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干部队伍建设

一、干部选拔任用
班子配备  1993年起,市委对各级领导班子配备更加注重专业化和年轻化,先后为各乡镇和市级机关经济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抓工业经济的领导,以及熟悉外贸和科技工作的专职领导,至1996年,全市451名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中,熟悉经济工作的有370人,占82%;同时,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4年共选拔35岁以下的乡局级干部232人。1993年起推行领导干部退二线制度、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干部交流制度。2001年起全面实行市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当年拟提任科职的64名干部在全市或其所在单位公示。2003年实行市管干部任免市委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当年共投票表决任免干部340人。2004年起对市管干部实行任用联审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纪委(监察局)、市委政法委、市人民检察院和审计局共同对拟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的干部人选进行联合审查,防止“带病提拔”。2005年,市委出台《通州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办法》《通州市调整不胜任领导干部暂行办法》《通州市干部差额考察暂行办法》,实现干部职务的正常升降。2007年,市委组织部自主研制开发“开放式网络民主测评系统”,用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以及对后备干部进行民主推荐。该系统分别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组织系统创新创优成果奖和党的十七大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秀成果。2008年,市委出台《关于规范镇和市级机关助理任用管理的实施意见》和《非领导职务设置的原则意见》,对镇和市级机关助理、非领导职务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2009年5月对市级机关纪检监察资源进行重组,设立5个派驻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室。市直部门党委和法院、检察院继续保留纪委设置,人员关系由市纪委转入所在单位,其余部门统一取消派驻纪检干部设置。
干部聘任  1996年在市农业局、广播电视局、对外经贸局、物资集团总公司4个单位试行行政正职聘任副职及其工作人员制度(这一做法以后没有推广)。1997年在唐洪、余西、忠义、平潮4个乡镇试行机关干部聘任制。在全市推广南兴乡党委公开招聘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的做法,有24个乡镇公开招聘,785名青年报考,330人被聘。2000年在教育系统推行校长聘任制。2008年对市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面实施聘任制。
竞争上岗  1999年,市委组织部出台《通州市市级机关推行竞争上岗暂行办法》。2001年在市级机关开展中层职位竞争上岗,39个单位587名符合条件人员参与,通过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282人上岗。2003年第二轮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同时,配套实施轮岗交流制度,共轮岗交流81人,占应轮岗的100%。2007年第三轮竞争上岗中,对因工作需要近亲回避及在同一科室连续任职满9年或在重点、热点岗位任职满6年的,全部轮岗交流。同年,首次进行跨部门竞争上岗,通过单位申报、公开评议等形式产生15个跨部门竞争上岗职位,其中正职岗位10个、副职岗位5个,全市符合规定条件的373名国家公务员报名参加。15人走上新岗位人员平均年龄35.2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3%。
2001年在金沙、石港、二甲3镇进行党委部分成员候选人资格竞争试点,73人参加竞争,最后由市委常委会无记名投票确定15名党委副书记候选人,其中2名副镇长和1名党委委员竞争到副书记候选人资格,6名原副书记落选。2002年在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农林局、粮食局4个单位试行副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有45人报名,13人上岗;在市公安局中层干部中进行副科职干部竞争上岗。2003年在市卫生局、科技局等10个单位拿出29个副科职岗位进行竞争上岗,136人报名,最后产生29名人选,其中3人为原中层干部,原副科职干部中1人落岗。
公推公选  2004年公推竞岗市城管局局长、兴仁镇党委书记,公开选拔5所市管学校6名副校长,分别有71人、35人、33人参加竞岗和公选,通过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投票表决等程序产生最后人选。2006年以党委换届为契机,试行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办法,镇党委书记、副书记由党代会直接选举产生,部分镇党委副书记实行差额选举。同年,公开选拔市管完中学校副校长,有35人报名,6人脱颖而出。2007年公开选拔团市委书记、副书记各1人,市管学校校长2人,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人。2008年公开选拔1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镇党委副书记,形成一支可担重任的“一把手”后备干部队伍。
二、干部教育培训
1993年起,通州市以党校为主阵地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渐趋经常化、制度化,每年都举办数期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村干部等不同类别的主体班,至2008年,共1.06万人次接受各种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其中,党政干部培训57期6780人次,青年干部培训14期969人次,村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创业培训14期2200人次,机关干部创业培训1期610人次。1998年起建立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完善市、镇(市级机关)、村三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每年年初市下发学习计划,年中组织检查,年末考核评比。
1996年9月确定观音山镇和石港镇为青年干部培训实习基地,次年选派新任乡镇领导干部到基地锻炼。1998年、1999年分别选派49名和55名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2002年安排12名年轻干部到常熟市挂职。2003年始鼓励机关干部到经济一线锻炼,当年有252人经批准领办、帮办企业,至2005年增加到1530人(其中市级机关544人),共协助新办企业65个,办理证照965份,申报重大项目52个,联系经销业务8.20亿元,参与引进外资2260万美元,落实贷款2.38亿元。2004年选派48名市级机关和镇党政领导干部,分批到上海贸促会、部分镇、企业和浦东高新技术开发区挂职、学习。
2000年7—9月,按照中央部署,市委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市检察院、法院、公安局、通州高级中学领导,以及被南通市委明确为县处级在职干部,进行“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集中教育活动。2002年在机关干部中开展计算机和英语“双学、双考”工作,45周岁以下2074名机关干部参加,绝大多数考试合格。2004年举办1期有12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招商工作人员参加的国际投资与招商引资研修班。2005年始与苏州农村干部学院联办主体班,当年有127名科级领导干部分批到苏州学习。同年,在领导干部中开展“读一本政治理论书、一本经济管理书、一本法律法规书、一本领导科学书”活动,年末组织800多人考试,全部合格。开发科级领导干部任前党规党纪和法律知识无纸化考试系统,并试运行。2007年开始全面推进“百千万(百讲课堂进基层、千名书记讲党课、万名党员上讲台)培训工程”读书活动,全市科级领导干部从市委组织部提供的6门课程中挑选2门必读科目和2门选修课目,724人参加电子化考试,合格率100%。2008年起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菜单式”选学模式,每月邀请知名学者、先进典型、资深领导等到通州举办专题讲座。2009年在南通市率先开通“通州干部在线学苑”网络学习平台,突破传统学习方式时空限制,方便领导干部个人自学。
三、青年干部选拔培养
青年后备干部选拔  1993年在全市2次开展“举贤荐能”活动,举荐(自荐)各类优秀人才7556人,筛选确定1992人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2001年、2003年公开招考2批各100名优秀青年后备干部,220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青年参加考试。首批百名后备干部中有32人当年走上科级领导岗位。2005年8月在全市开展青年干部技能大比武活动,480名3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青年干部参加写作、英语、计算机操作3个项目比赛,各项目前50名进入市委组织部青年干部技能人才库。2007年通过组织推荐、资格审查和理论考试,在397名被推荐人员中选拔51名优秀后备干部,并进行1个月集中培训。2009年上半年创新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在提名、决定、使用全程引入竞争机制,从群众海推700多名人选中选拔105人作为2009年度科级后备干部。
青年后备干部培养  1994年,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干部培养锻炼工作的意见》,明确培养锻炼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措施要求。1995—1996年制定实施《通州市培养选拔跨世纪领导干部规划》,全市保持以35岁左右为主体科级后备干部800人。1998年,市委组织部新设青年干部科,专门负责全市青年干部工作的规划、后备干部选拔与培养等。1999年挑选91名德才兼备、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到开沙岛进行为期1个月封闭式强化培训。2000年组织市直机关和乡镇123名青年干部参加业余读书班。读书班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内容涉及邓小平理论、领导科学、法律法规、经济管理等,时间跨度7个月。2004年起实行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次年,首次组织1182名中青年干部参加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2008年选派3名年轻后备干部到市信访局挂职锻炼,从政法系统选派10名年轻后备干部到镇挂职任分管政法综治工作镇长助理,选派161名社区民警到村挂职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2009年上半年安排5名缺少乡镇工作经历的机关正科职后备干部到乡镇挂职担任副书记,10名乡镇正科职后备干部到苏南发达地区乡镇挂职,25名副科职后备干部到信访、拆迁、招商等工作一线挂职锻炼。
四、干部监督管理
1996年以前,市委组织部审干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处理建国前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历史遗留问题。1996年,因干部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市委组织部审干办公室改建为干部监督科,工作重点由审查向监督管理转变。1997年,市委下发《规范干部选用制度,切实加强干部任用监督》通知,建立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管理的6项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回复组织函询制度、领导干部诫勉制度、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通报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同年,市委组织部开发干部测评系统软件,运用于干部考察、评价工作。1998年制定《通州市乡镇“双管”干部任用管理暂行规定》,解决乡镇与市有关主管部门之间就“双管”干部方面存在职责不明、职能交叉、责权分离、条块脱节等问题。1999年,根据年度考核情况,由市委有关领导对表现突出、政绩明显的79名干部进行激励谈话,对工作中存在某些不足的10名干部给予提醒谈话,对群众公认差、工作消极或出现重大失误的4名干部予以诫勉谈话。之后,谈话活动形成制度,每年开展一次。
2001年始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2005年增加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2002年建立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市领导分工与133名正科职领导干部谈心。2003年对1000多名科级干部“三龄一历”(年龄、工龄、党龄和学历)进行审核、认定。2004年贯彻中纪委、中组部《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精神,对40名现任科级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情况进行全面清理。2005年对56名企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在行政机关兼职取酬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出台《通州市市管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策行为规程》,对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策范围、程序及要求、主要负责人在决策中的权利责任、监督机制、违规处理等进行详尽规范。建立并实施对科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学习、实绩、廉政统一考评制度,被评为“好”的领导班子和“优秀”的领导干部由市委进行表彰。2007年建立市委组织部派员列席基层党组织研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会议制度,健全对基层党组织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监督机制。2009年初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每年由市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专题报告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由市委委员对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提拔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民主测评,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五、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
1993年,全市组织420名高中级知识分子体检,市教育局、人民医院、通州市中学等单位建造住宅楼1.38万平方米,260名知识分子乔迁新居。1995年开始每3年选拔1次南通市、通州市两级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7年初,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和发展通州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的意见》;3月在南通地区率先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在首次大型招聘活动中,省内外200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市内85个用人单位洽谈,376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100多人被录取试用。1998年制定《通州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选拔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开展“五个一”(一次培训、一次考察、一次体检、一次保险、一次送科技下乡)活动,全面推进知识分子工作。2000年启动“造就百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工程”,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者资质评审工作,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配置企业经营人才有机结合。首批在机械电子系统进行资质评审,146人申报,11人被确定为中级执业资质,100人被确定为初级执业资质。次年,全市600多人参评,其中20人、146人、244人分别获高、中、初级资质。2003年建立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和市领导联系专家、知识分子工作联系点等制度,并在全省各县(市)率先建立“人才工作网站”。同年,根据上级要求,知识分子工作纳入人才工作范畴,市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并出台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激励政策措施。是年,开始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组织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中国人民大学MBA课程班学习。通州市跨入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行列。
2006年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选拔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和民营企业优秀科技人才各50人,评选乡村特色文化名人10人。开展人才、智力引进工作,在沪举办“通州—上海高层次人才、智力洽谈会”,签约合作项目18个;在通州举办“第二届高层次人才、智力和项目合作洽谈会”,加拿大、美国和国内有关高校70多名高层次人才参加会议。2007年开展“人才开发年”系列活动,举办通州人才智力与项目西安合作洽谈会、通州人才需求信息武汉发布会及武汉人才市场专场等人才招聘活动。在建立年度5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的同时,投入10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在南通、南京等地召开“大学生创业在通州”座谈会。开展“十大特色农业人才”选拔活动,选拔出10名种养殖能手。2008年组织30多个重点企业在西安举办人才智力交流活动;开展科技与人才接轨上海活动,成立“江苏通州上海人才工作站”。
1993—2008年通州市优秀人才情况一览表
表18-8
年份通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通市“226”培养对象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9545人(第三批)12人(第三批)-----
1997--3人17人---
199846人(第四批)12人(第四批)4人11人---
1999--2人17人---
200155人(第五批)13人(第五批)5人(二期)-15人--
2002--7人(二期)-19人--
2003--2人(二期)-21人--
200450人(第六批)16人(第六批)-----
2007--13人--65人-
200852人(第七批)12人(第七批)----1人(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