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编制

一、五年计划(规划)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八五”时期,是全市(县)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为主开始转向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时期。“八五”计划编制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强调正确处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着眼于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八五”计划的重点是:依靠政策,突出科技,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调整结构,逐步实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物资投入主导型向科技进步主导型、粗放分散经营型向社会化大生产集约型转变。着力提高轻纺,发展机械电子,深度开发化工,积极改造建材,适度加强基础建设,形成工业经济新格局;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行业;调整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全面实施科技兴市规划等。主要目标是: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8%,期末达27.7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5%,期末达2.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比“七五”增长15.3%;期末工业总产值42.5亿元,年均递增8.6%。
“九五”计划(1996—2000年)  1995年下半年着手编制“九五”期间各项专项计划,并综合形成“九五”计划的征求意见稿,1996年1月,按照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关于制定“九五”计划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2月,经市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九五”计划编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坚持经济发展农业优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九五”计划的重点是:大力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提高、振兴第二产业,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加强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主要目标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7.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140亿元,期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0亿元(年均递增19.1%),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提高到35%以上,自营出口创汇4亿美元,职工人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6%左右。
“十五”计划(2001—2005年)  1999年5月,市召开“十五”计划编制工作会议后,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通州市“十五”发展基本思路》,11月,在北京举行通州市“十五”发展基本思路汇报会,听取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意见。2000年6月,成立“十五”计划起草工作小组。9月,在南京举行“十五”计划基本思路咨询论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同时,多次征求市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也多次对《“十五”计划(草案)》进行专题讨论和修改。2001年1月14日,经市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五”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突出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十五”计划的重点是:农业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筑业努力在企业改革、市场开拓、科技创新、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突破;服务业着重构筑新型流通网络体系,初步建立沪通、宁通商贸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确立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举的基本思路;同时抓好教育、医疗保障和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外经营业额累计完成2.6亿美元。建筑业施工总产值年均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总人口控制在144万人以内。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从“十一五”开始,由以往的五年发展计划,改为五年发展规划。2005年初,市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组织开展《规划》的编制,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出发,就“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等,在充分征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规划》初稿,市委、市政府又召开《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补充后定稿,经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通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规划》总的设想是:保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腾飞,2008年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十一五”期末力争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20强。主要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到2010年力争突破4万元;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递增15%以上;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年递增均在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递增2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以上。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0%以上,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基本建成社会安定生活富庶的小康城市。
二、年度计划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计划,每年组织编制年度计划,主要是总结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年度计划的主要指标总体上由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导性计划。年度计划由市计划委员会(后更名市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报经市政府研究审核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执行。
1993年计划安排,突出宏观调控特色,简化指标体系,体现计划指标的指导性。计划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工业投入,优化产品结构,继续保持高效快速增长;放手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开创外向型经济新局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办好社会事业。
1997年,根据市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任务,对照1996年计划执行情况及对1997年形势的分析预测后制定,并使之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相衔接。
2002年,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预期目标时,将国民生产总值增幅放在11%以上,略高于省、南通市的水平,体现持续高效发展的要求。将全部工业销售收入(含私营个体经济)列入统计范围,旨在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竞争力。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安排在6%,充分体现市情特点。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年度计划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幅15%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7%。提出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国内外经济增长处于持续平稳上升期,资本和产业的梯度转移,通州区位优势不断放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加速释放,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计划既体现南通市委市政府对通州提出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又充分考虑与通州“十一五”发展目标的衔接。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预期目标,与2007年目标相比,变化不大,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定在15%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8%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7以上。从既考虑发展的基础和需要、又考虑发展的潜力和条件出发,增加民营经济销售、纳税收入和强化质量效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突出民生问题,体现和谐社会建设,计划扩大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
2009年年度计划,充分考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通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计划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这一计划既体现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的要求,也是通州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
三、专项计划
第三产业“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  1995年8月,制定《通州市第三产业“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第三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是: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以积极培育市场,大力开发房地产,加快发展科技、教育、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大交通、大流通、大商贸、大服务,实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和滩涂建设“十五”规划  2000年,市农业资源开发局根据全市农业发展总体方案,编制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十五”规划。把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推进产业化进程;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发展。规划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建设国家级示范基地1个、省级示范基地3个、多种经营示范项目5个,并且加速滩涂产业化和高新技术进程,在沿江临海地区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海滨江边旅游为特色,基础设施配套的黄金海(江)岸,成为21世纪通州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争创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县)工作规划  2003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县)”奋斗目标,在全市深入开展“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县)”大讨论活动。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通州市2004年—2010年争创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县)工作规划》,经市委、市政府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规划到2004年末,民营经济在工业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全省最高,私营个体企业和注册资本量增幅全省最大。2005年,民营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十一五”期末,建成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县)。
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5年,市旅游局根据江苏沿江旅游发展规划、南通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及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编制通州“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旅游业的“一岛一湾一城一河一中心”(即开发开沙岛旅游度假区、通州湾旅游度假区、中国南通家纺城工业旅游示范区、石港屯天河湿地保护区、城区旅游集散中心)总体框架。规划坚持旅游业走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挖掘通州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江海旅游、工农业旅游的潜在优势,做到以规划促整合、以项目促开发、以投入促发展。
金通公路机电产业带发展及建设规划  为承接国内外机械电子产业的空间转移,并以此为契机调整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整合金通公路两侧成带状发展的机电企业,实施全市“三区三园”的发展方略,于2006年编制《机械电子产业发展规划》,其总体目标为: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集群化、资源集约化、产品特色化,充分发挥集中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共享,进而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带动全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使其成为南通市范围内的主导产业。规划空间范围为金通公路沿线区域,包括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沙镇、兴仁镇和兴东镇4个区域。其中工业集中核心区为:东至竖石河、西至通州市与南通市区边界、北以跃进河为界、南抵通吕运河,总面积约20.6平方公里。规划的行业范围为:电子电器、电子信息、各种装备制造行业以及其他机械产品生产行业。规划期限为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通吕运河沿岸发展规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通州通吕运河沿岸经济发展的设想,2007年11月,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规划编制工作,委托江苏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通吕运河沿岸发展规划》。《规划》分长、中、近期开发计划,按照“突出中心、发展两头”的思路,将通吕运河沿河两岸打造成集制造、旅游休闲、生产服务和生活居住多功能于一体的运河经济板块,并与南通市城市发展规划和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与机械电子、家纺产业发展规划、与做大做优做美主城区、与城市交通规划、与第三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努力使通吕运河沿岸成为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通州市家纺产业园发展规划  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区三园”发展方略,2007年1月,由市发改委牵头,建立通州市家纺产业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班子,并委托南京工业大学进行家纺产业园发展规划的编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区两基地三中心”规划要求,立足已有产业发展基础,坚持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坚持有利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坚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规划分2006—2015年、2015—2020年两个时段,与南通市家纺产业发展大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四个结合,突出高科技产业核心发展区。
通州市船舶及钢结构产业园发展规划  2006年8月开始《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1月编制工作正式启动,由发改委牵头,建立通州市船舶及钢结构产业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班子,委托江苏科技大学进行船舶及钢结构产业园发展规划的编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个核心区、一个产业带”规划要求,从实际出发,坚持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坚持有利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坚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做到与省、南通市船舶及钢结构产业发展大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四个结合。规划期限近期至2010年,中期至2015年,远期到2020年,努力形成具有通州船舶及钢结构产业特色的发展格局。