10万余人次。
困难党员扶助  1995年,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无固定收入的农村老党员,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南通解放至全国解放期间入党的3个不同时期,每月给予35、30和15元标准的补助。1998年,各乡镇党委通过社会募捐、企业赞助、个人捐款等方式,建立“扶助农村老党员基金”,总量保持在1000万元左右。1999—2000年,全市为377名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党员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为56名孤寡老党员修建房屋,将34名孤寡老党员安置到敬老院。2000年,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无固定收入的老党员实行大病医疗统筹,并将每月定补分别提高到80元、60元和40元。2004年提高为110元、70元和50元。2006年提高为150元、120元和100元。2008年,再次提高为230元、190元和170元。
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

1992年末,全县共有党支部3037个、党总支部66个、基层党委88个。1993年后,开始在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中建党支部,在部分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党总支部。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将符合建总支条件的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部、符合建党委条件的总支部改建为党委。2007年起,非公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党支部数量急剧增加。2008年3月,村(社区)区划调整结束后,各村普遍建立党总支部。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党支部3176个、党总支部272个、基层党委59个。
1996年7月,全市98个先进基层党组织、89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市委表彰。2001年,在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中,市委表彰10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镇村党组织建设
1993年起,全市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和全面达小康、迈向现代化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继续实行自上而下的党建工作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市、乡镇、市直部门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党支部固定联系点制度。1997年,全市村党组织统一换届。此次换届,调整下来村党支部书记229人、支委1035人,均占总数三分之一以上,一大批懂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的专门人才进入村党支部领导班子。1998年,全市乡镇党委提前一年换届,使之与乡镇人大换届同步。此次换届,党委成员平均年龄40.2岁,比换届前下降3.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0.8%,比上届提高15个百分点。同年,在全市开展创建“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组织活动;启动新一轮整顿后进村和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工作,举办56个后进村和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各乡镇党委从抓班子建设、定发展路子、建规章制度方面开展整顿工作。1999年出台《通州市“双建设”工程实施规则》,确定10个乡镇党委和16个村党支部为试点单位,激励各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努力争创“双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乡镇、村,同时开展争创实施农业现代化先进村党支部竞赛活动,有135个村党支部报名参赛。2001年5月在全市村党组织统一换届选举中,首次采取“两推一选”(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方式,让全体党员和村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2003年在60个专业村开展创建“党建示范村”活动,并加强社区党建工作,52个社区党支部(党总支部)全部单独或联合建立活动室。2003年、2004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公开选拔46人担任“村官”。2004年6—7月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实行“公推竞选”,新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4岁,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比上届提高20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23个镇党委全面换届选举,由党代表直选党委书记、副书记,部分镇党委副书记实行差额选举。各镇新当选党委委员198人,平均年龄39.8岁,比换届前下降2.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97.4%,比换届前提高11.6个百分点。镇党委副书记由换届前102人精简为62人。2008年3月,村(社区)区划调整结束后,224个村(社区)建立党总支部,占总数83%。
1993年5月,观音山镇党委、兴东镇黄金村党支部被中共江苏省委表彰为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1996年,观音山镇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企业党组织建设
1994年起,通州市乡镇企业和市属企业纷纷实行股份制。根据这一新情况,1997年,市委组织部出台《关于加强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就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建立、职责、任务、领导班子配备等提出具体要求。2000年8月,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市委下发《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创新党建工作制度,规范组织活动,有效发挥作用。2003年派驻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389人,在非公企业党组织推行新“三会一课”(党员思想汇报谈心会、党员议事会、党政沟通会和技能课)制度。2005年从帮办企业人员、镇村干部、离退休人员中精选1015人担任全市村、企党建工作指导员,市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管理中心,负责宏观指导和检查督促。为进一步推进党建示范工程,命名23个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和16个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启动石江公路、金通公路沿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带”建设。2006年开展“双培双建”活动,把党员培养成岗位能手,把岗位能手中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建强党的组织,建好党员队伍。2007年,非公企业党的工作覆盖率、暂不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率、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均为100%。2008年开展“千名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进党校”活动,组织130名私营个体企业党组织书记在市委党校集中培训,同时,利用各镇(区)党校和企业党校等阵地,通过分级组织实施,系统培训私营个体企业党务干部1000多人。到2008年末,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总体组建率由年初的18.2%提高到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